书籍详情
自然资源管理的重新构想:运用系统生态学范式
作者:Robert G. Woodmansee,John C. Moore^ Den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3-11-01
ISBN:9787100226059
定价:¥18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自然资源生态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坚持以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以组织原则、基本原理、科学管理和政策一体化为基础,以空间、时间和组织尺度为分析框架,构建了系统生态学范式。从当前面临的环境和自然资源挑战出发,回顾了重要的国际科学计划以及系统生态建模历程,阐述了生态系统科学中跨尺度的结构和功能过程,探索了运用基于社区决策的系统生态学方法,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最佳管理实践,以及支撑未来创新的关键科学需求。本书能够为决策者、科学家、公众利益相关者以及土地等自然资源管理者提供一套实用有效的工具,并给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方案。
作者简介
罗伯特·G.伍德曼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名誉教授、自然资源生态实验室前主任,美国 科学基金会生态系统研究项目前主任,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计划创始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地球化学和景观生态学。约翰·C.摩尔,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生态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系教授、自然资源生态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土壤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丹尼斯·S.小岛吉雄,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生态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系教授、自然资源生态实验室 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参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工作。2007 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劳里·理查兹,科研管理人员,编辑,为自然资源生态实验室、生态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系约83 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提供服务,协助其向专业期刊投稿。刘伯恩,博士,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自然资源改革研究所所长。从事自然资源经济管理体制、生态经济等研究。主持或参与项目40 余项,获得省部级奖项 3 项。译者简介:宋猛,博士,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保护利用等研究。主持完成多个省部级项目,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0 余篇,获省部级奖项 3 项。
目录
第一章 系统生态学范式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系统生态学方法的演变
第三节 系统生态学范式与生态系统科学
第四节 理想化的过程
第五节 系统生态学范式的组织原则
第六节 基本原理
第七节 问题、需求和制度
第八节 科学、管理和政策的融合
第九节 空间、时间和组织尺度
第十节 本书内容:路线图
第二章 21世纪面临的环境和自然资源挑战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挑战选择
第三节 空间等级:分解复杂棘手的问题
第三章 21世纪生态系统科学在促进科学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演进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第三节 向社会生态系统转换的范式
第四章 系统生态学范式模型的50年发展历程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国际生物学计划模型开发阶段(1968-1978)
第三节 国际生物学计划之后的草原模型发展与研究
第四节 自然资源生态实验室在20世纪90年代的模型开发
第五节 自然资源生态实验室从2000年至今的模型开发
第六节 模型开发与应用的时间序列
第七节 当前和未来的研究工作
第八节 总结
第五章 技术进步对系统生态学范式的支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个人思考
第三节 技术与生态系统空间维度
第四节 尺度推演、推断和景观研究的技术
第五节 地球系统中的生态系统
第六节 总结: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作用
第六章 生态系统科学中跨尺度结构和功能化过程研究的兴起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尺度和生态等级
第三节 有机体尺度
第四节 生态地境尺度
第五节 景观尺度的相互作用
第六节 区域和全球变化的驱动因素
第七章 生态系统管理中系统生态学范式的演变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前的本地土地管理
第三节 现代土地利用管理的演变
第四节 生态系统管理的兴起(1968-1980)
第五节 生态系统科学与管理的转折(20世纪80年代初期)
第六节 农业生态系统:1968年后的农田管理
第七节 迈向21世纪的研究、管理和政策现状
第八节 总结
第八章 土地-大气-水相互作用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国际生物学计划的早期工作(1967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
第三节 快速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第四节 决策支持系统
第五节 全球变化
第六节 氮:全球变化的另一种主要类型
第九章 生态系统中的人类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将人类纳入生态系统%南图尔卡纳生态系统项目
第三节 南图尔卡纳生态系统项目的后续工作
第四节 服务于大平原牧场主的关于生长季节产量的早期预测
第五节 生态系统服务:埃塞俄比亚贝尔山脉的空间分布
第六节 景观生态学
第七节 公民参与生态系统科学
第八节 总结
第十章 基于社区决策的系统生态学方法:结构分析法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协同决策
第三节 总结:将科学知识同资源管理需求联系起来,一种系统生态学方法
第十一章 环境素养:系统生态学范式
第一节 生态系统科学和系统生态学素养的兴起
第二节 系统生态学和仿真建模培训
第三节 正式学术项目的兴起
第四节 数字时代的非传统教育
第五节 数字时代公众对生态系统科学的认识和参与
第六节 公民科学
第七节 儿童和教师参与
第八节 学院、短期课程和研讨会
第九节 总结
第十二章 组织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挑战与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管理与运营是对杰出科学成果的支持
第三节 成功的衡量标准
第四节 组织机构的领导:主任
第五节 内部组织协作、忠诚、信任与成员和睦:合作与教育
第六节 总结:优点、缺点以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第十三章 何去何从?解决棘手的问题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未来展望
第三节 制定管理方案并采用最佳管理实践
第四节 未来的关键科学需求
第五节 总结
索引
译后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系统生态学方法的演变
第三节 系统生态学范式与生态系统科学
第四节 理想化的过程
第五节 系统生态学范式的组织原则
第六节 基本原理
第七节 问题、需求和制度
第八节 科学、管理和政策的融合
第九节 空间、时间和组织尺度
第十节 本书内容:路线图
第二章 21世纪面临的环境和自然资源挑战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挑战选择
第三节 空间等级:分解复杂棘手的问题
第三章 21世纪生态系统科学在促进科学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演进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第三节 向社会生态系统转换的范式
第四章 系统生态学范式模型的50年发展历程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国际生物学计划模型开发阶段(1968-1978)
第三节 国际生物学计划之后的草原模型发展与研究
第四节 自然资源生态实验室在20世纪90年代的模型开发
第五节 自然资源生态实验室从2000年至今的模型开发
第六节 模型开发与应用的时间序列
第七节 当前和未来的研究工作
第八节 总结
第五章 技术进步对系统生态学范式的支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个人思考
第三节 技术与生态系统空间维度
第四节 尺度推演、推断和景观研究的技术
第五节 地球系统中的生态系统
第六节 总结: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作用
第六章 生态系统科学中跨尺度结构和功能化过程研究的兴起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尺度和生态等级
第三节 有机体尺度
第四节 生态地境尺度
第五节 景观尺度的相互作用
第六节 区域和全球变化的驱动因素
第七章 生态系统管理中系统生态学范式的演变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前的本地土地管理
第三节 现代土地利用管理的演变
第四节 生态系统管理的兴起(1968-1980)
第五节 生态系统科学与管理的转折(20世纪80年代初期)
第六节 农业生态系统:1968年后的农田管理
第七节 迈向21世纪的研究、管理和政策现状
第八节 总结
第八章 土地-大气-水相互作用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国际生物学计划的早期工作(1967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
第三节 快速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第四节 决策支持系统
第五节 全球变化
第六节 氮:全球变化的另一种主要类型
第九章 生态系统中的人类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将人类纳入生态系统%南图尔卡纳生态系统项目
第三节 南图尔卡纳生态系统项目的后续工作
第四节 服务于大平原牧场主的关于生长季节产量的早期预测
第五节 生态系统服务:埃塞俄比亚贝尔山脉的空间分布
第六节 景观生态学
第七节 公民参与生态系统科学
第八节 总结
第十章 基于社区决策的系统生态学方法:结构分析法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协同决策
第三节 总结:将科学知识同资源管理需求联系起来,一种系统生态学方法
第十一章 环境素养:系统生态学范式
第一节 生态系统科学和系统生态学素养的兴起
第二节 系统生态学和仿真建模培训
第三节 正式学术项目的兴起
第四节 数字时代的非传统教育
第五节 数字时代公众对生态系统科学的认识和参与
第六节 公民科学
第七节 儿童和教师参与
第八节 学院、短期课程和研讨会
第九节 总结
第十二章 组织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挑战与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管理与运营是对杰出科学成果的支持
第三节 成功的衡量标准
第四节 组织机构的领导:主任
第五节 内部组织协作、忠诚、信任与成员和睦:合作与教育
第六节 总结:优点、缺点以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第十三章 何去何从?解决棘手的问题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未来展望
第三节 制定管理方案并采用最佳管理实践
第四节 未来的关键科学需求
第五节 总结
索引
译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