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南京博物院论文选编(2013-2022)
作者:南京博物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0-01
ISBN:9787030764621
定价:¥39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1933年国民政府创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名“国立中央博物院”,1950年3月更名为“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始终履行“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的立院宗旨,深耕文博事业,致力服务社会。2013年,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完工,形成“一院六馆”的格局,进一步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加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2023年是南京博物院建院90周年,十年来,南京博物院在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文物学、艺术学等领域不断探索,持续推动学术进步。今选择部分论文汇编为论文选集,以祝贺南京博物院建院90周年。
作者简介
暂缺《南京博物院论文选编(2013-2022)》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篇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的战略需求
第1章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分布及治理现状 3
1.1黄河下游河道滩槽概况 3
1.2黄河下游河道滩区分布特征 5
1.3黄河下游河道滩槽治理历程 12
1.4黄河下游河道滩槽治理现状 15
第2章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研究进展 18
2.1基于系统观点的河流治理理论与技术研究综述 18
2.2游荡性河道滩槽协同治理方法研究综述 23
2.3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30
2.4滩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管控机制研究综述 42
第3章流域系统科学及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的战略需求 45
3.1流域系统科学概述 45
3.2基于流域系统科学的黄河下游滩槽协同治理战略需求 54
3.3黄河下游滩槽协同治理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57
第二篇黄河下游滩槽协同治理系统理论方法与模式
第4章黄河下游滩槽协同治理系统理论方法 63
4.1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系统理论 63
4.2主控因子与滩槽协同治理目标的驱动 -响应机制 79
4.3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效应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107
第5章黄河下游滩槽协同治理模式 124
5.1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模式与框架方案 124
5.2黄河下游滩区功能区划确定 140
第6章自然-经济-社会协同的滩区可持续发展及管理机制 170
6.1滩区自然 -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关联机制 170
6.2滩区自然 -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及仿真 197
6.3流域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滩区管理机制与模式 219
第三篇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系统理论与技术
第7章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约束和调控因子与目标函数厘定 239
7.1调控因子与约束因子甄别 239
7.2各因子*立性与融合度分析 241
7.3各因子内在关系网络结构与关键因子厘定 242
7.4河势演变与稳定控制广义目标函数构建 244
第8章游荡性河道有限控制边界对河势演变的作用机理 245
8.1河道形态与水沙分布的非对称性和非均匀性 245
8.2无工程约束下游荡性河道横断面及水沙因子分布非对称性和非均匀性 250
8.3有限控制边界作用下游荡性河段河势演变调整机理 256
8.4河势长期稳定控制的河湾流路形态 269
8.5河势“上提下挫”与水沙动力变化的响应关系 273
第9章水沙动力与有限控制边界的和谐效应及工程布局模式 282
9.1基于河势稳定控制的水沙动力与河道边界不和谐度理论表达 282
9.2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的单个有限控制边界工程外形布置模式 292
第10章多维约束下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理论应用与检验 320
10.1 多维约束下的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系统模型及控制技术优化 320
10.2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技术实体模型试验检验 334
第11章主要认识与结论 355
参考文献 358
**篇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的战略需求
第1章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分布及治理现状 3
1.1黄河下游河道滩槽概况 3
1.2黄河下游河道滩区分布特征 5
1.3黄河下游河道滩槽治理历程 12
1.4黄河下游河道滩槽治理现状 15
第2章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研究进展 18
2.1基于系统观点的河流治理理论与技术研究综述 18
2.2游荡性河道滩槽协同治理方法研究综述 23
2.3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30
2.4滩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管控机制研究综述 42
第3章流域系统科学及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的战略需求 45
3.1流域系统科学概述 45
3.2基于流域系统科学的黄河下游滩槽协同治理战略需求 54
3.3黄河下游滩槽协同治理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57
第二篇黄河下游滩槽协同治理系统理论方法与模式
第4章黄河下游滩槽协同治理系统理论方法 63
4.1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系统理论 63
4.2主控因子与滩槽协同治理目标的驱动 -响应机制 79
4.3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效应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107
第5章黄河下游滩槽协同治理模式 124
5.1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模式与框架方案 124
5.2黄河下游滩区功能区划确定 140
第6章自然-经济-社会协同的滩区可持续发展及管理机制 170
6.1滩区自然 -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关联机制 170
6.2滩区自然 -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及仿真 197
6.3流域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滩区管理机制与模式 219
第三篇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系统理论与技术
第7章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约束和调控因子与目标函数厘定 239
7.1调控因子与约束因子甄别 239
7.2各因子*立性与融合度分析 241
7.3各因子内在关系网络结构与关键因子厘定 242
7.4河势演变与稳定控制广义目标函数构建 244
第8章游荡性河道有限控制边界对河势演变的作用机理 245
8.1河道形态与水沙分布的非对称性和非均匀性 245
8.2无工程约束下游荡性河道横断面及水沙因子分布非对称性和非均匀性 250
8.3有限控制边界作用下游荡性河段河势演变调整机理 256
8.4河势长期稳定控制的河湾流路形态 269
8.5河势“上提下挫”与水沙动力变化的响应关系 273
第9章水沙动力与有限控制边界的和谐效应及工程布局模式 282
9.1基于河势稳定控制的水沙动力与河道边界不和谐度理论表达 282
9.2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的单个有限控制边界工程外形布置模式 292
第10章多维约束下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理论应用与检验 320
10.1 多维约束下的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系统模型及控制技术优化 320
10.2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技术实体模型试验检验 334
第11章主要认识与结论 355
参考文献 35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