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现代性论域中的社会自我批判:基于马克思批判思想的研究
作者:吕敬美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7-01
ISBN:9787522721217
定价:¥8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现代性论域入手考察“社会自我批判”论题,指出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即中国现代性建构,即现实形态的社会自我批判。首先,立足于马克思提出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命题所内蕴的社会自我批判论题,系统重释了马克思批判思想;其次,从特定条件、表现形式、参照系统、历史向度等角度论述了社会自我批判的一般机制;再次,把社会自我批判划分为个人主义进路、整体主义进路和社会主义进路,进而揭示最后一条进路是对前两条进路的超越;最后,本书观照了现实,认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实质内容正是社会自我批判的当代吁求。
作者简介
吕敬美,1985年6月生。毕业于上海大学,先后获哲学硕士学位(2011年7月)和法学博士学位(2014年7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2017年9月-2018年6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2020年7月以来),现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入选2019年教育BU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博士论文入选2015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登峰计划(入选的4篇博士论文之一)。近年来,已在等国内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期刊发表了10余篇论文,主持教育BU项目、贵州省哲社项目各1项。
目录
导论 何种社会自我批判?谁之现代性?
一 研究缘起:对当代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追索
二 研究对象:社会自我批判与现代性的内在关联
三 研究现状
(一)现代性的研究现状
(二)社会自我批判的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难点
第一章 马克思批判思想及其出场语境
一 马克思批判思想的特质所在
(一)马克思批判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马克思批判思想的逻辑进路
二 从社会自我批判角度重释马克思批判思想
(一)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思想的提出
(二)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思想的体现
(三)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思想的特点
三 马克思批判思想的现代性语境
(一)西欧现代性的历史生成
(二)马克思对西欧现代性的回应
(三)以马克思批判思想推进中国现代性建构
第二章 社会自我批判的内涵与机制
一 社会自我批判的主要内涵
(一)从意识到自我意识
(二)从自我意识到社会自我意识
(三)从社会自我意识到社会自我批判
(四)社会自我批判所直面的核心问题
二 社会自我批判的特定条件
(一)社会自我批判的主体及其条件
(二)社会自我批判的客体及其条件
三 社会自我批判的两种方式
(一)有机方式及其意识形态表现
(二)无机方式及其社会心理表现
(三)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 社会自我批判的其他机制
(一)社会自我批判的参照系统
(二)社会自我批判的两个向度
第三章 社会自我批判的三条进路
一 社会自我批判的个人主义进路
(一)发现个体自我
(二)原子个人及其发展
(三)个人主义及其局限
二 社会自我批判的整体主义进路
(一)强化国家理性
(二)民族国家及其兴起
(三)整体主义及其困境
三 社会自我批判的社会主义进路
(一)超越抽象社会
(二)从现实的个人出发
(三)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第四章 社会自我批判对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意义
一 研究缘起:对当代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追索
二 研究对象:社会自我批判与现代性的内在关联
三 研究现状
(一)现代性的研究现状
(二)社会自我批判的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难点
第一章 马克思批判思想及其出场语境
一 马克思批判思想的特质所在
(一)马克思批判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马克思批判思想的逻辑进路
二 从社会自我批判角度重释马克思批判思想
(一)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思想的提出
(二)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思想的体现
(三)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思想的特点
三 马克思批判思想的现代性语境
(一)西欧现代性的历史生成
(二)马克思对西欧现代性的回应
(三)以马克思批判思想推进中国现代性建构
第二章 社会自我批判的内涵与机制
一 社会自我批判的主要内涵
(一)从意识到自我意识
(二)从自我意识到社会自我意识
(三)从社会自我意识到社会自我批判
(四)社会自我批判所直面的核心问题
二 社会自我批判的特定条件
(一)社会自我批判的主体及其条件
(二)社会自我批判的客体及其条件
三 社会自我批判的两种方式
(一)有机方式及其意识形态表现
(二)无机方式及其社会心理表现
(三)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 社会自我批判的其他机制
(一)社会自我批判的参照系统
(二)社会自我批判的两个向度
第三章 社会自我批判的三条进路
一 社会自我批判的个人主义进路
(一)发现个体自我
(二)原子个人及其发展
(三)个人主义及其局限
二 社会自我批判的整体主义进路
(一)强化国家理性
(二)民族国家及其兴起
(三)整体主义及其困境
三 社会自我批判的社会主义进路
(一)超越抽象社会
(二)从现实的个人出发
(三)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第四章 社会自我批判对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意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