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
-
生物安全科学学田德桥生物安全最近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后,从国家高层到普通百姓,从专业科研人员到政策研究人员都充分认识到生物安全问题不仅影响人民健康、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国家稳定与安全。本书基于一些相关研究,为读者呈现生物安全科学学可以关注的一些研究内容,为今后我国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
江山仙霞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张芬耀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处于仙霞岭山脉西南端,是仙霞岭山脉入浙的起点,是全国32个内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的“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南北连接之咽喉,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和特点,该地区自然地理面貌、生物多样性特征、生态系统类型及演替规律、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本书共记录保护区范围内野生及常见栽培高等植物231科812属1743种(包括种下分类单位,下同),苔藓植物29目66科144属345种;维管植物165科667属1398种;大型菌物3门8纲21目58科111属191种野生动物50目338科2717种,其中昆虫20目242科1415属2387种,鱼类3目10科33属48种,两栖类2目8科20属28种,爬行类2目9科30属40种,鸟类15目46科151种,兽类8目23科63种。本书的出版对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长江下游仔稚鱼群聚特征与时空格局方弟安、徐东坡、任鹏 主编仔稚鱼资源在鱼类生活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鱼类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渔业资源监测的重要手段。本书基于2018-2020年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长江下游鱼类仔稚鱼资源现状的研究结果编撰而成。全书系统描述了长江下游各种类仔稚鱼的资源变动、分布特征及不同江段水文特征,并针对不同种类仔稚鱼的早期形态进行特征阐述,以期为长江下游水域鱼类仔稚鱼资源的变动及发育特征补充基础数据。本书比较全面地揭示了长江下游鱼类仔稚鱼资源的基本面貌,指出今后长江下游鱼类资源保护的重点方向,填补了长江下游鱼类仔稚鱼资源基础数据资料的空白,为鱼类科技工作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禁渔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
陆地生态系统碳过程室内研究方法与技术胡水金,刘玲莉《陆地生态系统碳过程室内研究方法与技术》系统概括了陆地生态系统碳过程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总结了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陆地生态系统碳过程室内研究方法与技术》共分 8 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植物碳输入过程研究系统及分析方法、有机碳组分及分解过程研究方法、微生物固持与转化研究系统及技术、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土壤碳的淋溶迁移研究系统、利用光谱研究碳循环的新方法、植物根系在碳循环过程中相关指标的研究方法。
-
汤姆青霉PT95和Q1菌株对cAMP信号分子的细胞响应机制及应用研究赵文婧 著本书以汤姆青霉菌株对信号分子——cAMP 的细胞响应机制为主线索,介绍了在菌株分化中的响应机制以及应用开发前景。
-
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冯永康本书以大量的文献史料和访谈资料为依据,用简明通俗的笔调勾画了1978年之前中国遗传学发展的一个概貌。作者从对中国古代遗传观的简述入笔,以中国遗传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史实为主线,分时段、分类别梳理了自20世纪初期到1978年,现代遗传学由西方引入中国后,所经历的一段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第一篇 中国古代的遗传观”,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对遗传和变异的粗浅认识以及对遗传育种的初步探索;“第二篇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遗传学的孕育与初创”,介绍以陈桢、李汝祺、李先闻、谈家桢、李竞雄、鲍文奎等为代表的中国遗传学家,通过坚韧执著的努力,为现代遗传学在中国的孕育与初创所打下的基础;第三篇“1949年至1978年:中国遗传学的坎坷与曲折”,介绍老一辈遗传学工作者在艰难困苦中推动中国遗传学曲折发展,介绍老一辈遗传学工作者所给我们留下的光辉业绩,以及值得弘扬的“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等可贵精神财富。
-
豫南山区木本绿化植物孙国山暂缺简介...
-
我有一只霸王龙杨杨 文 赵闯 绘《我有一只霸王龙(外传):关关的世界》是“我有一只霸王龙”外传,讲述的是关关和她的动物朋友们的故事。她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她做事讲求原则,她善于鼓励别人,她时刻充满爱心。她总是那么宽容,善解人意。她总是有极强的行动力。她对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充满兴趣。她勇敢,但也知道那不是与生俱来的。她珍惜友情,愿意为朋友付出一切努力,但她从不要求朋友为自己改变。她喜欢冒险的生活,但也不觉得平凡的生活有什么不好,最重要的是能够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这就是“关关的世界”。这是一本充满奇思妙想和童趣的书,文笔轻松优美,想象力天马行空,配图活泼有趣,让孩子在略读中去感受些许不同的世界。
-
动物病毒样颗粒技术郭慧琛,孙世琪《动物病毒样颗粒技术》将纳米技术概念引入动物疫苗研究领域在国内尚属首次,共包括14章,详细介绍了病毒样颗粒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基础研究、药物呈递、疫苗工程等方面的应用价值,系统描述了应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酵母表达系统、活病毒载体表达系统、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植物表达系统、原核表达系统、无细胞蛋白质合成表达系统等制备病毒样颗粒的策略、步骤或程序,同时还介绍了目的蛋白纯化鉴定的基本方法及产业化生产病毒样颗粒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
中国动物学学科史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 ; 中国动物学会 编著动物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科。说古老,自人类与动物打交道以来,就产生了动物学知识,如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字中已记载动物学知识。说常新,随着学术思想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动物学领域越分越细,现代动物学新的分支学科也不断产生。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将我国动物学的发展分为古代动物学、近代动物学和现代动物学三个时期,包括三篇二十章。第一篇是中国古代动物学的发展,分为七章:甲骨文中对动物的记载、《诗经》和《夏小正》中的动物知识、动物命名与分类、古人对动物认知的演进、古人对动物的利用与发展、动物为害的记载与防治、动物对古代社会人文的影响。第二篇是中国近代动物学的发展,分为五章:西方近代动物学的传入、外国人士在中国进行的动植物资源考察与标本采集、近代动物学在中国的创立、近代动物学的奠基者及其研究群体和分支学科的建立、影响近代动物学学科在中国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篇是中国现代动物学的发展,分为八章:脊椎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动物胚胎学、动物地理学、动物生态学、动物行为学、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