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
-
江山仙霞岭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图鉴张芬耀保护区内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共有175科576属1034种,分别占保护区植物总科、属、种数的75.6%、70.9%、59.4%,占浙江省药用植物种数的32.9%,占中国药用植物种数的8.6%。药用植物中,苔藓植物有20科27属35种,蕨类植物有27科51属89种,裸子植物有5科7属8种,双子叶植物有107科402属755种,单子叶植物有16科89属147种。药用植物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收录的有130种;被《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收录的有194种;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收录的有25种;被《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批)》收录的有8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简称《中国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VU)及以上等级的有21种,其中,极危(CR)1种,濒危(EN)3种,易危17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列入附录Ⅱ的有25种。
-
种子生态学(英)迈克尔·芬纳 (英)肯·汤普逊 刘文亭 董全民 主译种子,在植物学上,指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210—2006)中描述的定义,种子包括真种子和果实(颖果、荚果、坚果、瘦果等);而在生态学研究中,种子可以是孢子、种子、果实、复合果实、植物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是整个植物,不再被其形态特征所束缚,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概念。种子,作为生活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从生长、发育到成熟、脱落、传播、落地、萌发以至成苗都与生境紧密相连,由此可知,种子生态学是研究种子与其生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种子生态学作为植物生态学的分支之一,不仅能够解决植物群落方面的基础科学问题,还兼具指导生产实践的应用基础研究价值。回顾种子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不难发现种子生态学研究是典型的交叉学科,产生于英国诺丁汉大学召开的种子生态学会议和Seed Ecology论文集。尽管在国际种子科学学会ISSS和国内植物学会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国际种子生态学大会和全国种子科学与技术研讨会、Seed Science Research、Journal of Seed Science、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和专刊的推动下,种子生态学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时至今日,国内还未有一本系统的、深入浅出的介绍种子生态学的书籍,不免有些许遗憾。因此,研究团队在《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的时代背景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青海省科技项目的资助下,在团队负责人董全民先生的支持下,对再版的The Ecology of Seeds(2005)进行了翻译。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章、第二章由刘文亭、李晓宁翻译,第三章由张春平、杨晓霞翻译,第四章由李晓宁、刘文亭翻译,第五章由李晓宁、俞旸翻译,第六章由刘文亭、李晓宁翻译,第七章由刘文亭翻译,第八章由刘文亭翻译,第九章由董全民、刘文亭翻译,董全民负责把控全书的翻译质量,刘国朋负责绘制书中插图,刘玉祯负责文字校正。本书的出版是集体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再次衷心地感谢所有为本书做出奉献的同志们。鉴于译者学术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欠缺,期待相关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
生物数据分析与实践刘宏德,孙啸,谢建明以的高通量生物信息数据为分析对象,系统介绍常用的以及更新的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工具,以及数据分析的流程步骤,涵盖R语言编程、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变异识别、RNA测序(RNA-Seq)数据分析(基因表达分析)、基于ChIP-Seq、ATAC-Seq等数据的转录调控分析、系统发生分析、分子网络构建、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数据融合分析等章节。本书将在原理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典型分析任务的流程、和工具使用,具体到分析环境配置、命令使用,并配以适当的分析案例。
-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三册 离龙类 鱼龙型类 海龙类 鳍龙类 鳞龙类高克勤等编著本册志书是对2019年12月底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经发表的离龙类、鱼龙型类、海龙类、鳍龙类和鳞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书中包括33科92属126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定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书中附有160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
生物钟(德)A.克拉默等主编;王晗编译本书综述了时间生物学尤其是生物钟调控分子机理方面的**进展。包含4个主题部分:部分致力于阐述生物钟的分子和细胞基础;第二部分专门介绍生物钟如何控制生命过程,也就是通常术语生物钟输出通路所包含的内容;第三部分主要讨论生物钟系统对药理学的影响;第四部分专门介绍研究生物钟的系统生物学方法。
-
中国西南地区常见食用菌和毒菌杨祝良等中国西南地区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可食用的和有毒的容易混淆,正确鉴别至关重要。本书简要介绍了该区地理环境与真菌资源、毒菌中毒预防与治疗方法和蘑菇基本术语,记载了该区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共计312种,每种提供个体彩图、重要特征描述、生态分布及可食或有毒信息。
-
植物生理学实验韩玉珍,张学琴本书涵盖了植物生理学常用的实验方法与研究技术,所选实验内容大多数经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和完善。此外,我们还挖掘了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各课题组科研工作中目前常用的植物生理实验相关项目,设计成实验。参加编写的人员均为多年从事植物生理学教学的一线教师及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骨干教师,保证了所选实验项目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教材在出版纸质教材的同时,部分重点实验还配套制作了数字化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实验技术,拓宽视野。
-
行为进化唐业忠为纪念创刊125周年,2005年Science杂志评出了125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其中“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排在第二。意识的本质是生命科学探索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对行为的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是迈向该目标的步。神经科学一直存在一个逻辑矛盾,即动物(包括人)能够瞬时完成记忆,而记忆存储所依赖的基于化学突触的神经元网络却不能瞬间形成。因此,大脑必然预先储备大量的“冗余”神经元网络,以编码不可预测的内外环境输入。然而,化学突触是高度可塑的,长期不用或无刺激输入就会衰退。动物和人表现出的形形色色看似无用的行为现象,实质是为了保持冗余神经元网络的活性。本书详细地讨论了冗余神经元网络的概念、结构和竞争,即间接选择的过程。基于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不但可以解释诸如玩耍、成瘾、做梦、性欲和同性恋等依据现有进化理论所无法理解的现象或行为,同时也能够理解本能行为的起源以及人类文明进化的原始驱动力。
-
幸福感的由来梁宋平人类对幸福的感受与追求,是漫长进化过程赋予人类的本能。《幸福感的由来:生物学机制与启示》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大脑神经生物学角度,对人类愉悦感和幸福感的生物学基础与机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这一领域近年的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讨论了相关的基因与蛋白质,侧重分析了产生欲望的多巴胺奖赏系统、产生愉悦感的内源性阿片肽系统、产生情感依恋的催产素系统,以及调节积极情绪的血清素系统等。对重要的结论提供了文献报道的实验依据。《幸福感的由来:生物学机制与启示》还讨论了动物也具有的愉悦感和人类独有的幸福感的相关脑科学机制研究在近年发现的一些重要线索。在上述综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感受与追求幸福的理念,以及人的社会性本能与幸福感的相关性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
杨树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生态原色图鉴韩国生 刘仁军 马喜英 著本书编写目的: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加速我省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满足林业生产单位和广大林农、专业技术人员对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急切需求, 积极推动科学技术普及。内容包括:55种主要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其中害虫40种,病害14种。并编写每个种类种名、学名、分布、主要形态描述、发生危害规律、主要防治技术。图文并貌,每种配有文字描述及原色生态图片并防治操作现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