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
-
海南植被志 第三卷杨小波等《海南植被志》的研著是作者从1987年第一次进入海南文昌铜鼓岭开展森林植被调查研究开始的,历经三十余年。《海南植被志》共分三卷。《BR》本书为第三卷,共两章(《海南植被志》全书的第十五和第十六章),前一章讲述海南自然植被的植物繁殖生物学与生理生态学特点,主要包括植物繁殖生物学特点、植物幼苗存活与幼苗生长特点和植物幼苗生理生态学特点;后一章为海南植被分布图及植被分布图的解读,海南植被分布图有海南岛的、海南岛上各市县的及各乡镇的(1∶5~10万),植被分布图的解读主要是描述海南岛各市县及海南岛外的主要岛屿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与植物组成特点。
-
北京林业昆虫图谱双翅目虞国跃,王合本书收录了作者在调查中发现的北京双翅目昆虫68科527种,其中,83种仅鉴定到属,153个北京新记录种(其中33个中国新记录种),4个北京新记录科(其中1个中国新记录科:角蛹蝇科Aulacigastridae),2个新异名,1个新名和1个新种。每种均配以精美的生态图片(部分为室内图),共830余张(均列出拍摄时间、拍摄地点)。本书是积累北京昆虫多样性的基础性资料,也是认识北方昆虫的重要工具书。
-
鸟类骨骼标本制作与鉴定指南(美)李·波斯特(Lee Post) 著; 王春雪 等译本书译自Lee Post著的《鸟类骨骼标本制作与鉴定指南》2012年英文版,主要涵盖两部分内容:一是大型鸟类骨骼标本的制作流程,二是鸟类骨骼种属鉴定相关资料。书中含有大量的骨骼图稿,包含很多标签和细节,是一本鸟类骨骼研究的基础参考书籍。
-
中国蚯蚓肖能文,徐芹,高晓奇,郭宁宁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蚯蚓的分类学研究进展、地理分布、形态结构、陆栖蚯蚓的采集与保存。整理了1872年以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分布于中国境内的陆栖蚯蚓,对科、属、种等的划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种的有效性进行了逐一厘定,记述了388种(含亚种)陆栖蚯蚓的外部特征、内部特征、体色、命名、模式产地、模式标本保存地点、中国分布及鉴定要点等。
-
生物学问题教学漫谈江建来《生物学问题教学漫谈》一书的内容,主要围绕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生物学问题教学而展开,包括“基础篇”、“方略篇”和“实践篇”三部分。“基础篇”概述了生物学问题教学的相关基础理论、教学艺术、好问题特质和问题创设误区:“方略篇”介绍了生物学问题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主要围绕认知心理、情景化、大概念和深度教学等四个方面做简述:“实践篇”依据生物学核心素养目标,围绕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进行多角度的问题微创设研究、呈现丰富的“题例赏析”,让读者领略到问题微创设的独到风格。《生物学问题教学漫谈》适用于中学生物学教师、生物学教研员、生物学专业的学生以及生物学爱好者。
-
一氧化氮赵保路 张标编著 编暂缺简介...
-
荒漠草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刘秉儒,杨阳本书是关于荒漠草原植被变化过程中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成果的凝练与总结,主要包括荒漠草原区不同群水平叶片、枯落物、根系化学计量特征,以及不同个体水平叶片和根系化学计量特征、不同封育年限荒漠草原土壤-植物-微生物计量特征研究,并研究了围封措施对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植物-微生物计量特征的影响,最后对荒漠草原柠条林土壤化学特征开展了研究,并对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
百年变迁印开蒲 王海燕 朱单本书是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本书通过对英国著名植物学家威尔逊于20世纪初留下的老照片拍摄地点的寻找,由中国植物学家印开蒲教授2009年、2019年先后两次历尽波折、寻找到原拍摄地并进行拍照后,将三次250余组新老照片进行影像对比,真实地展现了中国西南部百年的沧桑巨变,展现了我国在西部地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上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亮点:(1)《百年变迁》是一部以近千幅图片和质朴的文字,真实、直观、立体展现中国生态发展的时代佳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近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大开发20余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2)《百年变迁》通过对120年时间跨度的资料进行科学、严谨的科学分析,得出了中国西部最近10年的变化大于过去100年的变化这样一个重要的科学论断。该书视角独特、巧妙,研究方法极具创新性,国内鲜见。(3)《百年变迁》主题鲜明、立意高远、导向积极,是一部传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佳作,为实现“十四五”时期“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伟目标提供助力。(4)《百年变迁》同时还是一部倡导保护中国文物古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
海洋低温酶的发现与发掘迟乃玉本书是一本介绍海洋低温酶研究的书籍,分别介绍了低温纤维素酶、低温脂肪酶、低温淀粉酶、低温生淀粉糖化酶、低温木聚糖酶、低温葡萄糖氧化酶、低温植酸酶、低温纤溶酶和低温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来源、酶学性质、相关生物学特性、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
基于环境DNA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监测(法)P.塔贝塔 等编著;陈桥 等译联合国大会将2011~2020年确定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及焦点,这期间,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研究人员对生物多样性认知的逐渐深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环境DNA包含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大量信息,因此关于环境DNA的监测和研究已成为近二十年来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新兴领域及热点。本书的特色便是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在深入浅出地介绍环境DNA的基础上,以研究目标为导向,启发读者对环境DNA监测、研究、应用及展望的思考,回应读者对环境DNA技术的关注,并列出相关文献供进一步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