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
-
完全图解达尔文进化论杨静 编著《完全图解达尔文进化论》将文字、图画、表格等丰富的视觉元素,综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运用"左文右图"的图解手法,在讲述达尔文进化论的同时,还全方位地介绍了150年来关于生物进化的各种研究成果和进化论的最新发展,读者从中可以了解生物学、遗传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150年前,达尔文在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中发表了一个震撼世界的伟大理论:进化论,他的观点彻底颠覆了传统基督教的“神创说”和“物种不变”理论,第一次科学地讲述了生命的起源。达尔文所提出的天择和性择,至今仍是生命科学中一致通用的理论,恩格斯称达尔文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充满阅读趣味的进化论版本生命从何而来,又是怎样演变的?生存的渴望和性的力量是如何改变生命的?面对新的理论挑战和新发现,进化论是怎样“进化”的?
-
经验与心态王铭铭 著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都是经验和心态的融合体,它们都难以摆脱经验的纠缠,也难以不作为心态而具有某种“创造力”。基于这一思想,作者直面20世纪以来个体主义思潮的支配地位,试图基于中国历史经验,揭示社会科学“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以更综合的方式呈现中国式的社会观,特别强调礼仪对我们重新思考“国族”与“天下”之间历史矛盾的意义。作者将零散的讲课杂录与述评结为一集,使之带有“综合(或混杂)文本”的风格,并以这种文风和心态来克服人文学与社会科学、文明与知识之间的紧张关系。
-
生命与进化理喻 著《生命与进化》一书对地球生命的创始,人类的起源、生命进化的模式,以及死亡灭绝的循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有大量全新的见解: 地球生命的诞生,离不开宇宙孕育生命机制的大背景。宇宙、地球、生命之间,如同农夫、土地,种籽一样,是三位一体的。地球生命现象是宇宙无数生命现象的细节之一。地球是一枚不断释放新能量,并且从不重复旧演化的星体。地球迄今为止的生命历史,可以分出造化时代、造化与进化兼有的时代、进化时代。这三个历史阶段的生物特征各异,不能混淆。生活在进化时代的人类,必须摘下进化的眼镜,才能看清楚地球前两个历史时期生命形态的天差地别。没有造化,谈不上进化。造化是缔造物种,进化是改良物种。造化是豆子,进化是筛子。有了造化的豆子在先,在能有进化的筛选在后。人类是由特定的猿种进化而来的。人类种猿与其他古续虽然看上去都是一副毛茸茸的样子,本质却殊同二类。人类种猿最大的特点是它们拥有优秀的大脑。这与生俱来的前提条件,注定了它们的未来将要发生巨大的进化变革。当其他猿猴只在本物种的范围内进化时,人类种猿却从人类的原胚,一路追风般荣登智能生命的宝座。古人猿直立行走的原因只有一个,由于大脑的进化,大脑供血量的增加,使得一贯伏行的古人猿,对四肢着地产生了头昏眼花的不适感。唯有直立起腰身,抬高头颅,才能缓解这种不适。它们从偶尔的直直腰,到半爬半走,直至后来全然直行…… 没有哪一种生命愿意进化。进化的有无,由外部生存环境的优劣决定。进化的速度,由生命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进化的质量,由生命大脑的品质决定。大脑分有突体与能量两个部分。灵魂是对人的大脑能量的统称。灵魂的看不见与思维的无形无状有些相似。死亡分有可视性的绝对死亡,与非可视性的相对死亡两大部分。死亡使得地球生命具有了更新与修正的力量。未来人类应该接受理性与感性双重的教育。常规的理性教育从童年开始,系统的感性教育,则是对成年人思维能力渐衰的有力补偿。这双重的教育,意味着人类的成长将有两个进身之阶。感性教育相当于一次再教育,它将改变人生的机遇和人生的态度。我们把地球生命比作是一个小家庭,宇宙生命就是一个大社会。这其中,各种生命在各自的星体上发生着、发展着、进化着……
-
心与物游沈从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1902-1988), 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
蝎娄歆作品《蝎》是一部描述三代女性抵御社会性别歧视的复杂跌宕的悲剧式心灵史,有着浓厚的性别意识,被赞誉为“一部真正女性视角的小说”。作者落笔细腻,意象绵延稠密,形成空旷而逼仄的文本空间感,作者用一种温暖而冷静的小说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的想象,赋予了《蝎》独特的美感。 在两性关系中,男人与女人的付出与索取有何不同呢?这应该是一种绝对的偶然,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他与她并不注定相互吸引,但确切是相互需要。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环境的变迁,这种依存与利用逐渐失去价值的时侯,男人与女人建立的亲密关系还能够存续吗?我时常在想,男人与女人的确是因为相爱才建立恋爱关系吗?在两性关系中,男人与女人的付出与索取有何不同呢?这应该是一种绝对的偶然,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他与她并不注定相互吸引,但确切是相互需要。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环境的变迁,这种依存与利用逐渐失去价值的时侯,男人与女人建立的亲密关系还能够存续吗?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存在与众体不同的经历,那么,他的整个人生注定将会与众体不同吗?这样的不同是否违背了他原本的意愿?他会不会再因为更加不同的经历而与众体融合?抑或,继续与众体不同。这是一些人与人之间平常的故事,我选择了一条纵向的线,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发现、去挖掘。迥异的人生,相似的人的内心世界。
-
精神生活·意志(美)阿伦特 著;姜志辉 译如果人们考察由宗教和世俗的理论和传统所揭示的这个历史记录,那么结论是不可避免的:哲学家始终不能解释某种精神现象及其在世界中的位置,我们相信思想家能对身体作出公正的评价,但不相信思想家能对意志作出公正的评价。但是,哲学家对身体的敌意是众所周知的,至少自柏拉图以来是有记录的。其主要原因不是由于感官经验的不可靠——因为这些错误能被纠正,也不是由于激情难以驾驭——因为激情能被理性制服,而仅仅是由于我们的身体需要和欲望的不可救药的本质。正如柏拉图正确强调的,身体始终“想得到照料”,即使在最有利的环境中——健康和空闲,以及秩序井然的国家——身体也因其反复无常的要求而打断思维的我的活动。根据洞穴比喻,身体迫使哲学家从理念世界回到人间事务的洞穴。(人们通常把这种敌意归咎于基督教对肉体的敌意。这种敌意不仅仅是古老的;人们甚至认为,基督教信条之一,即不同于古代关于灵魂不死的思想的肉体复活,不仅仅与神秘主义的一般信念,而且也与古典哲学的一般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思维的我对意志的敌意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敌意。在这里,冲突发生在两种不能共存的心理活动之间。当我们形成一种意志力的时候,也就是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将来计划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像我们关注一系列思想那样,离开现象世界。就思维和意志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而言,它们是不相容的;确实,思维和意志都把目前不在场的东西呈现给我们的精神,不过,思维使存在的东西或至少曾经存在的东西进入绵延的现在,而意志延伸到将来,在一个不存在这种确定性的领域里活动。我们的心理器官——不同于精神的灵魂——凭借预期,能处理从未知事物的领域进人其中的东西,而预期的主要方式是希望和恐惧。这两种感情形式有内在的联系,其中的每一个感情都倾向于转变为其表面上的对立面,由于范围的不确定性,这些转变几乎是自动的。任何一种希望本身都包含恐惧,任何一种恐惧都因转变成一种相应的希望而得到解除。由于它们的转变及其不稳定的和令人不安的性质,古典时代把它们列为潘多拉盒子里的有害礼物。
-
熊猫虎子潘文石本书真实地记录大熊猫奇特的生活方式及其神秘的“社会”结构。充满激情的文字和珍贵的野生大熊猫图片将引发人们对环境伦理作深层的思考。作者简介:潘文石,北京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教授、著名动物学家。20世纪80—90年代中国野生大熊猫研究和保护先驱者之一,曾被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称为“熊猫爸爸”。他的科学著作着重阐述了“土地、人口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他认为几乎所有的野生动物都是年轻和健康的个体,只要人类愿意真心实意地给予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它们便可以从濒危状态中恢复过来。1978—1988年,他领导了北京大学两个研究小组对“大熊猫的生物学”及“秦岭大熊猫生态学”进行研究,并分别获得当时国家教委的科学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奠定了他继续研究大熊猫的基础。1984年,他致信党中央,认为大熊猫不受竹子开花之害,从而纠正了在拯救大熊猫运动中的错误做法;1988年,他的《秦岭大熊猫自然庇护所》一书,说明了大熊猫可以在秦岭中山区找到荒原依旧的避难所;此后他的许多著作中说明大熊猫具有与黑熊同样的繁殖能力且其遗传的多样性并没有降低,改变了当时人们对于大熊猫的简单认识;1993年,他致信国务院并立即获得批准在秦岭禁止砍伐森林。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他在野生动物的研究以及保护工作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就几乎不断地获得各种奖章,其中最著名的有1996年获荷兰王子金色诺亚方舟奖、2000年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PaulGetty奖励基金、2002年福特汽车环保奖……2005年,已逾67岁的潘文石教授仍然继续生活在野生动物中间,他坚持认为:“一切生命形式都有同人类一样不可剥夺的生存权利,但是我们必须真心实意地坚持和努力地工作才有保障。”
-
戏曲作曲技法朱维英主编《戏曲作曲技法(套装上下册)》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之一,是一部广泛应用于戏曲作曲专业及有志学习戏曲作曲者的实用教程。详细讲述了以京剧、昆曲、豫剧、河北梆子、评剧等几大剧种为主的声腔衍变、曲体结构及传统的声腔音乐创作手法,并以较大篇幅讲授了现代作曲技巧。为了给学生和戏曲音乐工作者提供学习、研究唱腔音乐的编配方法,本书后半部分特别选编了四十余段具有代表性的京剧现代戏、传统戏和部分地方戏曲唱腔音乐的缩谱,将旋律、和声、复调、低音及各种伴奏织体等配器技法,综合、立体化地展示给读者,以供学习者参考、借鉴。
-
生命的线索(英)约翰·苏尔斯顿(John Sulston),(美)乔治娜·费里(Georgina Ferry)著;杨焕明,刘斌译“DNA分子中蕴藏着生命的奥秘……我们身体每个细胞中的DNA足有两米长,而细胞本身直径也不过以微米计算,如果按比例将DNA放大到缝纫线般粗细,则每个细胞的DNA将有200公里长。”200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宣告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完成。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曾有过两个国家的首脑同时把自己与一项科学进展如此拉近,全球各大媒体在头版头条以“终结疾病”来报道这一成就。但人们不知道的是,现在全人类可自由共享的人类基因组险些成为私营机构的囊中之物,变成商业利益的牺牲品。约翰·苏尔斯顿是使人类获取自身生命“天书”成为可能的主要科学家之一。他在本书中坦诚地讲述了关于人类基因组引人入胜的故事和错综复杂的争斗,让全世界的读者得以了解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头条新闻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后,将所有的新发现在互联网上实时公之于众,所有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他们的目的很简单:科学应该为所有人的利益服务。但1998年5月成立的私营公司塞莱拉提出了挑战,声称可先于公立计划在三年内完成整个人类
-
基因组(英)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著;刘菁译“人类基因组的迷人漫游:如果你想对曙光正现的生物技术世纪瞥上一眼:《基因组》是一个绝好的起点。”:《华尔街日报》“一位出色的作家,他那优美而时常动人的关于生命构造的描述让我想起晚期的路易斯.托马斯最好的作品:他对于一些复杂的生物过程做出的解释是我所见过的最清楚的之一:他抓住了它们那不易抓住的美。”:《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激动人心的旅程......材料非常新.......里德利在书里放了数量恰到好处的历史和个人轶事以给科学加点调料。他是很好的说故事的人。”:《科学美国人》天和地被创造,大海波浪拍岸,鱼儿戏水,鸟儿欢唱,大地上动物成群,但还没有一个具有灵魂的、能够主宰世界的高级生物,这时普罗米修斯降生了……他赋予万物以智慧,盗来天火照亮人间……马特·里行利过去是《经济学家》的科技编辑,驻华盛顿和美国地区编辑,他是《红色皇后:性与人类本性的进化》、《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合作的进化》和《借助于后天培养的自然力量:基因、经历以及造就了我们人类的一切》的作者,现居英国。刘菁,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取得生物这博士学位,现在美国斯坦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也许可以说,组成人类基因组的23对染色体的图谱绘制是新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它提出的问题与它解答了的问题同样多。这些问题将深刻地影响我们对疾病、寿命和自由意志的思考方式。这些问题将影响你的后半生。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突破会有什么后果?《基因组》在这方面提供了超群的洞察力。通过在每一对染色体上选择一个新近发现的基因并讲述其故事,马特.里德利叙述了我们这个物种及其祖先从生命出现之初到未来医学边缘的历史。他探讨了由于基因组的图谱绘制而出现的科学、哲学以及首先问题,将帮助你理解这个科学里程碑对你、对你的孩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