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
-
生物医用心血管材料及器械王云兵《生物医用心血管材料及器械》为“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丛书”之一。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完善的治疗手段,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仍居各种死因首位。在众多治疗手段中,血管支架和瓣膜植入术均为临床普遍开展的治疗手段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设计和制备了各种材料和类型的血管支架和瓣膜及产品,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评价,发展出一大批支架和瓣膜相关材料及产品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心血管材料和器械的制备技术及其生物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力学性能、生物可吸收性等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临床价值。
-
南海及其邻近海域物理海洋气候态图集刘钦燕等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可持续性研究和关注边缘海物理海洋要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新的南海及其邻近海域物理海洋学数据绘制南海及其邻近海域物理海洋要素图集能够全面直观地展示南海及其邻近海域上层海洋基本状态,为南海及其邻近海域生活及科研活动等提供必要依据。《南海及其邻近海域物理海洋气候态图集》利用新的南海及其邻近海域物理海洋学数据,主要绘制了南海及其邻近海域上层海洋基本状态参数(温度、盐度和密度)与等深度面、等密度面的分布特征图,并给出了混合层、温跃层结构和位势涡度等诊断要素图。所用数据质量控制和插值方法较前人研究有所改进,能更好地分辨南海及其邻近海域中尺度海洋特征。
-
海洋植物学实验杨丽华,彭娟,石祥刚,李俊海洋植物学实验是以海洋植物为基础的实验技术,是海洋植物学理论教学的实践,是开展海洋生物与环境相关研究的重要手段。编者长期在教学和科研一线工作,结合了海洋植物相关的教学科研内容,整理使用了多年的《海洋浮游生物学实验》和《海洋植物学实验》讲义而编写。本书力求将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书中包含了基本实验技能、海洋微型藻类观察、海洋大型藻类观察、综合实习实践和海洋植物图谱五大内容。本书注重通过对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海洋植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通过对典型微型和大型藻类的观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门藻类的形态特征及认识代表性种类(属);通过综合实习实践,使学生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基础知识,为海洋植物学相关的科研和实践提供知识储备。
-
辽宁滩涂贝类繁殖生物学闫喜武,霍忠明《辽宁滩涂贝类繁殖生物学》详细总结了近20年著者及其研究团队在辽宁滩涂贝类繁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辽宁滩涂贝类繁殖生物学》共5章,章至第四章分别介绍了中国蛤蜊、四角蛤蜊、薄片镜蛤、日本海神蛤4种滩涂贝类的繁殖生物学,包括性腺发育周年观察、性腺发育生物学零度与产卵有效积温、生态环境因子对幼虫及稚贝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室内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等;第五章为其他滩涂贝类的繁殖生物学,包括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大竹蛏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宽壳全海笋苗种繁育技术,生态因子对日本镜蛤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梁山慈竹新种质创制与选育胡尚连等《工业用丛生竹新种质创制与选育研究:梁山慈竹新种质创制与选育》从工业用丛生竹新种质创制与选育角度,较全面地总结了近年来作者在工业用大型丛生竹方面的研究成果。《工业用丛生竹新种质创制与选育研究:梁山慈竹新种质创制与选育》共8章,分别为梁山慈竹离体培养再生体系与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体细胞突变体植株遗传及株高、茎秆组成成分等相关经济性状变异;体细胞突变体早期世代耐寒能力评价;不同基因型梁山慈竹生物学特性与理化特性研究;梁山慈竹新种质的转录组分析;梁山慈竹新种质国际竹类新品种登录。
-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李新正,甘志彬《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结合国内外形态分类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介绍了我国近海常见底栖动物分类体系研究的进展,内容包括18个常见海洋底栖动物门(类)的分类系统:多孔动物门、刺胞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腹毛动物门、头吻动物门(含动吻动物和曳鳃动物)、内肛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星虫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帚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共771个科。《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总结了从门到科的各级分类阶元,并编撰了各级分类阶元的检索表。《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旨在引导海洋生物学者准确鉴别海洋生物,厘清各海洋底栖物种的分类学地位,统一国内海洋生物分类学名词术语,规范国内海洋底栖生物名称使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中国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持。
-
课例研修模式及实践刘清堂,张妮,曾祥翊针对已有区域研修缺乏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导致研修过程中沟通成本较高、整体效率较低的问题,《课例研修模式及实践》提出了可操作的、能调动区域教师研修参与性和积极性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例研修模式。在理论上,梳理了课例研修模式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课例研修模式的设计理念和研修流程。在实践上,以典型案例为载体,详细介绍了案例的背景、活动设计、具体实施及研修效果。《课例研修模式及实践》旨在通过案例的介绍,进一步发挥“强校牵引、名师引领”的效应,助力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
-
前瞻与全局张晓云“十四五”规划是未来五年事业发展的重要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从时空上具有前瞻性与全局性,梳理和研究长期制约事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对于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助力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前瞻与全局:湖北文物事业“十四五”发展研究》结合《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需求,以前瞻与全局的视角,坚持问题导向与法治思维,立足湖北特色文物资源和工作实际,聚焦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考古与大遗址保护、博物馆管理、文物安全等重点内容,通过扎实的现场调研、数据分析和政策研究,探索提出相关系统性思考和可行性解决路径。
-
北京密云水库浮游生物图鉴张清靖等密云水库是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和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北京密云水库浮游生物图鉴》收录了近10年(2011~2020年)在密云水库采集到的161属367种(含变种和变型)浮游生物。其中,浮游植物98属262种,包括蓝藻门17属43种,硅藻门23属71种,金藻门4属7种,黄藻门3属3种,隐藻门3属4种,甲藻门5属9种,裸藻门4属14种,绿藻门39属111种;浮游动物63属105种,包括原生动物18属28种,轮虫23属44种,枝角类14属23种,桡足类8属10种。《北京密云水库浮游生物图鉴》对所有物种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及其在密云水库的生境分布进行了描述,并附有外部形态鉴定特征的光学显微图片。
-
VPD调控温室SPAC系统水分运移机制与蔬菜生产力研究李建明等水汽压亏缺(VPD)可以用来表征空气的干燥程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VPD调控温室SPAC系统水分运移机制与蔬菜作物生产力研究》汇编了笔者课题组近7年来的研究成果,总结了VPD调控在温室蔬菜作物环境调控中的作用与意义;阐述了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在温室水分调控中的影响及VPD调控水分传输的动力学机制;解析了植物器官解剖结构、CO2传输通道、光合作用、营养元素吸收及CO2耦合效应对VPD调控的响应;同时,通过构建有关的温室水分传输模型,进一步对VPD与温室内各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温室蔬菜作物水分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