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地下污染物:污染源区评估与修复
作者: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3-01
ISBN:9787122421227
定价:¥13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共7章,重点介绍了氯化溶剂DNAPLs(重质非水相液体)和化学炸药污染源,系统描述了地下污染源的定义、各种水文地质环境条件下的污染迁移特征、污染源区调查与表征、在美国法律标准监管框架下的治理目标与指标的制定与衡量、修复技术的案例分析与选择、治理决策议定书要素与执行污染源治理的六步骤,强调了污染源区的动态反复调查表征与概念模型的不断完善、治理目标的细化描述、目标与技术方案的对应可行性以及确保实现治理目标。本书专业性、参考性较强,可供从事地下水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作者简介
李静,山东碧泉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从事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作已经10年。除了在地下水修复技术研发与地下水污染模拟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外,在污染地下水化学氧化、原位热处理技术、抽出-处理等方面也具有丰富的工程设计及实施经验。
目录
0绪论1
0.1污染源2
0.2污染源区表征3
0.3污染源修复的目标5
0.4污染源修复技术的选择6
0.5污染源修复决策议定书要素9
1引言12
1.1美国地下污染治理状况13
1.2军方地下污染场地的治理挑战15
1.3DNAPLs和化学炸药的表征和分布18
1.4污染源区的定义19
1.5报告路线图21
参考文献24
2污染源区26
2.1水文地质环境26
2.1.1Ⅰ类——具有低异质性和中度到高度渗透性的颗粒介质29
2.1.2Ⅱ类——具有低异质性和低渗透性的颗粒介质30
2.1.3Ⅲ类——具有中度至高度异质性的颗粒介质30
2.1.4Ⅳ类——具有低岩石基质孔隙度的裂隙介质31
2.1.5Ⅴ类——具有高岩石基质孔隙度的裂隙介质32
2.1.6水文地质环境与特定场地的相关性34
2.2DNAPLs的迁移特征35
2.2.1污染物释放35
2.2.2污染物羽流47
2.3化学炸药的迁移特征49
2.3.1释放出的爆炸性物质50
2.3.2化学炸药在地下的转化54
2.3.3爆炸性物质在污染源区场地范围内的分布55
2.4本章总结55
参考文献56
3污染源区表征61
3.1污染源区调查表征的关键参数及用于评价参数的工具62
3.1.1污染源的存在形式与性质66
3.1.2水文地质表征69
3.1.3污染源区描述70
3.1.4污染场地的生物地球化学环境73
3.1.5水文地质复杂场地的污染源表征73
3.1.6表征工具总结74
3.2污染源区表征方法76
3.2.1污染源区表征应反映治理决策76
3.2.2污染源区与羽流间的尺度关系问题76
3.2.3认识和管理的不确定性77
3.3污染源区表征不足的影响84
3.4结论与建议87
参考文献88
4污染源治理的目标96
4.1治理目标的制订97
4.1.1治理目标的种类97
4.1.2治理目标的量化99
4.2常用目标99
4.2.1物理目标100
4.2.2与人类健康和环境风险相关的目标107
4.2.3经济目标109
4.2.4进度目标118
4.2.5其他目标119
4.2.6与利益相关者关于目标的沟通119
4.3现有管理框架、其目标以及相关指标120
4.3.1法律标准下的监管框架121
4.3.2人类健康和环境风险评估框架125
4.4结论和建议130
参考文献131
5污染源修复技术的选择136
5.1常规技术137
5.1.1挖掘137
5.1.2阻隔139
5.1.3水力控制阻隔技术141
5.2提取技术143
5.2.1多相抽提143
5.2.2表面活性剂/助溶剂冲洗系统147
5.3化学转化技术156
5.3.1原位化学氧化156
5.3.2化学还原164
5.4土壤加热技术168
5.4.1蒸汽驱169
5.4.2传导加热176
5.4.3电阻加热179
5.5生物技术184
5.5.1空气喷射184
5.5.2强化生物修复188
5.6组合技术197
5.7技术比较200
5.8炸药去除技术207
5.9技术成本考量209
5.10结论和建议210
参考文献213
6污染源治理决策议定书要素226
6.1审查现有的场地数据及初步的场地概念模型229
6.2确定绝对目标230
6.3确定功能目标和性能指标234
6.4确定潜在的技术235
6.5技术选择和筛选指标238
6.6设计和实施选择的技术241
6.7结论和建议242
参考文献244
附录A军队和其他场地污染物列表245
附录B缩略语254
附录C国家研究委员会成员和员工简介258
0.1污染源2
0.2污染源区表征3
0.3污染源修复的目标5
0.4污染源修复技术的选择6
0.5污染源修复决策议定书要素9
1引言12
1.1美国地下污染治理状况13
1.2军方地下污染场地的治理挑战15
1.3DNAPLs和化学炸药的表征和分布18
1.4污染源区的定义19
1.5报告路线图21
参考文献24
2污染源区26
2.1水文地质环境26
2.1.1Ⅰ类——具有低异质性和中度到高度渗透性的颗粒介质29
2.1.2Ⅱ类——具有低异质性和低渗透性的颗粒介质30
2.1.3Ⅲ类——具有中度至高度异质性的颗粒介质30
2.1.4Ⅳ类——具有低岩石基质孔隙度的裂隙介质31
2.1.5Ⅴ类——具有高岩石基质孔隙度的裂隙介质32
2.1.6水文地质环境与特定场地的相关性34
2.2DNAPLs的迁移特征35
2.2.1污染物释放35
2.2.2污染物羽流47
2.3化学炸药的迁移特征49
2.3.1释放出的爆炸性物质50
2.3.2化学炸药在地下的转化54
2.3.3爆炸性物质在污染源区场地范围内的分布55
2.4本章总结55
参考文献56
3污染源区表征61
3.1污染源区调查表征的关键参数及用于评价参数的工具62
3.1.1污染源的存在形式与性质66
3.1.2水文地质表征69
3.1.3污染源区描述70
3.1.4污染场地的生物地球化学环境73
3.1.5水文地质复杂场地的污染源表征73
3.1.6表征工具总结74
3.2污染源区表征方法76
3.2.1污染源区表征应反映治理决策76
3.2.2污染源区与羽流间的尺度关系问题76
3.2.3认识和管理的不确定性77
3.3污染源区表征不足的影响84
3.4结论与建议87
参考文献88
4污染源治理的目标96
4.1治理目标的制订97
4.1.1治理目标的种类97
4.1.2治理目标的量化99
4.2常用目标99
4.2.1物理目标100
4.2.2与人类健康和环境风险相关的目标107
4.2.3经济目标109
4.2.4进度目标118
4.2.5其他目标119
4.2.6与利益相关者关于目标的沟通119
4.3现有管理框架、其目标以及相关指标120
4.3.1法律标准下的监管框架121
4.3.2人类健康和环境风险评估框架125
4.4结论和建议130
参考文献131
5污染源修复技术的选择136
5.1常规技术137
5.1.1挖掘137
5.1.2阻隔139
5.1.3水力控制阻隔技术141
5.2提取技术143
5.2.1多相抽提143
5.2.2表面活性剂/助溶剂冲洗系统147
5.3化学转化技术156
5.3.1原位化学氧化156
5.3.2化学还原164
5.4土壤加热技术168
5.4.1蒸汽驱169
5.4.2传导加热176
5.4.3电阻加热179
5.5生物技术184
5.5.1空气喷射184
5.5.2强化生物修复188
5.6组合技术197
5.7技术比较200
5.8炸药去除技术207
5.9技术成本考量209
5.10结论和建议210
参考文献213
6污染源治理决策议定书要素226
6.1审查现有的场地数据及初步的场地概念模型229
6.2确定绝对目标230
6.3确定功能目标和性能指标234
6.4确定潜在的技术235
6.5技术选择和筛选指标238
6.6设计和实施选择的技术241
6.7结论和建议242
参考文献244
附录A军队和其他场地污染物列表245
附录B缩略语254
附录C国家研究委员会成员和员工简介25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