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区域地下水污染溯源与迁移转化
作者:张涵, 郭珊珊, 胡远思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2-01
ISBN:9787564391348
定价:¥6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由层次递进的三大部分内容组成,即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区域地下水风险评价,污染溯源识别技术原理与运用,区域地下水污染迁移转化研究,共包括7章。第1章绪论着重介绍地下水污染概况、地下水污染溯源方法概况和地下水污染迁移转化概况。撰写此章作为准备知识,旨在方便读者熟悉地下水污染溯源和污染迁移转化的研究背景,了解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现有研究成果。第2章和第3章分别介绍了区域地下水污染现状和地下水风险评价。第4章和第5章详细介绍了多元统计识别技术、同位素示踪识别技术在地下水污染溯源研究中的原理和应用。第6章在污染源识别基础之上,重点介绍地下水氮素在非饱和带以及饱和带的运移转化模拟。第7章从农业种养平衡的角度提出对地下水面源污染的控制研究。
作者简介
暂缺《区域地下水污染溯源与迁移转化》作者简介
目录
第1章绪论
1.1地下水污染概况
1.1.1地下水污染的概念
1.1.2地下水污染的特征
1.1.3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危害
1.1.4地下水污染源
1.2地下水污染溯源方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清单分析法
1.2.2扩散模型
1.2.3受体模型
1.3包气带-含水层污染迁移转化模拟
1.3.1包气带污染运移研究进展
1.3.2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现状与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章区域地下水污染现状
2.1研究区概况
2.1.1区域位置、气候与水文
2.1.2区域地形地貌
2.1.3区域地质背景
2.1.4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组
2.1.5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污染
2.1.6地下水现状采样监测数据
2.2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
2.2.1地下水质量评价指标及标准
2.2.2综合指数F值法
2.2.3改进灰色关联度评价法
2.3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与分析
2.3.1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
2.3.2灰色关联度法评价结果
2.3.3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2.4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2.4.1地下水污染评价指标及参照值的确定
2.4.2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
2.4.3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第3章区域地下水风险评价研究
3.1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1地下水脆弱性
3.1.2地下水污染荷载
3.1.3地下水功能价值
3.1.4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1.5数据来源
3.2地下水污染风险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3.2.1地下水同有脆弱性评价
3.2.2地下水污染荷载评价
3.2.3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
3.2.4污染风险综合评价
3.3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
3.3.1人类健康风险评估模型HHRA
3.3.2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结果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区域地下水污染源多元统计识别研究
4.1地下水三氮污染及源解析主成分分析
4.1.1地下水数据采集与检测
4.1.2地下水类型和水质参数分析
4.1.3地下水“三氮”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4.1.4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污染源解析
4.2多元线性回归地下水污染源解析
4.2.1PCA-APCS-MLR模型原理
4.2.2PCA-APCS-MLR污染源定量解析
4.3正定矩阵模型地下水污染源解析
4.3.1正定矩阵(PMF)模型原理及改进
4.3.2PMF模型污染源定量解析
4.4污染源解析模型效果对比
4.4.1拟合效果
4.4.2源解析结果对比
4.4.3源解析总效果对比
参考文献
第5章区域污染源稳定同位素识别研究
5.1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源稳定同位素定性识别
5.1.1研究方法与采样
5.1.2氮氧同位素特征分析
5.1.3地下水硝酸盐潜在污染源识别
5.2地下水硝酸盐迁移转化同位素分馏机理
5.2.1同位素分馏效应
5.2.2硝化、反硝化过程同位素分馏
5.3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源同位素定量分析
5.3.1多元线性混合模型
5.3.2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
5.3.3模型的构建及特征值选取
5.3.4IsoSource模型计算污染源对地下水硝酸盐贡献
5.3.5SIAR模型计算污染源对地下水硝酸盐贡献
5.3.6IsoSource与SIAR模型效能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第6章区域地下水氮素污染迁移转化模拟
6.1非饱和带水氮运移模型构建
6.1.1非饱和带数学模型
6.1.2水氮运移数值模拟及参数
6.2非饱和带模型校正与敏感性分析
6.2.1非饱和带模型校正
6.2.2非饱和带模型敏感性分析
6.3非饱和带模型模拟结果与分析
6.3.1土壤水分及硝酸盐运移动态
6.3.2土壤硝酸盐淋失估算
6.4地下水饱和带水流模型
6.4.1地下水饱和带水流模型构建
6.4.2地下水饱和带水流模型参数设定
6.4.3地下水水流模型校正与敏感性分析
6.5地下水农业面源污染迁移转化模型
6.5.1输出系数法
6.5.2地下水硝酸盐负荷估计
6.5.3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构建
6.5.4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校正
6.6地下水农业硝酸盐污染时空特征及预测
6.6.1地下水农业硝酸盐污染时空特征
6.6.2地下水农业硝酸盐污染预测
参考文献
第7章区域土地承载潜力研究
7.1氮磷养分平衡及空间分析
7.1.1数据与方法
7.1.2畜禽养殖氮磷负荷分析
7.1.3土壤蓄积氮磷养分量分析
7.1.4农户施肥量和作物生长消耗量分析
7.1.5单位农用地养分盈亏分析
7.1.6适用性验证
7.2实际承载量与理论承载量分析
7.2.1实际承载量与理论承载量
7.2.2各乡镇畜禽养殖潜力分析
参考文献
1.1地下水污染概况
1.1.1地下水污染的概念
1.1.2地下水污染的特征
1.1.3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危害
1.1.4地下水污染源
1.2地下水污染溯源方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清单分析法
1.2.2扩散模型
1.2.3受体模型
1.3包气带-含水层污染迁移转化模拟
1.3.1包气带污染运移研究进展
1.3.2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现状与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章区域地下水污染现状
2.1研究区概况
2.1.1区域位置、气候与水文
2.1.2区域地形地貌
2.1.3区域地质背景
2.1.4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组
2.1.5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污染
2.1.6地下水现状采样监测数据
2.2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
2.2.1地下水质量评价指标及标准
2.2.2综合指数F值法
2.2.3改进灰色关联度评价法
2.3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与分析
2.3.1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
2.3.2灰色关联度法评价结果
2.3.3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2.4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2.4.1地下水污染评价指标及参照值的确定
2.4.2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
2.4.3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第3章区域地下水风险评价研究
3.1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1地下水脆弱性
3.1.2地下水污染荷载
3.1.3地下水功能价值
3.1.4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1.5数据来源
3.2地下水污染风险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3.2.1地下水同有脆弱性评价
3.2.2地下水污染荷载评价
3.2.3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
3.2.4污染风险综合评价
3.3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
3.3.1人类健康风险评估模型HHRA
3.3.2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结果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区域地下水污染源多元统计识别研究
4.1地下水三氮污染及源解析主成分分析
4.1.1地下水数据采集与检测
4.1.2地下水类型和水质参数分析
4.1.3地下水“三氮”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4.1.4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污染源解析
4.2多元线性回归地下水污染源解析
4.2.1PCA-APCS-MLR模型原理
4.2.2PCA-APCS-MLR污染源定量解析
4.3正定矩阵模型地下水污染源解析
4.3.1正定矩阵(PMF)模型原理及改进
4.3.2PMF模型污染源定量解析
4.4污染源解析模型效果对比
4.4.1拟合效果
4.4.2源解析结果对比
4.4.3源解析总效果对比
参考文献
第5章区域污染源稳定同位素识别研究
5.1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源稳定同位素定性识别
5.1.1研究方法与采样
5.1.2氮氧同位素特征分析
5.1.3地下水硝酸盐潜在污染源识别
5.2地下水硝酸盐迁移转化同位素分馏机理
5.2.1同位素分馏效应
5.2.2硝化、反硝化过程同位素分馏
5.3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源同位素定量分析
5.3.1多元线性混合模型
5.3.2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
5.3.3模型的构建及特征值选取
5.3.4IsoSource模型计算污染源对地下水硝酸盐贡献
5.3.5SIAR模型计算污染源对地下水硝酸盐贡献
5.3.6IsoSource与SIAR模型效能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第6章区域地下水氮素污染迁移转化模拟
6.1非饱和带水氮运移模型构建
6.1.1非饱和带数学模型
6.1.2水氮运移数值模拟及参数
6.2非饱和带模型校正与敏感性分析
6.2.1非饱和带模型校正
6.2.2非饱和带模型敏感性分析
6.3非饱和带模型模拟结果与分析
6.3.1土壤水分及硝酸盐运移动态
6.3.2土壤硝酸盐淋失估算
6.4地下水饱和带水流模型
6.4.1地下水饱和带水流模型构建
6.4.2地下水饱和带水流模型参数设定
6.4.3地下水水流模型校正与敏感性分析
6.5地下水农业面源污染迁移转化模型
6.5.1输出系数法
6.5.2地下水硝酸盐负荷估计
6.5.3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构建
6.5.4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校正
6.6地下水农业硝酸盐污染时空特征及预测
6.6.1地下水农业硝酸盐污染时空特征
6.6.2地下水农业硝酸盐污染预测
参考文献
第7章区域土地承载潜力研究
7.1氮磷养分平衡及空间分析
7.1.1数据与方法
7.1.2畜禽养殖氮磷负荷分析
7.1.3土壤蓄积氮磷养分量分析
7.1.4农户施肥量和作物生长消耗量分析
7.1.5单位农用地养分盈亏分析
7.1.6适用性验证
7.2实际承载量与理论承载量分析
7.2.1实际承载量与理论承载量
7.2.2各乡镇畜禽养殖潜力分析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