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扶阳临证备要

扶阳临证备要

作者:刘立安,董明达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9-01

ISBN:9787523601334

定价:¥4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此书旨在救人与传法,分内、中、外三篇,内篇为《内经》和《伤寒》的扶阳解读;中篇为扶阳执中论,其根植于中医经典及历代中医大家的脾胃观,结合扶阳之法,用朴实的语言讲述扶阳脾胃观的本质内涵,可谓一语中的,振聋发聩;外篇重在拓展对扶阳之法的认识和解读。
作者简介
  刘立安,男,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助理研究员,主治医师,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扶阳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脑针分会副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总会理事,《中医临床研究》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特色医院文化调研组(西南)成员,大成拳第四代传人,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扶阳医学与学术流派、中医医史文献,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级课题10项,主持省部及校级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5部。
目录
目录
内篇 扶阳解经 6
第一章 扶阳《内经》解 6
第一节 《内经》入门知要 7
1.  医学之源——《黄帝内经》 7
2.  “素问”释义 7
3.  “灵枢”释义 8
4.  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方法 9
第二节 《黄帝内经》 分解精讲 10
1.  《上古天真论》 10
2.  《四气调神大论》 18
3.  《生气通天论》 23
4.  《金匮真言论》 30
5.  《阴阳应象大论》 35
6.  《阴阳离合论》 47
7.  《阴阳别论》 50
8.  《灵兰秘典论》 55
9.  《六节藏象论》 58
10.  《五脏生成》 65
11.  《五脏别论》 71
12.  《异法方宜论》 73
13.  《移精变气论》 76
14.  《汤液醪醴论》 80
15.  《玉版论要》 83
第二章 扶阳《伤寒》解 87
第一节 《伤寒》入门知要 87
1.  六经与十二经脉辨析 87
2.  六经之上 89
3.  正邪两立,以制为用 90
4.  寒邪与人体的关系 90
5.  火与人体的关系 93
第二节 《伤寒论》 分解精讲 95
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95
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109
3.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41
4.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62
5.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65
6.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利呕哕附》 166
第三章 《医理真传·六经定法贯解》分解精讲 167
中篇 扶阳执中 173
第一章 扶阳临证中土视域 173
第一节 扶阳理论的渊源——中医学中脾胃学说溯源 173
1.  中医学中脾胃理论的发展脉络 173
2.  《内经》论脾胃 173
3.  《伤寒杂病论》中的脾胃 174
4.  《难经》中的脾胃论述 174
5.  《脾胃论》专论脾胃 175
6.  《临证指南医案》补充发挥 175
7.  《四圣心源》论脾胃 176
8.  郑钦安的脾胃观 176
9.  总体评价 177
10.  附录:历代医家和医书对脾胃和脾胃虚寒的经典论述 177
第二节 扶阳执中论 179
1.  执一守中,立分生死 179
2.  生死既分,以热为用 180
3.  一气化阴阳 183
4.  阴阳一体,动静为枢 184
5. 生化不绝,阴阳不失 186
6. 异名同类,不离阴阳 187
7.  风从虎,云从龙,先后本一体 188
8.  滞瘀痰湿,其要为一 190
9.  一气流行,百病自除 191
10.  癌者积聚,愚公移山 195
11.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99
第二章 重阳思想下的泄泻病临证沿革研究 201
第一节、基于重阳思想的泄泻病临床文献沿革 201
1.  秦汉至魏晋隋唐时期重阳思想与泄泻病 201
2.  宋金元时期重阳思想与泄泻病 202
3.  明清至民国时期重阳思想与泄泻病 204
4.  当代重阳思想与泄泻病 210
第二节、基于重阳思想下泄泻病的临证思考与讨论 212
外篇 扶阳外拓 216
第一章 疼痛类病症中医再识与扶阳疼痛学 216
第一节 阳气与扶阳思想之溯源解构 216
第二节 疼痛本义考及其相关病症病机考异 217
第三节 疼痛与阳气的粘合和“扶阳疼痛学”的提出 219
第二章 近代医家对小儿扶阳理论认识初探 223
第一节 重阳与扶阳解析 223
第二节 近代儿科扶阳派医家诊疗思想 225
第三节 儿科临床之于寒温思考 230
第四节 小儿扶阳理论认识展望 232
第三章 基于《金匮要略》对温阳法治疗胸痹心痛的探讨 235
第一节 从“阳微阴弦”论胸痹心痛的内涵 235
第二节 心阳虚与胸痹心痛的关系 237
第三节 温阳法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应用 238
第四节 温阳法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意义 240
第四章 基于扶阳理论挖掘的心衰病临证探析 243
第一节 心衰的中医认识 243
第二节 扶阳理论学术特点 244
第三节 扶阳理论治疗心衰的临床应用 245
第四节 扶阳理论治疗心衰的意义和启示 248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