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气候学安成哲三《地球气候学:气候系统的变动、变化和进化》把太阳系中的水行星—地球看成是一个系统并考虑到其外力的太阳辐射,阐明了地球气候及其变化是大气圈、水圈、陆圈和生物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对不同时空尺度的气候系统的变化及其规律进行了浅显易懂的解释,给出了对气候变化问题和亚洲气候长期变化的规律及机制的全面认识。《地球气候学:气候系统的变动、变化和进化》涉及气候学、大气物理学、天气动力学、古气候学、地质学和地理学知识,是一本有特色的关于气候学的专业书。
-
明代天象记录研究刘次沅,马莉萍 著中国古代有记录天象的传统,流传至今的天象记录数量巨大、门类齐全、持续时间长久,为世界独有。这些记录对于中国历史、科技史,甚至现代科学的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明代是中国传统天文学的*后一站,距今较近,因而留存的相关信息特别丰富,*能显示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面貌。这些记录以《明实录》为主体,补充以《崇祯历书》及各种地方志和私人著作,并得到各种明代史书、类书的传播。《明代天象记录研究》全面搜集各种相关史料,在比对校勘、科学计算检验的基础上,按天象的种类进行数量统计和内容分析。
-
深度学习李连发 著随着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地球时空大数据不断累积,如何从地球大数据中高效挖掘知识、模式及规则,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难点及重点。常规统计及机器学习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深度学习:原理及遥感地学分析》将深度学习纳入地学系统科学问题框架,从地球及遥感科学的背景及视角系统阐述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并提供了典型的应用实例。通过阅读《深度学习:原理及遥感地学分析》,期待读者在面对影响因素繁杂的地学领域的过程演化、地表参数反演、地物对象识别等实际问题时,能够化繁为简,找到合适的原理及解决方法。 《深度学习:原理及遥感地学分析》共分三部分,即基础篇、方法篇及遥感地学分析篇:基础篇是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的基础;方法篇则系统描述了深度学习的方法及特点;遥感地学分析篇概括了深度学习在遥感地学分析系统的建模架构与典型的应用。
-
一路风尘歌满天陈宝国在新中国登山运动史和 高等地质教育 ,中国地 质大学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书写了中国登山运动与地质 科学考察相结合的难忘篇章 ,成为中国登山运动史和中 国地质科学考察 的亮点 。本书以中国地质大学开展 登山运动和地质科学考察的 过程为背景和线索,展现了 70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坚持服 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开展登山科考活动的历史轨 迹,是一部记录和展现这一 段历史的可资借鉴的读物。 该书可供研究和关注中 国登山科考史的学者和爱好 者阅读参考。
-
2011—2020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2011—2020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收集了我国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等学科领域知名学者2020—2021年在《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上刊登的“学科发展十年进展”系列论文,共33篇。《2011—2020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进展》较全面、系统地综述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2011—2020年)我国在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及其相关学科以及技术、模拟领域(如微束微区原位分析、高温高压实验和计算模拟等)的主要进展和创新成果,并对未来的学科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理论与实践郦永刚 张永仙 吴忠良本书介绍中国地震实验场 (CSES) 的综合概念框架、科学目标和研究重点, 以及在地震学、构造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等观测基础设施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书中阐述 CSES初始阶段形成的区域断层模型、区域速度模型和区域大地形变模型。本书涉及多门学科和固体地球物理广泛领域,通过 CSES 描述多种学科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CSES致力于加深对大陆板内地震发震机制的科学理解,提高社会的抗灾能力。旨在建立一个地震科学领域实验场,促进和支持国际和跨学科合作。本书包含以下内容: ? 地震实验场的历史:挑战与机遇 ? 地震活动、地震监测网络更新和历史地震灾害 ? 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构造和地球动力学及其对地震实验场的启示 ? 基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CSES 理论框架 ? 中国西南地区速度结构、活动断层、大地形变和地震预报的区域模型 ? 板块加载对域內网状断裂带的运动力学含义。 ? ?r水河-小江断裂系统沿线震间耦合关系。 ? 四川盆地西南长宁-兴文地区三维地壳结构与地震活动特征。 ? 加利福尼亚帕克菲尔德地震实验场应用导波表征圣安德烈亚斯断层 ? CSES 重大科技产品和科学技术进展
-
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水文响应研究刘丙军,朱振杰 等《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水文响应研究》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生态水文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大量野外调研、数据收集与整理,综合运用水文学、水动力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流溪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研发了一套流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规律的多尺度分析方法,揭示了流域—廊道—河段多个维度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以及生态水文水动力响应机制,研究成果可为南方湿润地区流域景观规划与生态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
地质文化村创建在甘肃的实践及应用示范研究高亚芳本书从概念解读入手,详解了九居谷地质文化村依托特有丹霞、幽谷、泉水、瀑布、野草渊、乔灌滩等地质资源和文化,以及村落的乡风、乡韵、乡味,创建地质文化村的成功范例,以“具体而微者”的剖析,让读者知微见著,全景式了解地质文化村这一新生事物的实现过程。
-
多源降水空间估计方法及其流域径流模拟潜力评估陈韬,任立良,林锦,王会容,柳鹏 等 著本书在从理论、技术、实践等多重视角,研究降水空间插值方法、分析多种卫星遥感降水信息精度与适用性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卫星降水数据与地面站网信息的融合方法研究,并将不同降水数据应用于流域水文模拟应用中,以期提高流域水文模拟精度。第一章降水空间估计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降水空间分布估计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二章基于地面雨量站插值的降水空间估计,阐述了传统基于回归理论的降水插值方法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主成分回归降水插值方法的基本原理、实施步骤。第三章多卫星降水产品的精度评估,深入辨识了主流卫星降水产品在不同气候特征流域的适用性。第四章卫星降水产品与地面观测数据的融合研究,基于第三章对遥感降雨观测的优势与不确定性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回归的卫星一站点融合模型,分别在不同时间尺度分析降水空间估计效果,阐明其在误差降低方面的增益。第五章多源降水信息在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进一步探讨了卫星降水产品与降水融合数据作为水文模型输入来模拟历史月、日、洪水事件中的水文效用。第六章总结与展望,归纳总结了研究成果与创新之处,展望了未来多源降水数据融合方法的研究思路以及其在水文水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
地热资源勘查与评价实习指导书刘一茗,叶加仁,曹强,葛翔 编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地热资源勘查与评价实习指导书》主要是通过介绍各类地热勘查方法和实验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热勘查与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内容,了解地热勘查的新进展、新动态、新技术,真正掌握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等不同类型地热勘查研究思路及方法,地热能实际应用现象,岩石热物理、地热水化学性质的实验技术方法以及地热资源潜力评价方法。本实习指导书内容设置密切联系课程主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全球地热资源前景分析与评价、地热地质调查研究思路及方法、地热地球物理勘查研究思路与分析、地热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思路及方法、武汉周边地热项目参观实习、岩石热导率测定、岩石热扩散系数测定、岩石生热率测定、大地热流值计算、地热流体元素测定、地热流体同位素测定、单井地热资源评价共12个实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