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地球科学
-
近地小天体防御与利用李东旭,王兆魁,蒋超,王杰近地小天体灾害预警防御与资源勘探利用是保障地球安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等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本书主要总结了本研究团队近十年的研究工作,包含了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分析讨论以及部分阶段性研究成果,并以作者的视角和研究方式构造了本书的体系构架。本书首先介绍了近地小天体防御与利用的相关基本概念,作为理解本书其他内容的基础;然后分别介绍了近地小天体观测系统与探测方法、小天体轨道干预技术、近地小天体附着探测技术、近地小天体资源利用技术、星际转移轨道设计技术、深空探测电推进技术、行星际飞行自主导航技术、行星际测控通信技术、多功能薄膜航天器结构技术、用于近地小天体防御的小卫星集群技术等;最后,对未来可能的各种任务、可能发展的新概念航天器、可能的近地空间协同观测系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和展望,也提出了未来的小目标。本书的一些成果为近地小天体防御与利用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
沙坪沟超大型斑岩钼矿床周涛发,任志,袁峰,范裕,张达玉本书以野外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结合室内各项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大别造山带东段发现的沙坪沟超大型斑岩钼矿床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以斑岩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从含矿岩浆系统的起源演化、热液蚀变与矿化系统、流体演化与成矿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揭示,并与东秦岭?C大别钼矿带其他斑岩钼矿床和全球产于不同环境的斑岩钼矿床进行对比,揭示了沙坪沟钼矿床陆内三元超富集巨型斑岩成矿系统的特征。本书还分析了沙坪沟钼矿床的成矿条件,提出了找矿方向。
-
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演化与含油气系统汪泽成等本书是作者从事四川盆地及邻区油气地质研究20余年科研成果的系统总结与集成。按照“阶段论”与“活动论”思想,将盆地沉积充填与形变的旋回性作为盆地分析的基础,突出成盆期构造-古地理及构造运动形变响应,总结叠合盆地演化规律。按照含油气系统研究思路,系统梳理成藏地质要素,突出关键时刻成藏要素的空间配置关系,总结油气富集条件与分布规律,指出勘探有利方向。
-
准噶尔盆地玛湖大油区常规唐勇,王小军,曹剑 等本书围绕当前石油地质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前沿——超级盆地和全油气系统,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为例,阐述了风城组碱湖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协同共生和全油气系统的整体认识,是国际上**同类实例,丰富发展了陆相富烃凹陷石油地质学基础理论。全书在查明风城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发育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玛湖凹陷原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分布规律,探讨了源内页岩油成藏机制和源外“准连续型”油藏成藏机制,揭示了玛湖凹陷全油气系统的形成条件和成藏模式。本书可供以准噶尔盆地为代表的叠合盆地常规与非常规油气一体化勘探实践参考。
-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等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是影响我国灾害性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本书根据对2021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系统分析,得出该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编号,名称,日期对照表,概况,影响简表,影响地区分布表,中心位置资料表及活动路径图,高原低涡、切变线移出高原的影响系统;计算得出该年影响降水的各次高原低涡、切变线过程的总降水量图、总降水日数图。
-
海洋碳中和前沿进展李建平本书为2022年海洋碳中和中心成员成果作品集,主要分为四个版块:海洋碳增汇关键过程与理论创新,如自然驱动下的碳埋藏理论与技术研究、海洋自然过程对碳的封存、微生物技术增加固碳比例、海洋微生物互作及其驱动的海洋碳汇过程与机制;非碳能源替代方案与关键技术,如偏远海岛波浪能与海流能装置的工程装备定型及应用,海水淡化、海水制氢、海上太阳能等具体能源转化实例;海洋碳增汇应用典型示范与推广,如可行的长时间监测与核算的体系、实时可碳交易的样板、海水养殖的动态排放与吸收二氧化碳监测;海洋碳交易市场标准与气候评估,如碳汇技术在管理与经济领域实践的直接体现、人类活动对碳中和影响开发气候系统模型、气候评价体系与机制。
-
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叶飞 廖成竹 程化 章剑波 王海本书涵盖材料专业的主要和前沿实验内容,打破了实验设计之间的界限,建立了既与理论相互支撑,又具有独立系统性的模块化实验体系,使读者能够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完整实验知识和技能。本书共分5个部分:部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初探,包括材料金相分析基础,以及材料加工、电子材料、能源材料和生物材料等导论性实验;第二部分是化学和晶体学基础,包括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晶体学基础实验等;第三部分是材料性质,包括材料力学和物理性质;第四部分是材料制备和处理,包括金属材料成形及热处理、有机和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第五部分是材料应用,包括能源材料、电子材料与器件、生物材料以及材料与环境等。本书可作为材料类专业如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参考,亦可供相关领域从事材料创新研究的科研人员阅读和使用。
-
环境气象学基础胡建林,黄琳,刘振鑫 编著本书主要介绍了与大气环境密切相关的问题。全书共分6章,以边界层理论为主,讨论了在边界层中温度、大气稳定度、混合层高度、湿度、风等重要气象要素对污染物传输与扩散的影响。此外,本书介绍了我国目前典型的大气环境问题,如光化学烟雾、气溶胶污染、酸沉降等现象出现的原因、转化机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防控措施,各种空气污染物的源、汇及转化机制,气候变化的历史、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书可供大气环境、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供环境保护等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参考。
-
水下重磁探测系统研发及理论探索陈洁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水油气近海底重磁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项目(2016YFC0303000)研究成果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主要描述了研制水下动态重力测量和水下三分量磁力测量的设备系统,探索水下重磁测量的技术体系,建立水下重磁理论,利用近海底的重力测量和三分量磁力测量成果构建区域的三维立体重磁场,可以解决深水及复杂油气构造、超深水和极地等环境下油气勘探与开发等问题。本书不但能够提供认识海洋的地球物理依据,获得海洋地球物理环境中重力场、磁场的基础数据,而且为海洋地质研究、深水及复杂油气构造环境下的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探测手段和成果。
-
南天山西缘造山过程与伊犁盆地大规模铀资源聚集侯明才,时志强,黄虎 等本书主要研究了伊犁盆地南缘中新元古代基底属性、盆地晚古生代—中生代演化、南天山西缘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赋铀岩系沉积环境和物源,以及铀富集成矿条件和规律。本书通过系统的岩石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研究等,以沉积盆地为单元,深入探讨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沉积环境和成矿条件,以期为理解大规模砂岩型铀矿富集规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