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地球科学
-
虚拟麦积山石窟与瑞应寺蔡兰峰,王娟丽,杨擘,周美川历史文化遗迹的数字化保护一直是我国研究和发展的重要领域,这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纪录、传承和保护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各科研院所对于古建筑数字化重建,较为先进的技术是采用全景图热点技术、全景图自动生成技术以及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实现具有交互性、自动生成三维全景图、增强三维全景图和社交分享功能。通过互联网、物联网、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手段转换成数字化形态,再利用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使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和再现。本书主要包括: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文化遗迹综述、麦基石窟历史文化遗迹的三维扫描复原、麦积山石窟四号窟(上七佛阁)的虚拟复原、麦积山石窟瑞应寺的虚拟复原、麦积山石窟历史文化遗迹的VR展现等内容。书中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BIM技术、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和VR技术。其中: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物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基础建立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具有可视性、优化性、协调性、可出图性等诸多特点;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包括外业航拍无人机倾斜摄影数据采集与内业数据处两个方面,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可以采集多个视角的影像数据(垂直影像和倾斜影像),*终处理还原得到符合人眼视觉习惯的真实三维模型,倾斜航摄仪与后处理软件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更多的用户利用倾斜摄影影像创建三维模型;VR(Virtual Reality)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种逼真的视、听等感受的虚拟的模型环境,通过VR眼镜是用户和虚拟环境进行自然交互。VR技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用户将完全沉浸于一个虚拟的合成世界中。如我们观看的5D电影,就是通过VR眼镜、动感座椅及其他设备为用户提供一个虚幻的空间环境。本书将复原研究、数字化建模、产品可视化等工作通过VR技术(虚拟现实)、AR技术(增强现实)、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的转化,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价值,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将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恢复,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为解决我国多达33万处的古遗址类遗产的展示与利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
亚非欧部分国家和地区脆弱性评价图集徐新良本图集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在获取宏观、动态的亚非欧65个国家和地区自然地理背景、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演变以及自然灾害等多源数据基础上,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脆弱性系统评价。本图集全面展示了亚非欧65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演变、资源供给与保障、人类发展的脆弱性状况以及灾害危险性特点。
-
大众生态学David Burnie 著,古滨河译在大众的印象中,生态学讲的不过是热带雨林、环境污染、再生纸、臭氧层以及环保人士热情拥抱树木丛林之类的话题。但是实际上,生态学既错综复杂,又生动有趣。生态学家调查的是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之间各种令人费解的相应关系, 小到细微的物种的自然特征,大到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性环境恶化趋势,他们都会涉及。《大众生态学》就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生态学科普读物,书中旁征博引,利用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述生态学的原理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从小学生到公务员,从社会大众到专家学者,都能读懂并喜欢上这本书。
-
消逝的艺术(英国)特里斯坦·古利 著,丁将 译这是一本利用户外线索辨别方向、预测天气、寻找水源、追踪动物的实用徒步指南。作者在本书中为读者分享了诸多观察和解读自然的技巧与心得。这些技巧与心得是他二十多年来行走在世界各地,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无论漫步在乡村还是城市,行走在海边还是山地,只要你善于观察,掌握解读自然的技巧,太阳、月亮、星星、云朵、土地、植物、动物等,都会变得更加有趣!
-
煤型铀矿床代世峰等本书以中国南方地区(包括贵州贵定,广西合山、扶绥、宜山,云南砚山,四川古叙)晚二叠世富铀煤以及新疆伊犁侏罗纪富铀煤为典型实例,剖析了它们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包括煤中铀的含量、富集成因,以及煤中铀的赋存状态;总结归纳了煤中铀的富集类型;研究指出,陆源区供给决定了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中国煤中高度富集的铀都与流经或循环于盆地中的富铀地下水或热液流体有关。
-
岩石三维图鉴刘洁等本书提供了岩石内部三维结构的动态图像,共包含50个典型岩石样品,每个样品除了手标本照片、薄片照片及相应文字描述外,还提供微观CT扫描图像及层次丰富的三维结构可视化图像。通过扫描书中提供的二维码,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岩石内部三维结构,获取岩石中不同成分、结构的具象化信息。
-
滇东南红石岩韩润生,任涛,李文昌,黄仁生 等本书阐述了滇东南红石岩-荒田地区存在加里东早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铅锌铜多金属成矿系统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热液型钨多金属成矿系统,揭示了多类型矿床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矿床成矿模型、矿田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构造-蚀变岩相学填图等找矿技术方法组合,圈定8个重点找矿靶区,在50km2的勘查区内相继发现和评价了红石岩大型铅锌铜银矿床、荒田大型白钨矿-萤石矿床及大锡板中型锑矿床,在滇东南地区多矿种、多类型矿床找矿中取得了新突破。
-
矿区钒的时空分布及微生物转化规律张宝刚等本书是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对其十余年“钒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的系统总结。研究团队依托攀枝花等多个钒冶炼场地,系统开展了钒的时空分布与微生物转化的研究,揭示了矿区地质环境不同介质(大气、土壤、水体、沉积物等)中钒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赋存形态,绘制了第一张全国钒冶炼场地土壤污染水平图,评估了其污染水平与健康风险,阐明了土著微生物群落响应特征;解析了土著微生物群落转化钒的规律与群落结构演替特征,系统探究了营养元素(碳、氮、磷)、共存物质(电子供体类、电子受体类)与自然电场(阳极区、阴极区)对微生物介导的钒转化的影响规律。研究团队率先开启了矿区钒微生物生态的研究领域,揭示了微生物转化五价钒的过程与机理,有利于增强对钒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全面认识,也有利于生物修复技术在绿色矿山建设中推广应用。
-
南堡凹陷油气藏形成与预测评价刘国勇,庞雄奇,马乾 等本书针对南堡凹陷油气分布规律不清、油气成藏特殊性不明、剩余资源潜力不清、勘探成效不高、深部油气勘探方向和领域不明等难题,全面剖析油气形成和分布的地质条件,基于多种研究方法对油气资源潜力进行评价,总结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成因模式,基于成藏门限及功能要素组合控藏理论,对不同类型油气藏有利成藏区带进行预测;综合运用地质分析方法及地球物理检测方法,对南堡凹陷油气目标进行预测,为南堡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及领域提供创新性的理论支持和翔实的成果支撑。
-
西昆仑乔耿彪,伍跃中 等本书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昆仑—帕米尔金属矿产快速勘查评价方法技术研究与找矿靶区优选评价”核心成果的基础上,经提炼、修改和补充而完成的专著。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对新疆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开展了以成矿单元划分、成矿系列构建和成矿谱系厘定为重点内容的成矿规律研究;充分利用多种遥感数据进行成矿/控矿地层、构造、岩浆岩等要素的遥感影像应用对比研究,从而实现了多元、多层次遥感技术的综合应用并取得相应成果;对主要矿种或典型矿床建立了高分遥感找矿模型,在塔什库尔干地区、黑恰地区、岔路口一带分别圈定了沉积变质型磁铁矿、海相沉积改造型菱铁矿和沉积喷流型铅锌矿综合找矿靶区,综合分析认为达布达尔已经形成大型铁矿矿集区。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实用性和可读性强,对区域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