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地球科学
-
工程地震勘察方法陈宏林,丰继林编普通高等教育地震类专业规划教材。
-
扬子地块西南部沉积地球化学演化与成矿作用于炳松,裘愉卓著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联合资助项目。
-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火成岩与矿床李文达〔等〕著暂缺简介...
-
中国南方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冯增昭[等]著内容提要作者依据大量的野外露头剖面资料和钻井剖面资料,在系统分析中国南方石炭纪地层划分对比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南方石炭系的各种岩石类型,尤其是碳酸盐岩,作了认真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并对各种岩石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中国南方石炭纪各期单因素图22幅,定量岩相古地理彩图4张。通过对岩相古地理格局、演化特点及主要控制因素的探讨,论述了油气的生储盖条件和赋存特征。可供从事油气勘查人员参考。
-
中国钻探科学技术史刘广志主编内容提要本书自古至今系统地论述了我国钻探科学技术的起源、发展和进步,以及我国在世界上最先发明小口径深井钻探——卓筒井的过程及钻探设备与工艺程序。这套钻探工艺程序不仅在1835年钻成了世界上第一口深超千米的天然气卤水井,而且对西方勘探与开发石油天然气起到了启迪促进作用,并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钻探工程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书中列举了多方面的经验、科技成果和收获。该书由刘广志院士主编,全书由十数位资深钻探老年工程师、研究人员撰写,共分十二章,是一本有较高科技价值的科技史书,可供大学、中专院校师生、工程技术人员参阅。
-
中生代以来华北地区造山带与盆地的演化及动力学王瑜著内容简介本书以华北地区造山与造盆的统一演化过程和动力学环境为分析研究的主题,采用深浅结合和分构造阶段精细分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揭示了各演化阶段的构造、岩石学表现和构造应力场的跃变。书中把构造演化的深层行为和浅层行为统一起来,把岩浆热事件与地壳下部和地幔的动态推论相结合,把构造应力场的转换与构造动力学环境的变迁相结合,把造山带研究与盆地构造及沉积研究相结合,深入阐述了华北地区中、新生代及其现今的动力学特征。从多种角度对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及岩石圈三个动力学界面进行了划分和探讨。另外,本书对华北地区四大构造边界的细微分析和展现全区构造演化的图景,会对油气资源、地震等不同领域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岩石化学的研究起到有益的促进和指导作用。本书内容丰富,论述清晰,具有特色,可供地学领域科研工作者、院校师生及野外地质工作者参考、借鉴。
-
中国西北侏罗纪含煤地层与聚煤规律张泓[等]著内容提要本书是在煤炭工业部重点科研项目“西北聚煤区中生代含煤地层研究”和“西北侏罗纪聚煤盆地形成演化与聚煤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把西北地区侏罗纪聚煤盆地作为特定地质演化阶段的统一地质体,运用现代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对侏罗纪含煤地层和聚煤规律作了较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各主要聚煤盆地的侏罗纪煤系的地层序列、沉积体系、岩石地层单位、植物群、孢粉化石群、动物群或组合的基本面貌,实现了以阶(期)为单位的年代地层对比;并对西北地区主要煤盆地的成煤时段与聚煤期、主要含煤段的成煤沉积体系类型、成煤古气候、聚煤作用的时空迁移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本书可供从事区域地质、能源地质、沉积地质研究的科技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使用和参考。
-
亚洲季风机制研究新进展陈隆勋等主编暂缺简介...
-
可问天机曾庆存,郭裕福主编;李崇银[等]编著攀登计划项目“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旨在提出以地球流体动力学和物理气候学为主体的气候动力学理论,建立先进的大气-大洋-陆地耦合气候模式,发展有坚实理论基础的气候预测方法,提高对灾害性气候异常的预测水平。本书系统介绍了气候动力学理论的概貌以及这一领域的国内外新成果和发展趋向。
-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系统陈秀万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