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地球科学
-
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概论黄宗国 等 著《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概论》介绍了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总体情况;第二章梳理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及遗传多样性保护;第三章介绍了海洋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第四章分析了中国各海区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种数及分布;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论述了中国珊瑚礁生态系统多样性和中国海洋河口生态系统多样性。
-
黄河三角洲海底浅表层灾害地质类型的 识别及其分异规律与灾变机制李平,陈沈良,杜军 著暂缺简介...
-
中国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黄宗国 等 著《中国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以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遗传学为基础,集中论述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基于形态学标记的外部形态和表型性状,基于细胞学标记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和染色体带型,基于生化标记的同工酶、等位酶和蛋白质,以及基于分子标记的基因组序列的多样性特征;分析了中国海域生物多样性现状;梳理了中国海域植物界和动物界生物在Gen Bank的登录物种和每种的登录号。中国海域动物界记录的纽形动物门、动吻动物门、腹毛动物门、线虫动物门、棘头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曳鳃动物门、半索动物门在Gen Bank的登录物种中尚不完善。
-
海啸百问原野,侯京明 著,于福江 编海啸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 我国周边沿海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既面临着局地海啸的威胁,也受区域和越洋海啸的影响。海啸减灾宣传是防范海啸灾害的重要手段。 本书分为六个章节,包括“海啸常识”,“地震海啸源”,“海啸监测”,“海啸预警”,“海啸预警技术研究”和“海啸减灾”。 内容涵盖了海啸知识、海啸预警和海啸减灾等方面。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向读者全面介绍海啸灾害的各个方面,增强民众海啸防灾减灾意识,达到海啸科普的目的。
-
风能气象学引论(丹)Lars Landberg 著;华维 等译本书着重介绍风能利用领域中的气象学相关知识,目的是为这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形式的规划和运营提供可靠的气象学信息,包括对湍流、风轮廓线和局地气流的描述等;同时论述了复杂地形的风况研究,以及夜晚低空急流;此外专门讲述了大型风电场及其尾流问题。本书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开创性和总结性,参考价值高。本书适合对风能开发和研究中气象学理论感兴趣的读者,是风资源评估和开发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LarsLandberg是全球知名风能顾问公司DNVGL集团(挪威船级社(DNV)与德国劳氏船级社(GL)专家。他的研究重点是风资源评估和短期风功率预报。
-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刘颖暂缺简介...
-
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与应用闫利 著本书属于地球空间信息学前沿丛书。全书共8章,第一和第二章主要介绍低空无人机遥感和低空无人机遥感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技术发展过程、系统组成、遥感传感器等等;第三章主要介绍低空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以及影像数据质量的评价的基本方法;第四章介绍无人机遥感影像匹配方法,包括特征匹配和密集匹配;第五章介绍无人机遥感影像几何处理技术,包括相机标定、空中三角测量、DSM生成、正射影像生成等流程,然后再介绍无人机摄影测量软件;第六章介绍了倾斜摄影实景三维建模方法,包括密集点云重建、三维网格重建、纹理重建技术等;第七章介绍基于无人机数据的信息提取技术,主要分为普通数码相机图像信息、多光谱图像信息、热红外图像信息、无人机高光谱图像信息等提取技术,并且针对各项信息提取技术展开实际应用;第八章主要介绍低空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
看得见的手姜修宪,黄婷本书依托“港口-腹地”与近代经济变迁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近代福州开埠与其腹地经济发展的互动为中心,梳理近代闽江流域经济地理的演进过程,揭示闽江流域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变迁轨迹,探讨近代闽江流域经济地理布局和经济发展脉络,并分析环境、政府、市场等因素对贸易和区域经济地理变迁的作用机制。
-
海岸绿色生态堤防研究与实践戴志军,葛振鸣《海岸绿色生态堤防研究与实践》首先系统阐述了海岸绿色生态堤防理念的产生,及其概念、特征、类型,并列举国内外海岸绿色生态堤防典型实例。进而以我国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为例,基于河口海岸动力学、地貌学、湿地生态学、工程管理学等交叉学科,多方位系统介绍了崇明岛台风/风暴潮历史、海岸潮滩冲淤过程、环岛滨海盐沼植被群落格局及消浪护岸能力,评估了自然盐沼系统的防御能力,提出了未来建设绿色生态堤防的可行性方案和管理策略。《海岸绿色生态堤防研究与实践》丰富了河口海岸动力地貌学体系,提出了海岸绿色生态堤防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需因地制宜,兼顾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
走滑转换带控藏徐长贵,李伟 著《走滑转换带控藏:以渤海海域为例》基于渤海海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勘探成果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创新性地将走滑断裂理论与转换断裂理论相结合,建立了走滑转换带构造理论;对渤海海域走滑转换带的发育背景、成因类型、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走滑转换带解析方法,以及不同类型走滑转换带增(释)压强度的定量表征方法;明确了不同类型走滑转换带增(释)压强度的时空展布特征。综合以上分析,结合典型区带的实例解剖,探讨走滑转换带对源岩和圈闭、沉积体系、油气输导与封堵、油气聚集分布的控制作用,揭示走滑转换带控制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机制,明确不同类型走滑转换带的油气成藏模式与成藏主控因素,并提供多个勘探实例与广大读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