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地球科学
-
旱区城市景观过程与可持续性何春阳,刘志锋,黄庆旭,李经纬,张达,邬建国本书是作者在所承担的包括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在内的多项***项目基础上,综合**研究成果撰写而成。全书共9章,首先系统介绍旱区城市景观过程和可持续性研究进展,然后分别介绍在全球旱区、中国旱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呼包鄂榆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北京地区等不同尺度上开展的城市景观过程和可持续性研究**成果,最后展望旱区城市景观过程和可持续性研究的前景。
-
城市空间演化模拟理论、方法与实践牛方曲本书总结了城市空间演化模拟理论、方法,并开展了实践应用研究。全书共11 章,开篇简述了城市、城市化、城市空间等相关概念,以及城市空间演化模拟常用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阐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相互作用(LUTI)模型的原理、起源和发展历程,建立了基于“活动”的LUTI模型,称作ActSim模型,用于预测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分布格局,并以北京为例开展了应用研究。作为城市模拟工作的拓展,第10章进一步给出了区域模拟框架,该区域模型与城市模型形成完备的模型体系,为后续开展“区域—城市”一体化模拟研究奠定基础。最后,第11章简析了城市空间分析模拟常用工具。本书是对LUTI模型这一国内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探索,可为国内学者了解、应用和发展LUTI 模型提供参考。本书可为地理学、城市规划及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及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学科和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
新疆与中亚铀成矿规律对比研究范洪海,刘红旭,陈金勇 等本书概述了新疆与中亚地区的铀成矿地质背景,对两地区主要铀矿类型和成矿区带进行了划分,剖析了砂岩型、火山岩型、花岗岩型及其他类型铀矿的成矿地质条件,构建了不同类型的典型铀矿成矿模式,对新疆和中亚地区的铀成矿规律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砂岩型和火山岩型铀矿综合找矿模式。
-
地震数值预测总体设计导论姚琪地震数值预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需要不同专业的精准合作和长期持续努力,因此一个系统性的总体设计对这一领域的发展是重要的。目前并没有这样一个总体设计,本书也无法完成提出一个普遍接受的总体设计的任务。但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要求,开始总体设计的讨论无论如何是有意义的。地震数值预测的总体设计工作目前还面临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实验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计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工作中研究、讨论的结果,也是在这一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反复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一个发展之中的领域中形成的理论认识,在很多方面肯定是不完美的,但由于其鲜活和“接地气”,其中的很多东西,包括不完美的东西,弥足珍贵,值得记录。
-
新兴经济体二氧化碳核算清单与排放特征分析[英]关大博本书聚焦于新兴经济体的二氧化碳分析,旨在为新兴经济体的二氧化碳排放清单建立统一、透明、科学的核算体系,搭建符合新兴经济体国情的碳排放数据库,分析新兴经济体的碳排放现状与特征,为挖掘新兴经济体未来减排潜力提供基础数据保障。本报告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核算方法,收集了能源活动和排放因子数据核算国家层面上能源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编制了2010-2018年间8种能源类型和47行业的30个新兴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清单。 考虑到新兴经济体中生物质作为民用部门的主要一次能源,本书研判了生物质燃烧排放是否应纳入国家或地区碳排放核算体系,这对于分析东南亚、非洲国家的碳排放特点和能源结构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此外,在数据可获得的情况下,本书利用能源消费或经济数据等降尺度指标,填充了区域层面的数据,编制了20个新兴经济体区域级碳排放清单,关注各新兴经济体内区域间碳排放的异质性。最后,不同机构所采用的数据源、能源类型和行业的划分存在差异,是造成统计数据不同的主要原因。本书通过与不同机构公布的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CEADs清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未来的报告中,将进一步扩充新兴经济体的数目、更新排放清单的时间范围,以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并利用正在筹备的点源碳排放数据进行交叉验证,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与稳健性。此外,本书只涵盖了新兴经济体与能源燃烧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暂未考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或将在未来的版本中予以补充。 本书按洲分篇章,从行业、能源品种、区域等不同维度针对每个新兴经济体进行详尽具体地二氧化碳排放分析,并提供与国际机构的数据对比分析,以验证数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对气候变化感兴趣的群体提供参考。
-
支撑21世纪海洋研究[美] 海洋学研究海底观测网实施委员会,海洋研究委员会,地球和生命研究部,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 编,张磊,李茂林,李庆红,张晓丽 译本书的目的是评估海洋科学界在科学和技术上是否准备好着手建立一个以研究为目的驱动的海洋观测网,并强调为成功实施这一观测系统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海洋观测站系统的科学规划和技术发展状况、可能影响观测站建造和安装时间的因素、观测站维护和运行的费用以及后勤需求、观测站对传感器开发和数据管理的需求,海洋观测站对美国学术界可利用的船舶和深潜设施的影响,以及研究性观测站在综合和持续海洋观测系统和其他国际海洋观测系统中的作用。
-
超越对立翟大宇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国际机制国内化、国家社会化等相关理论,建立了开放条件下国家学习的研究框架。本书建立了国家学习的层次(工具性、价值性)和国家学习的主动性(追随型、引领型)两个维度的国家学习模型,较好地解释了不同阶段中中国气候政策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本书围绕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和中国气候政策演进汇集较为丰富的资料,较好地反映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和中国国内气候政策的发展变化过程。在理论和内容两个方面,本书都有一定的价值和创新性。本书特色如下:(1)本书提出了开放条件下国家学习的研究框架,以国家学习的视角解释国家政策与国家行为变化。(2)系统梳理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与中国国家气候政策的发展演进过程,详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3)内容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一定的普及型和知识性。
-
Research on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华北克拉通破坏项目组 著本书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出版成果。本书为《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英文版。本书集中我国在地球科学、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优势研究力量,突破传统学科界线的束缚,进行不同学科间有效的交叉融合;针对华北克拉通形成之后的破坏和再造作用及其构造、岩浆、成矿和古环境效应,呈现了突破性研究进展。本书将为我国在完善地球形成与演化的理论体系以及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框架的建立过程做出原创性贡献,为我国由地学大国变为地学强国提供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
天空地海量多源异构数据汇聚与协同江碧涛等本书通过整合利用卫星和航拍影像、地面跨时空视频、网络数据和地理信息等多源异构数据,围绕天空地海量数据源分布特点和安全保密要求,并根据公共安全事件智能感知与理解的需要,利用先进的多源异构数据汇聚与协同相关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跨时空、多尺度、多粒度汇聚,构建公共安全事件处置需要的数据体系,形成跨系统协同管理、跨空间安全调度、跨平台安全服务的数据保障总线,并建设一体化天空地海量多源异构数据汇聚管理平台,为公共安全事件的智能感知与理解提供数据支撑服务。
-
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地震断层破裂带调查与研究环文林《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地震断层破裂带调查与研究》在对海原大地震形变带进行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地震动力学的角度对海原地震断层破裂带进行了分段,讨论了地震断层破裂带的空间分布特征、位移形变分布特征、力学机制和地震活动的发展演化过程等;从地球动力学角度讨论了海原大地震发生的大地构造和地震构造环境、构造应力场与形变场,以及地震动力的来源等。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海原寰球大地震”的孕育区和发震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