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地球科学
-
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腾飞 等 编著本书由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牵头,国家气候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等8家研究机构的20余名专家共同撰写。主要内容涵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及其风险评估”“气候变化直接风险”“气候变化间接风险评估”“气候变化风险与基础设施”“碳社会成本与气候变化影响估算”“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六部分,从排放风险、直接风险、间接风险、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角度对中国气候变化风险及应对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较全面地反应了近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风险领域的科学进展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供气候变化风险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及国家和地方各级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
致密油气储层岩石物理相测井评价方法及应用王贵文等《致密油气储层岩石物理相测井评价方法及应用》基于岩石物理相的致密油气储层主控因素分析与测井评价方法,以“相控论”为指导,从沉积微相、成岩相和孔隙结构、裂缝发育等方面揭示致密油气储层品质主控因素。在阐明致密油气储层品质主控因素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岩石物理相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致密油气储层岩石物理相的测井表征方法,并分别以塔里木盆地库车拗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气储层和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 7段致密油储层为例,详细阐述岩石物理相方法理论体系、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在致密油气储层综合评价和有利发育区带预测中的应用。
-
山区县域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段小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作为山区居民居住以及进行生产生活等社会经济活动主要载体的山区聚落,经历了剧烈变动,其数量、规模、空间格局、空间结构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此同时,山区乡村聚落作为山区基础的行政区划及管理单元(或是基础自治单元),其发展态势直接影响到全国脱贫成果的巩固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败的试金石,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难点中的难点。因此,本书以豫西山区嵩县为例,研究山区乡村聚落演化的时空规律,掌握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影响机理,把握山区乡村聚落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丰富聚落研究相关内容,推动山区脱贫成果巩固与山区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山区聚落长久持续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海洋智能感知宋巍, 贺琪, 杜艳玲本书基于上海海洋大学“数字海洋研究所”相关科研积累,重点考虑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海洋智能感知中数据分析方面的创新与应用。本书从空中卫星遥感影像、岸基视频分析、水下光学图像,以及大数据可视分析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海洋领域的计算机视觉关键技术,并通过海洋涡旋、海洋锋、海浪要素检测、水下机器视觉增强、多视图海洋异常模式挖掘等具体应用案例阐明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潜力。本书内容有助于推进人工智能与智慧海洋交叉领域的研究,加速智能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创新,助力海洋科技发展。
-
青海省地下水资源谭立渭,夏泽军,张啟兴,黄勇,张庆元等本书系统集成了青海省地下水资源调(勘)查和监测成果;全面总结了地下水类型;构建了有效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技术方法组合,基本摸清了地下水资源家底;确定了地下水新增天然补给资源量和可开采资源量;对全省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潜力重新做出了科学、全面的评价。为促进青海省地下水资源勘查、规划、管理、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充分发挥地下水资源在经济、环境持续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提供了全新的地下水资源数据。本书可供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
基于互联网+的边远地区科学普及研究廖伯琴“互联网 ”是由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也是由互联网形态演进、催生的社会发展新形态。充分发挥“互联网 ”在社会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可以提升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本书立足“互联网 ”,比较研究了在国际上利用“互联网 ”进行科普的经验,通过调研我国边远地区的科普现状,构建基于“互联网 ”的我国边远地区科普模式,对相关资源库建构进行探索。本书分为概论、基于“互联网 ”科普国际比较、我国边远地区“互联网 ”科普现状、基于“互联网 ”的边远地区科学普及的影响因素和模式,以及科普资源库建设六章内容。
-
陆海统筹背景下海岸带管理立法研究古小东等本书立足我国海洋相关立法的薄弱环节,综合运用法学、管理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系统阐述海岸带管理立法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深入研究美国、英国以及我国福建省、海南省、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威海市等地的海岸带管理立法探索与经验,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立法目的、海岸带范围、海岸带综合管理框架、海岸带规划、海岸带保护、海岸带整治修复、海岸带利用及保障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我国海岸带管理立法的制度设计方案及建议,对海岸带管理立法和管理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为更好地认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全面反映中国在气候变化监测、检测与驱动力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60 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内容分为五章,分别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新事实、新趋势,可为各级政府制定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提供科技支撑,并为满足国内外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技术交流需要,更好地开展气候变化科学传播、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行动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信息。
-
全球视角下的中国自然资源区划刘晓煌等本书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论出发,结合自然资源的系统性、联系性、累积性,综合考虑自然资源各要素间的耦合关系、变化动因机制和演化趋势,探索自然资源综合区划。实现从以单一资源要素为主的划分指标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全要素整体性角度转变,从单种资源区划向自然资源综合区划转变,支撑全面掌控全国自然资源变化规律与生态环境态势。本书内容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结合国内外区划发展历程,简要介绍了生态、气候、农业等各领域区划的定义内涵、基本理论、数据来源、技术方法和研究现状等,具体介绍了开展区划的技术方法及研究进展,总结了区划方法选择的原则和区划工作的意义;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2000年、2010年和2018年三期全球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的具体技术方案及29个区划;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199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中国自然资源变化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的具体技术方案及全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12个大区的一、二、三级区划特征和资源禀赋,可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观测等工作选区和相关台站布设提供借鉴。
-
超前截流优质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采量康凤新等本书以优水优用为宗旨,以提高优质地下水资源供水能力为目标,提出地下水污染区上游超前截流、**化开发利用优质地下水资源的地下水动力机制、原则和上中下游水源地优化布局方法。以山东淄博沣水泉域为典型案例,在确保下游大武水源地被污染地下水不倒流反补上游刘征、谢家店水源地优质地下水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建立了刘征、谢家店水源地超前截流优质地下水资源的优化开采布局方案,计算评价了各水源地可持续开采量,实现刘征、谢家店水源地优质地下水资源**化安全开采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