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地球科学
-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特别报告《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本报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牵头,组织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以及中国科普研究所等单位的 40 余位专家编写,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四个部分。报告从科普的角度对《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进行解读,简明扼要地反映了 2015 年以来中国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为公众了解气候变化、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
竺可桢全集竺可桢《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6卷,收录1936—1938年的竺可桢日记。1936年4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仍兼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奔波于杭州、南京两地。家庭成员有妻子张侠魂、长子竺津(希文)、长女竺梅、次子竺衡(希平)、三子竺安(彬彬)、次女竺宁。1937年1月,竺可桢赴香港参加远东气象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中受到歧视,为维护民族尊严而愤然退出会议。“七七”事变后,竺可桢应召参加庐山谈话会。上海“八一三”战事发生后,竺家自南京珞珈路迁至杭州。上海于11月失守,浙江大学举校迁往浙江建德(一部分在西天目山),12月下旬再迁江西吉安。同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由南京迁至汉口,年底再向重庆迁移。1938年1月,浙大在吉安白鹭洲复课。2月再迁江西泰和的上田村和大原书院等处。竺可桢积极推动浙大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兴水利,建学校,并筹建沙村垦殖场,协助地方发展和解决难民安置问题。他始终关注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保护转移,指派浙大人员协助全程护送安置。同年9月,浙大再迁广西宜山,11月1日开学,11月19日决定以“求是”为校训。年内,竺可桢先后赴香港和昆明参加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家庭成员中,竺津入中央军校;张侠魂、竺衡于泰和染疾去世。
-
水文土壤学导论李小雁等本书在广泛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成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水文土壤学的概念、形成背景与研究内容,展现了作为水文学和土壤学交叉学科的水文土壤学理论框架及核心知识体系,详细阐述了水文土壤学综合研究方法观测、制图和模型以及水文土壤学理论在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北斗和天地图地理信息服务SDK技术开发与实现赵俊三,陈国平,张述清,柯尊杰 等著本书是对北斗和天地图地理信息服务SDK的介绍,也是对北斗YNCORS接口设计和天地图•云南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封装工作的总结和思考。在书中试图对底层开发技术进行深入剖析,阐述SDK的分析、设计、开发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实践,详细介绍了在Android平台和iOS平台下使用SDK的过程和要点,包括SDK架构、主体功能设计、开发环境搭建、功能接口说明和应用开发案例。本书可作为高等校院测绘、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软件等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移动地理信息应用设计开发人员的参考用书,并可供从事各行业领域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开发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
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政策研究杨红,雷爱先,黄保华 等著开展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政策研究,有利于加快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督管理。本书在对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和海洋等六类自然资源资产配置现行政策进行深入总结分析基础上,对六类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在所有制性质、权利类型、权能形式、配置方式、价格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完善我国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政策的对策建议,为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行政策储备
-
竺可桢全集竺可桢《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
震源理论基础陈运泰,顾浩鼎本书是有关天然地震震源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专著,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地震成因和地震机制、地震位错、地震破裂运动学、震源物理参量、地震辐射能、地震矩张量、地震破裂过程反演、地震破裂动力学、非对称地震矩张量等专题。书中对所涉及问题的物理概念阐述清楚、简洁、明了;辅以详尽的数学公式推导,以深化对研究问题所涉物理概念的准确理解与结果的正确运用。
-
中国定位、导航与定时2035发展战略本书项目组2020年,我国建设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服务全球的空间定位、导航与定时(PNT)基础设施,国家PNT技术实力得到有力提升。《中国定位、导航与定时2035发展战略》在分析PNT发展重大需求的基础上,回顾其技术发展历程,总结学科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国际PNT科学发展的整体趋势,阐述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技术体系形成、国内外发展现状、发展规律与启示、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与发展方向,重点对不同导航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我国PNT学科技术展望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
中国地球科学2035发展战略“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项目组地球科学是认识地球形成和演化的自然科学。当前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建立“地球系统”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体系的新时代,国内外的地球科学研究正在朝该方向发生深刻变革。本书阐述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凝练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目标及方向,探讨了2035年前我国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布局、优先发展方向和学科交叉的重大科学问题等,以期为国家发展地球科学提出政策建议。
-
中国海洋科学2035发展战略“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项目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和国家安全的屏障,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中国海洋科学2035发展战略》旨在依据海洋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瞄准当前世界科技前沿和建设海洋强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望2035年前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关键领域,谋划促进海洋科学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综合竞争力,为国家海洋科学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和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