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集聚视角下的清代山西城镇研究
作者:乔南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8-01
ISBN:9787522703749
定价:¥1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充分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以集聚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对清代山西的产业集聚、资本集聚、人口集聚,以及由以上集聚现象终带来的城镇集聚等问题进行考察并加以理论分析,在丰富清代山西城镇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对当代山西城镇体系形成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性特征,并使读者对清代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发展状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为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的同时,以古鉴今,为当代资源型省份未来走集中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及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乔南,女,(1978-),山西洪洞人,中共党员,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经济史硕士生导师,经济史硕士导师组组长;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城市发展方面的研究。曾在德国埃森应用技术大学访学。任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中国城市史学会会员;中国经济史学会会员;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会理事;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经获山西省百部篇三等奖,第十一届山西省社科成果奖三等奖;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各类省部级项目数十项,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经济问题》、《兰州商学院学报》、《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历史教学》、《山西日报》、《太原日报》、《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晚报》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相关概念界定
四 章节安排、重点、难点及分析思路
五 基本观点、创新之处及不足
六 所用资料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方法
节 文献综述
一 清代城市研究
二 清代山西城镇的研究
第二节 理论方法
一 集聚理论发展脉络
二 本书所运用的集聚机制
第三章 清代山西城镇集聚发展的前提
节 交通、驿路
一 陆路网络
二 从省治太原辐射而出的驿路官道
三 茶道和粮道
第二节 人口的增加及城镇人口构成
一 人口的增加
二 职业构成概况
三 城镇居民的职业构成
第三节 社会发展水平的跃升
一 纺织业
二 烟草加工业
三 造纸业
四 皮毛加工业
五 酿造业
六 榨油业
七 铁器制造业
八 煤炭开采业
九 池盐业
十 陶瓷及玻璃制造业
第四节 活跃的晋商贸易
一 路线及范围
二 从事行业
第四章 清代前期山西城镇的恢复与发展
节 明末清初城镇的破坏
一 战乱破坏的城镇
二 因年久失修而遭破坏的城镇
三 遭自然灾害破坏的城镇
第二节 清前期山西城镇恢复及发展的前提
一 恢复城镇发展的前提
二 山西行政区划
第三节 清前期山西城镇的恢复与扩建
一 对受灾城镇的重修与扩建
二 由于改朝换代而进行补修、增修的城镇
三 统治需要而新设、徙址或降级改组的城镇
四 城市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节 城池重建经费的来源
……
第五章 清代山西城镇的深化发展
第六章 清代山西城镇发展的特点
第七章 清代山西商业城镇的集聚发展及理论分析
第八章 清代山西城镇集聚发展的影响
结语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相关概念界定
四 章节安排、重点、难点及分析思路
五 基本观点、创新之处及不足
六 所用资料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方法
节 文献综述
一 清代城市研究
二 清代山西城镇的研究
第二节 理论方法
一 集聚理论发展脉络
二 本书所运用的集聚机制
第三章 清代山西城镇集聚发展的前提
节 交通、驿路
一 陆路网络
二 从省治太原辐射而出的驿路官道
三 茶道和粮道
第二节 人口的增加及城镇人口构成
一 人口的增加
二 职业构成概况
三 城镇居民的职业构成
第三节 社会发展水平的跃升
一 纺织业
二 烟草加工业
三 造纸业
四 皮毛加工业
五 酿造业
六 榨油业
七 铁器制造业
八 煤炭开采业
九 池盐业
十 陶瓷及玻璃制造业
第四节 活跃的晋商贸易
一 路线及范围
二 从事行业
第四章 清代前期山西城镇的恢复与发展
节 明末清初城镇的破坏
一 战乱破坏的城镇
二 因年久失修而遭破坏的城镇
三 遭自然灾害破坏的城镇
第二节 清前期山西城镇恢复及发展的前提
一 恢复城镇发展的前提
二 山西行政区划
第三节 清前期山西城镇的恢复与扩建
一 对受灾城镇的重修与扩建
二 由于改朝换代而进行补修、增修的城镇
三 统治需要而新设、徙址或降级改组的城镇
四 城市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节 城池重建经费的来源
……
第五章 清代山西城镇的深化发展
第六章 清代山西城镇发展的特点
第七章 清代山西商业城镇的集聚发展及理论分析
第八章 清代山西城镇集聚发展的影响
结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