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古代农书编辑实践研究
作者:莫鹏燕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2-01
ISBN:9787522713304
定价:¥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从编辑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农书的编辑宗旨、编辑指导思想、编辑体例、编辑方法进行深度挖掘。从中国古代农书发展阶段的划分、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农书的编辑实践特点、代表性农书的编辑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详尽的分析,总结整理出中国古代农书编辑实践活动的总体脉络和特点,以期对现代农书编辑和农业实践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莫鹏燕,女,1979年出生,河南大学图书馆馆员,武汉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编辑理论、编辑出版史、图书情报,在《科技与出版》、《江西社会科学》、《出版广角》、《青年记者》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参编学术专著1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厅局级等科研项目5项。
目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论著方面
二 论文方面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 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
二 农业及其阶段的划分
三 中国古代农书
四 编辑概念的界定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农书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依据
节 中国古代农书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
第二节 中国古代农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 萌芽与形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二 发展并日臻成熟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 向南方普及阶段——隋唐两宋时期
四 由传统农书高峰期向现代农书转型阶段——元明清时期
第三章 中国古代农书萌芽与形成阶段的编辑实践
节 萌芽与形成阶段古代农书编辑的社会条件
一 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士阶层崛起
二 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
三 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四 开阡陌、废井田
五 北方精耕细作技术的初现
六 各种水利工程的兴建
第二节 萌芽与形成阶段古代农书编辑实践的特点
一 异源同流的农家学派
二 资料收集源于上古农书
三 “农战强国、资政重本”的重农编辑宗旨
四 “时至而作,渴时而止”的“三才”编辑指导思想
第三节 萌芽与形成阶段代表性农学文献的编辑
一 农时学理论的载体——月令体文献
二 早的月令体文献——《夏小正》
三 早的官方月令体农书——《吕氏春秋·十二纪》
四 早的土壤学著作——《尚书·禹贡》
五 早的生态地植物学著作——《管子·地员》篇
六 早的水利科学著作——《管子·度地》篇
七 早系统记载农业技术的著作——《吕氏春秋·士容》上农等四篇
第四章 中国古代农书发展并日臻成熟阶段的编辑实践
节 发展并日臻成熟阶段古代农书编辑的社会条件
一 由大一统到大分裂
二 铁犁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与江南地区的初步开发
三 从文化大一统到乱世中的多元文化
四 大型灌溉渠系的大量出现
五 北方精耕细作技术逐步趋于成熟
六 农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第二节 发展并日臻成熟阶段古代农书编辑实践的特点
一 广征博引、源于实践的资料收集方法
二 大型综合性农书体裁首现
三 首创农家月令体农书
四 专科、志录类农书体裁的出现
五 “重农抑末、资政重本”的重农编辑宗旨
六 “顺天时,量地利”的“三才”编辑指导思想
七 对农书编辑起消极作用的阴阳五行说
第三节 发展并日臻成熟阶段代表性农书的编辑
一 《氾胜之书》
二 《四民月令》
三 《齐民要术》
第五章 中国古代农书向南方普及阶段的编辑实践
节 向南方普及阶段古代农书编辑的社会条件
一 战乱频繁,北方农业破坏严重
二 南方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南粮北调局面基本形成
三 印刷技术的普及
四 农具的创新和发展
五 南方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向南方普及阶段古代农书编辑实践的特点
一 编辑主体的多元化
二 农书编辑内容以南方农业技术为主
三 源于实践、引经据典的资料收集编辑方法
四 农书体裁形式丰富
五 农书版式多样
六 “劝课农桑、固本安民”的重农编辑宗旨
七 “盗天地之时利”的“三才”编辑指导思想
第三节 向南方普及阶段代表性农书的编辑
一 《四时纂要》
二 陈旉《农书》
第六章 由传统农书高峰期向现代农书转型阶段的编辑实践
节 转型阶段农书编辑的社会条件
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二 人口、耕地比例失调
三 劳动密集型集约农业经营方式的强化
四 西学东渐
五 西方现代农学的传入与推广及中国古代传统农学的消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古代农书编辑实践的特点
一 大型综合性农书的及转型
二 “采捃经传、验之行事、询之老成”的编辑方法
三 文献征引去粗取精、广博详尽
四 类分系属体例清楚完备、便于检索
五 力求精详的数量表达方法
六 月令体农书减少
七 “以农为本、资政重本”的重农编辑宗旨
八 “人与天合、力足以胜天”的“三才”编辑指导思想
九 “三宜”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转型阶段代表性农书的编辑
一 现存部官修农书——《农桑辑要》
二 兼及南北的全国性农书——王祯《农书》
三 古代农书的——《农政全书》
四 官修农书之绝唱——《授时通考》
第七章 中国古代农书编辑实践发展总结
节 以重农思想为编辑宗旨的内涵与发展
一 《氾胜之书》——资政重本,劝课农桑
二 《齐民要术》——食为政首,教民致富
三 王祯《农书》——农,天下之大本也
四
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论著方面
二 论文方面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 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
二 农业及其阶段的划分
三 中国古代农书
四 编辑概念的界定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农书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依据
节 中国古代农书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
第二节 中国古代农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 萌芽与形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二 发展并日臻成熟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 向南方普及阶段——隋唐两宋时期
四 由传统农书高峰期向现代农书转型阶段——元明清时期
第三章 中国古代农书萌芽与形成阶段的编辑实践
节 萌芽与形成阶段古代农书编辑的社会条件
一 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士阶层崛起
二 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
三 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四 开阡陌、废井田
五 北方精耕细作技术的初现
六 各种水利工程的兴建
第二节 萌芽与形成阶段古代农书编辑实践的特点
一 异源同流的农家学派
二 资料收集源于上古农书
三 “农战强国、资政重本”的重农编辑宗旨
四 “时至而作,渴时而止”的“三才”编辑指导思想
第三节 萌芽与形成阶段代表性农学文献的编辑
一 农时学理论的载体——月令体文献
二 早的月令体文献——《夏小正》
三 早的官方月令体农书——《吕氏春秋·十二纪》
四 早的土壤学著作——《尚书·禹贡》
五 早的生态地植物学著作——《管子·地员》篇
六 早的水利科学著作——《管子·度地》篇
七 早系统记载农业技术的著作——《吕氏春秋·士容》上农等四篇
第四章 中国古代农书发展并日臻成熟阶段的编辑实践
节 发展并日臻成熟阶段古代农书编辑的社会条件
一 由大一统到大分裂
二 铁犁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与江南地区的初步开发
三 从文化大一统到乱世中的多元文化
四 大型灌溉渠系的大量出现
五 北方精耕细作技术逐步趋于成熟
六 农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第二节 发展并日臻成熟阶段古代农书编辑实践的特点
一 广征博引、源于实践的资料收集方法
二 大型综合性农书体裁首现
三 首创农家月令体农书
四 专科、志录类农书体裁的出现
五 “重农抑末、资政重本”的重农编辑宗旨
六 “顺天时,量地利”的“三才”编辑指导思想
七 对农书编辑起消极作用的阴阳五行说
第三节 发展并日臻成熟阶段代表性农书的编辑
一 《氾胜之书》
二 《四民月令》
三 《齐民要术》
第五章 中国古代农书向南方普及阶段的编辑实践
节 向南方普及阶段古代农书编辑的社会条件
一 战乱频繁,北方农业破坏严重
二 南方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南粮北调局面基本形成
三 印刷技术的普及
四 农具的创新和发展
五 南方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向南方普及阶段古代农书编辑实践的特点
一 编辑主体的多元化
二 农书编辑内容以南方农业技术为主
三 源于实践、引经据典的资料收集编辑方法
四 农书体裁形式丰富
五 农书版式多样
六 “劝课农桑、固本安民”的重农编辑宗旨
七 “盗天地之时利”的“三才”编辑指导思想
第三节 向南方普及阶段代表性农书的编辑
一 《四时纂要》
二 陈旉《农书》
第六章 由传统农书高峰期向现代农书转型阶段的编辑实践
节 转型阶段农书编辑的社会条件
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二 人口、耕地比例失调
三 劳动密集型集约农业经营方式的强化
四 西学东渐
五 西方现代农学的传入与推广及中国古代传统农学的消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古代农书编辑实践的特点
一 大型综合性农书的及转型
二 “采捃经传、验之行事、询之老成”的编辑方法
三 文献征引去粗取精、广博详尽
四 类分系属体例清楚完备、便于检索
五 力求精详的数量表达方法
六 月令体农书减少
七 “以农为本、资政重本”的重农编辑宗旨
八 “人与天合、力足以胜天”的“三才”编辑指导思想
九 “三宜”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转型阶段代表性农书的编辑
一 现存部官修农书——《农桑辑要》
二 兼及南北的全国性农书——王祯《农书》
三 古代农书的——《农政全书》
四 官修农书之绝唱——《授时通考》
第七章 中国古代农书编辑实践发展总结
节 以重农思想为编辑宗旨的内涵与发展
一 《氾胜之书》——资政重本,劝课农桑
二 《齐民要术》——食为政首,教民致富
三 王祯《农书》——农,天下之大本也
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