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位移与思易:侨易个体的精神质变及其文化空间
作者:叶隽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6-01
ISBN:9787572259289
定价:¥8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侨易学”是学者叶隽提出的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关注的是人们在移居异地及其过程中所发生的精神面貌及其行为的变化。《位移与思易:侨易个体的精神质变及其文化空间》以侨易学的方法观照历史语境下的学者、作家等群体,探讨亨廷顿、卡夫卡、严复、王国维等人的生命历程与其知识形成、理论生发的关系,具体而微地展现侨易学的理论解释力。该书汇集了作者在侨易学方法完善过程中的个案研究尝试,也将《构序与取象:侨易学的方法》(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年出版)中的研究方法落实到了实践层面,为侨易学理论在更大范围、更多学科中的应用提供了一次良好的示范。作者的上一本“侨易学”专著《构序与取象:侨易学的方法》,在我社出版后引起了学界的热烈讨论:国内有28篇学术论文对此进行专题讨论;法国的《Monde Chinois Nouvelle Asie》还以“中国文化交流:通过侨易学棱镜看西方”为题,组织了5篇外文专业论文;旨在促进中德、中欧及世界各国科技、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北京洪堡论坛连续两年(2021、2022)设立侨易学分论坛,组织学者研讨叶隽的“侨易学”理论。法兰西科学院巴斯蒂院士认为侨易学“可以解释各种变化和交流——不仅在中国内部或是中国与世界之间,而且在世界各地和各种人群之间。在此意义上,中国学术重新获得了创造理论的能力以及主体地位”。“侨易学”代表了中国学术在开创真正属于自己、又与时代和世界相融并进的学术范式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原创理论。该理论提出后,《Monde Chinois Nouvelle Asie》《Literaturstrasse》等国外学术刊物曾有专题讨论。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顾明栋教授评价“侨易学”理论为近几年来在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重要成果之一,“既是一种理论和哲学,也可以说是一个领域,一种新兴的学科”。人文社科领域的原创理论输出,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的短板,能与国际同行平等对话的学术话语、体系更是少之又少。本书的出版将是中国人文学科原创理论的又一次尝试,预期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基于此前累计的国际影响力,本书将积极对标中华学术外译等对外输出项目。同时,计划于2023年9月在新一届的洪堡论坛上召开新书发布会,进一步扩大该书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
叶隽: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人文学院文化史与文化哲学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北欧研究室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京大学中德比较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理事、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目录
小 引 为什么需要侨易学的案例? / 1
一、方法与案例
——侨易学理论的建构问题 / 1
二、个案如何聚焦? / 9
三、侨易个体的意义:“个体载像”与“由象见道” / 16
第一章 作为侨易个体的萨义德及其理论形成 / 24
一、作为精神质变的萨义德理论建构:“东方主义”与“理论旅行” / 24
二、观侨取象与察变寻异 / 34
三、侨易条件的语境因素:侨易事件的重要性 / 41
四、“文明冲突”“权力话语”抑或“求真之惑”?——以萨义德 vs. 亨廷顿为例 / 51
五、二元三维与主体消解 / 66
第二章 侨易视域里的精英个体及其文明体“载像”
——以卡内蒂与卡夫卡所表现的“犹太之奥”与“犹太之华”为例 / 73
一、“犹太之奥”的流散意义 / 73
二、“犹太之华”的精神漫游特质 / 88
三、精英个体表现的文明体侨易 / 96
第三章 从“普通知识”到“高深知识”的范式转型及其制度依托——以严复、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的侨易背景
与代际评价为中心 / 110
一、严复、辜鸿铭的侨易背景简析:从“非学者说”谈起 / 110
二、王国维对辜鸿铭、严复一代的批评及其侨易背景简析 / 119
三、陈寅恪对王国维的肯定及其侨易背景简析 / 126
四、从“普通知识”到“高深知识”的范式转型:兼论知识类型、立体系统与制度依托 / 131
第四章 角色符号、观念侨易与制度变迁——以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及其教育国家理念为例 / 142
一、角色符号: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事功 / 142
二、制度变迁的视角: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 146
三、观侨取象:“教育国家观”的形成及其作为精神质变现象的意义 / 164
四、察变寻异:留德时代的功用及二元文化系统之碰撞 / 168
五、观念、制度、事务及其资本语境驱动关联 / 182
第五章 全球语境、中德关系与侨易经验——以关良与李可染1957年的访德画旅为中心的
考察 / 187
一、1950 年代的“旅外访问”与“东德友谊”
——以全球语境与中德关系为背景 / 187
二、关良与李可染 1957 年的访德画旅 / 196
三、艺术家的精神质变:侨易有度 / 205
综 论 作为个案的侨易个体及其拓展空间 / 223
一、学者使命与宏大叙事 / 223
二、拓展空间之形成:如何通向侨易群体与侨易共同体? / 229
三、侨易构序与混沌之眼 / 239
四、“学术灵魂”的呈现与证验 / 250
主要参考文献 / 273
人名及关键词索引 / 295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 / 311
后 记 / 317
一、方法与案例
——侨易学理论的建构问题 / 1
二、个案如何聚焦? / 9
三、侨易个体的意义:“个体载像”与“由象见道” / 16
第一章 作为侨易个体的萨义德及其理论形成 / 24
一、作为精神质变的萨义德理论建构:“东方主义”与“理论旅行” / 24
二、观侨取象与察变寻异 / 34
三、侨易条件的语境因素:侨易事件的重要性 / 41
四、“文明冲突”“权力话语”抑或“求真之惑”?——以萨义德 vs. 亨廷顿为例 / 51
五、二元三维与主体消解 / 66
第二章 侨易视域里的精英个体及其文明体“载像”
——以卡内蒂与卡夫卡所表现的“犹太之奥”与“犹太之华”为例 / 73
一、“犹太之奥”的流散意义 / 73
二、“犹太之华”的精神漫游特质 / 88
三、精英个体表现的文明体侨易 / 96
第三章 从“普通知识”到“高深知识”的范式转型及其制度依托——以严复、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的侨易背景
与代际评价为中心 / 110
一、严复、辜鸿铭的侨易背景简析:从“非学者说”谈起 / 110
二、王国维对辜鸿铭、严复一代的批评及其侨易背景简析 / 119
三、陈寅恪对王国维的肯定及其侨易背景简析 / 126
四、从“普通知识”到“高深知识”的范式转型:兼论知识类型、立体系统与制度依托 / 131
第四章 角色符号、观念侨易与制度变迁——以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及其教育国家理念为例 / 142
一、角色符号: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事功 / 142
二、制度变迁的视角: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 146
三、观侨取象:“教育国家观”的形成及其作为精神质变现象的意义 / 164
四、察变寻异:留德时代的功用及二元文化系统之碰撞 / 168
五、观念、制度、事务及其资本语境驱动关联 / 182
第五章 全球语境、中德关系与侨易经验——以关良与李可染1957年的访德画旅为中心的
考察 / 187
一、1950 年代的“旅外访问”与“东德友谊”
——以全球语境与中德关系为背景 / 187
二、关良与李可染 1957 年的访德画旅 / 196
三、艺术家的精神质变:侨易有度 / 205
综 论 作为个案的侨易个体及其拓展空间 / 223
一、学者使命与宏大叙事 / 223
二、拓展空间之形成:如何通向侨易群体与侨易共同体? / 229
三、侨易构序与混沌之眼 / 239
四、“学术灵魂”的呈现与证验 / 250
主要参考文献 / 273
人名及关键词索引 / 295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 / 311
后 记 / 31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