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国学常识(修订版)
作者:曹伯韩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5-01
ISBN:9787510476860
定价:¥5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学大家曹伯韩为国人所写的一本国学入门书,本书章先概述了一下国学以及国学的研究方法,接下来用十二章分别讲述了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古物、书籍、经学、史地、诸子、佛学、理学、诗词曲赋、散文骈文、戏曲小说、科学艺术等学术的演变,并评述了各学术派别及其代表性人物。全书文字通俗流畅,条理清晰,处处皆是知识点,是民国以来的国学入门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曹伯韩,湖南长沙人,当代国学大师、语言学家。曾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第二研究室(负责汉字简化研究)主任,《中国语文》编委等职。著有《通俗文化与语文》《中国文字的演变》《中国文法初阶》等六部语言学专著、二十余部人文社会科学普及读物。
目录
◎图书目录
章 概说
所谓国学 002
国学在清代 004
国学的分科 007
国学的派别 009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012
欧美学术的影响 014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015
国学与世界学术 017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019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020
第二章 语文
研读古籍的阶梯 024
所谓小学 025
六书 026
字形的演变 029
字义的演变 031
训诂学 033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035
方言学 037
字音的变迁 038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040
双声叠韵 042
反切 044
四声 046
音韵学 047
字母 050
韵部 052
古音之推定 054
第三章 古物
金石之学 058
殷墟发掘 060
甲骨之学 062
古物与社会学 064
无文字的古物 066
古物与考证学 068
古物与古书 069
第四章 书籍
传写本与刻本 074
版本之学 077
校雠之学 078
章句之学 080
目录之学 082
图书分类法 084
辑佚及辨伪 087
类书及丛书 089
考证学与读书法 092
第五章 经学
五经、十三经、四书 094
《易经》 096
《书经》 098
《诗经》 100
三礼 102
《春秋》 104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06
经之传授 108
今文经学与谶纬 111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 113
汉以后的经学 115
清代的经学 117
经学的扬弃 119
第六章 史地
所谓正史 122
正史的内容 125
编年史 127
纪事本末 128
别史 129
政书 131
杂史传记及其他 133
学术史 135
史评 137
地理 139
历史哲学 140
新史学的产生 142
新史学的业绩 144
第七章 诸子
诸子的学术派别 148
儒家 151
道家 154
墨家 157
别墨及名家 159
法家 161
兵家及其他 163
王充之学 165
魏晋时代的玄学 167
子学之兴起与消沉 169
第八章 佛学
初期的佛教 174
佛教的中国化 176
流传中国诸宗派 179
小乘诸宗 181
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 183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 185
佛学与儒学 187
因明学 189
唯识论中的心理学 191
现时佛学的趋势 194
第九章 理学
宋明理学的产生 196
周敦颐与邵雍 198
张载及二程 200
集宋学大成的朱熹 203
陆象山与杨慈湖 206
浙东学派 208
宋末至明初之理学 209
王阳明之学 210
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 213
理学批判的发展 216
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 219
第十章 诗赋词曲
文学的范围与类别 222
早的诗总集 224
楚辞 226
赋 228
乐府 230
五言诗 232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 234
唐诗 236
李白、杜甫 238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 239
词 241
重要词人 243
散曲 245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散文和骈文的分别 248
散文与骈文的分合 250
周秦汉的散文 252
六朝文 254
唐宋八大古文家 256
明清两代的古文家 258
所谓古文义法 260
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 262
八股文及对联 264
文艺论评 266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 268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戏曲的摇篮期 272
戏曲的成长期 274
唐以前的小说 277
宋元明的小说 279
清代的小说 281
宝卷、弹词、鼓词 283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 285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 287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 290
天文学和历法 292
数学 294
物理学及化学 296
医学 298
应用技术 300
科学与迷信 301
艺术 302
绘画及书法篆刻 303
音乐 307
章 概说
所谓国学 002
国学在清代 004
国学的分科 007
国学的派别 009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012
欧美学术的影响 014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015
国学与世界学术 017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019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020
第二章 语文
研读古籍的阶梯 024
所谓小学 025
六书 026
字形的演变 029
字义的演变 031
训诂学 033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035
方言学 037
字音的变迁 038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040
双声叠韵 042
反切 044
四声 046
音韵学 047
字母 050
韵部 052
古音之推定 054
第三章 古物
金石之学 058
殷墟发掘 060
甲骨之学 062
古物与社会学 064
无文字的古物 066
古物与考证学 068
古物与古书 069
第四章 书籍
传写本与刻本 074
版本之学 077
校雠之学 078
章句之学 080
目录之学 082
图书分类法 084
辑佚及辨伪 087
类书及丛书 089
考证学与读书法 092
第五章 经学
五经、十三经、四书 094
《易经》 096
《书经》 098
《诗经》 100
三礼 102
《春秋》 104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06
经之传授 108
今文经学与谶纬 111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 113
汉以后的经学 115
清代的经学 117
经学的扬弃 119
第六章 史地
所谓正史 122
正史的内容 125
编年史 127
纪事本末 128
别史 129
政书 131
杂史传记及其他 133
学术史 135
史评 137
地理 139
历史哲学 140
新史学的产生 142
新史学的业绩 144
第七章 诸子
诸子的学术派别 148
儒家 151
道家 154
墨家 157
别墨及名家 159
法家 161
兵家及其他 163
王充之学 165
魏晋时代的玄学 167
子学之兴起与消沉 169
第八章 佛学
初期的佛教 174
佛教的中国化 176
流传中国诸宗派 179
小乘诸宗 181
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 183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 185
佛学与儒学 187
因明学 189
唯识论中的心理学 191
现时佛学的趋势 194
第九章 理学
宋明理学的产生 196
周敦颐与邵雍 198
张载及二程 200
集宋学大成的朱熹 203
陆象山与杨慈湖 206
浙东学派 208
宋末至明初之理学 209
王阳明之学 210
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 213
理学批判的发展 216
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 219
第十章 诗赋词曲
文学的范围与类别 222
早的诗总集 224
楚辞 226
赋 228
乐府 230
五言诗 232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 234
唐诗 236
李白、杜甫 238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 239
词 241
重要词人 243
散曲 245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散文和骈文的分别 248
散文与骈文的分合 250
周秦汉的散文 252
六朝文 254
唐宋八大古文家 256
明清两代的古文家 258
所谓古文义法 260
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 262
八股文及对联 264
文艺论评 266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 268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戏曲的摇篮期 272
戏曲的成长期 274
唐以前的小说 277
宋元明的小说 279
清代的小说 281
宝卷、弹词、鼓词 283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 285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 287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 290
天文学和历法 292
数学 294
物理学及化学 296
医学 298
应用技术 300
科学与迷信 301
艺术 302
绘画及书法篆刻 303
音乐 30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