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君子文化:中华文脉的精神内核

君子文化:中华文脉的精神内核

作者:钱念孙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8-01

ISBN:9787533697129

定价:¥5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钱念孙先生于2014年6月13日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提出“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活态嫁接的老树新枝”等一系列新观点,引发学术界热烈反响。本书汇集作者近年倡导和研究君子文化的主要学术论文及相关文章,内容涉及从新的视角认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鲜明特征,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诸多问题。书中文章多有自己独到见解,持论严谨且文风清畅,从比较广泛的领域表现了作者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思考,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学术界新近关心的一些热点议题。书中围绕君子文化及乡贤文化提出的观点,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钱念孙,现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政府参事、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出版著作《文学横向发展论》、《朱光潜与中西文化》、《重建文学空间》、《艺术真谛的发掘和阐释》、《中国文学史演义》、《无法尘封的历史——抗战旧书收藏笔记》、《诗情画意蕴风流》、《文学的俯察与仰观》等二十七部,先后五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三次获“中国图书奖”,另获省部级奖十余次。
目录
孜孜于传统与现代的活态嫁接 (自序) ………………………………… 001
                                       辑一
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 003
君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 014
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 026
家国情怀的萌生与君子人格的确立 ……………………………………… 044
从中国传统树人体系看君子人格的普遍价值 ………………………… 060
从君子人格到君子文化
  ———中华民族的人格坐标和文化标识 ……………………………… 080
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 102
                                       辑二
时代新人与传统君子漫议 ……………………………………………………… 111
培育君子人格, 提升城市品质 ………………………………………………… 118
开垦君子文化沃土, 收获精神文明硕果 …………………………………… 121
君子文化是文化强国的源头活水 …………………………………………… 126
江南地理文化与才子型君子人格 …………………………………………… 136
君子之德风 …………………………………………………………………………… 146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脑 ……………………………………………… 149
汲古开新推动文化创新 ………………………………………………………… 154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 ………………………………………… 160
开拓传统文化的当代生长点 ………………………………………………… 166
                                       辑三
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 ………………………………………… 173
告老还乡, 做新乡贤 ……………………………………………………………… 183
退休还乡助力脱贫攻坚 ………………………………………………………… 188
营造适宜乡贤成长的生态环境 ……………………………………………… 192
探寻民族灵魂的故乡
———读 《刀兵过》兼与 《白鹿原》比较 …………………………… 196
乡村振兴亟待破解人才匮乏难题 …………………………………………… 219
文化小康的理论与实践 ……………………………………………………………223
家国情怀溯源 ………………………………………………………………………… 230
从文化传统看中国梦的题中之义 …………………………………………… 236
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 242
                                       附录
君子文化, 改善社会风气的传统良方
        ———全国人大代表钱念孙谈君子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45
安徽打造君子文化品牌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 251
 
后记 ………………………………………………………………………………………… 256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