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四书全译
作者:刘俊田 林松 禹克坤 译注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4-01
ISBN:9787221165053
定价:¥14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四书》又称《四子书》。四书中,只有《论语》从汉代即被尊为经典;《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不独立成书,跟《孟子》一样,并无特殊地位。隋唐时期,三书才逐渐受到重视;至宋,朱熹承袭“二程”(程颢、程颐)的观点和做法,大力推崇此三书,使之与《论语》并重。并从三十岁开始,朱熹“遍求古今诸儒之说”, 融通百家,注解《四书》。《大学》《中庸》的注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因为引用程说和他说较多,称为“集注”。1182年,朱熹正式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称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首次出现,并从此开创了汉唐崇《五经》,唐后重《四书》的时代。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教科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世界典籍中的瑰宝。“自朱子以来八百年,四书成为中国社会之人人书”,其精神内核已镌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各书简介《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记录下来,在战国初期汇辑成书的。《论语》是儒家的原始经典之一,体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重要思想――仁。这一思想贯穿他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各方面,也贯穿于《论语》全书。《大学》传说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著。在唐代以前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到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非常重视《大学》,朱熹在二程的基础上,重新编次,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大学》明确提出了“三纲领”,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又有“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纲八条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庸》一般认为它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二程对《中庸》赞赏有加,再到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成了《四书》之一。《中庸》在儒家典籍中,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很浓厚的著作。可以说宋明理学之所以能达到哲学高峰,和《中庸》是密不可分的。《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一书是孟子思想的记录,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在汉代,《孟子》已经成为重要思想著作,被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汉文帝为《论语》《孝经》《 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为十一经刻石,其中就包括《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福建尤溪县人。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与“二程”并称为“程朱理学”。1148年朱熹中进士,1153年拜“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由此奠定了理学之基。1169年,朱熹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标志着其哲学思想的成熟。1175年,与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会于信州鹅湖寺,就“心”与“理”的问题辩论、讲学达十日之久,这就是学术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在教育方面,朱熹先后重建了白鹿洞书院(1180年)和岳麓书院(1194年),为之请名师,购图书,订学规,并亲自主持讲学,其办学模式开创了后来七百年封建书院教育的典范。1200年,朱熹在“庆历党禁”的迫害中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谥“文”,追封徽国公,世称朱文公。朱熹被尊为朱子,作为“孔门十二哲”享祀孔庙,是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位列大成殿,受儒教祭祀的人。朱熹一生勤于著述,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约2000万字。后人辑有《朱子语类》《朱文公集》。林松,1930年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云南省个旧市沙甸村人,50年代初到北京工作,1975年调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白寿彝主持编纂的《中国通史》的编写,1979年调中央民族学院中文系(现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任教,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为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由于为高等民族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大学
引言 3
(一) 7
(二) 12
(三) 13
(四) 15
(五) 19
(六) 20
(七) 21
(八) 24
(九) 25
(十) 27
(十一) 31
中庸
引言 45
(一) 48
(二) 51
(三) 52
(四) 53
(五) 54
(六) 55
(七) 56
(八) 57
(九) 58
(十) 60
(十一) 62
(十二) 63
(十三) 65
(十四) 68
(十五) 70
(十六) 71
(十七) 73
(十八) 75
(十九) 77
(二十) 81
(二十一) 91
(二十二) 92
(二十三) 93
(二十四) 95
(二十五) 96
(二十六) 97
(二十七) 101
(二十八) 104
(二十九) 107
(三十) 110
(三十一) 111
(三十二) 114
(三十三) 115
论语
引言 123
学而 126
为政第二 136
八佾第三 150
里仁第四 167
公冶长第五 179
雍也第六 196
述而第七 213
泰伯第八 231
子罕第九 243
乡党第十 258
先进第十一 273
颜渊第十二 290
子路第十三 304
宪问第十四 319
卫灵公第十五 343
季氏第十六 358
阳货第十七 369
微子第十八 385
子张第十九 395
尧曰第二十 407
孟子
引言 415
梁惠王上 418
梁惠王下 456
公孙丑上 501
公孙丑下 539
滕文公上 575
滕文公下 611
离娄上 645
离娄下 677
万章上 705
万章下 735
告子上 764
告子下 793
尽心上 827
尽心下 860
引言 3
(一) 7
(二) 12
(三) 13
(四) 15
(五) 19
(六) 20
(七) 21
(八) 24
(九) 25
(十) 27
(十一) 31
中庸
引言 45
(一) 48
(二) 51
(三) 52
(四) 53
(五) 54
(六) 55
(七) 56
(八) 57
(九) 58
(十) 60
(十一) 62
(十二) 63
(十三) 65
(十四) 68
(十五) 70
(十六) 71
(十七) 73
(十八) 75
(十九) 77
(二十) 81
(二十一) 91
(二十二) 92
(二十三) 93
(二十四) 95
(二十五) 96
(二十六) 97
(二十七) 101
(二十八) 104
(二十九) 107
(三十) 110
(三十一) 111
(三十二) 114
(三十三) 115
论语
引言 123
学而 126
为政第二 136
八佾第三 150
里仁第四 167
公冶长第五 179
雍也第六 196
述而第七 213
泰伯第八 231
子罕第九 243
乡党第十 258
先进第十一 273
颜渊第十二 290
子路第十三 304
宪问第十四 319
卫灵公第十五 343
季氏第十六 358
阳货第十七 369
微子第十八 385
子张第十九 395
尧曰第二十 407
孟子
引言 415
梁惠王上 418
梁惠王下 456
公孙丑上 501
公孙丑下 539
滕文公上 575
滕文公下 611
离娄上 645
离娄下 677
万章上 705
万章下 735
告子上 764
告子下 793
尽心上 827
尽心下 86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