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本土特色与转型发展
作者:张华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3-01
ISBN:9787520396653
定价:¥11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扎根中国情境,建构了兼具本土特色和国际共通性的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概念,将其内涵概括为“学思用结合”的认知策略、“内圣外王”式的学习动机和“敬师乐群”的校园互动,并借助全国性调查数据进行了验证,对扩展本土学生学习与发展理论具有启示意义。但是中国大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表现也存在不足,尚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要超越在既有内涵框架内部进行精致化发展的传统思路,将其扩展到对已有知识的质疑和创新上来,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型升级。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主体性学习的转型发展主要面临本土社会规范、教师教学和个体因素的共同影响。尽管本土社会规范具有内隐性和不易改变的特征,但可以从教学实践入手探讨更具操作意义的变革。
作者简介
张华峰,清华大学教育学博士,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访问学者,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教师学习与发展、教育评价。获得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等荣誉称号或项目资助。在《教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数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数篇决策咨询专报被中办录用。
目录
章 扎根本土理解中国大学生的学习
节 主体性学习: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时代指征
一 从“主体地位”向“主体性学习”深化
二 “中国学习者悖论”现象引发的思考
三 扎根中国本土情境理解主体性学习
第二节 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问题和意义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主体性学习:丰富且有待深化的研究领域
节 主体性学习的相关概念分析
一 国内学界的初步认识
二 西方相关概念的分析
第二节 主体性学习特点的相关研究
一 有待改进:国内学界的主流认知
二 蕴含特色:国际学界的评价转换
第三节 主体性学习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一 教育理念和管理
二 课程与教学方式
三 学校资源和活动
四 个人背景和特质
第三章 主体性学习的理论透视和分析框架
节 哲学视角的主体性
一 主体性的概念演进
二 功能和关系范畴
第二节 心理学视角的自我主导性
一 自我主导性的内涵
二 三个维度及发展特点
第三节 中国学习者的解释框架
一 中国古代治学过程的结构
二 “美德取向”的学习模式
三 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教与学框架
第四节 大学影响力模型
一 综合变化评定模型
二 本科生社会化理论
三 学习投入理论
第五节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分析框架
一 已有理论的启示
二 概念分析框架
三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第四章 问题导向的混合研究设计
节 三层次概念建构
一 基本层次和第二层次
二 第三层次:文献和访谈的对话
第二节 量化为主:主体性学习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一 对特点的定量分析
二 质性访谈辅助解释
第三节 质、量并行:主体性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质性探索影响因素
二 定量确证影响大小
第五章 本土与国际: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概念建构
节 主体性学习: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时代指征
一 从“主体地位”向“主体性学习”深化
二 “中国学习者悖论”现象引发的思考
三 扎根中国本土情境理解主体性学习
第二节 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问题和意义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主体性学习:丰富且有待深化的研究领域
节 主体性学习的相关概念分析
一 国内学界的初步认识
二 西方相关概念的分析
第二节 主体性学习特点的相关研究
一 有待改进:国内学界的主流认知
二 蕴含特色:国际学界的评价转换
第三节 主体性学习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一 教育理念和管理
二 课程与教学方式
三 学校资源和活动
四 个人背景和特质
第三章 主体性学习的理论透视和分析框架
节 哲学视角的主体性
一 主体性的概念演进
二 功能和关系范畴
第二节 心理学视角的自我主导性
一 自我主导性的内涵
二 三个维度及发展特点
第三节 中国学习者的解释框架
一 中国古代治学过程的结构
二 “美德取向”的学习模式
三 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教与学框架
第四节 大学影响力模型
一 综合变化评定模型
二 本科生社会化理论
三 学习投入理论
第五节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分析框架
一 已有理论的启示
二 概念分析框架
三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第四章 问题导向的混合研究设计
节 三层次概念建构
一 基本层次和第二层次
二 第三层次:文献和访谈的对话
第二节 量化为主:主体性学习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一 对特点的定量分析
二 质性访谈辅助解释
第三节 质、量并行:主体性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质性探索影响因素
二 定量确证影响大小
第五章 本土与国际: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概念建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