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当代中国社会质量报告(第三辑)
作者:邹宇春,李炜 主编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3-01
ISBN:9787522712437
定价:¥10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组撰写的第三部有关中国社会质量状况研究的专题报告。研究报告依据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开展的“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21)。本书以现有社会质量理论研究起首,而后聚焦于当前中国社会质量的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四大维度的描述分析,后进行中国社会质量的总体评估。对于各维度下的次级指标,大体都依据受访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城乡居住状况、所在区域等基本变量进行细致分析,以期刻画当前中国社会质量每个层面的特征。
作者简介
邹宇春,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社会资本与信任、志愿服务研究、社会调查方法、反贫困研究。主要研究成果:《中国城镇居民的社会资本与信任》《当代中国社会质量报告》《中国城市居民的信任格局及社会资本的影响》《自雇者与受雇者的社会资本差异研究》《城镇居民普遍信任的区域间及区域内差异分析——基于“资源因素论”视角》《大学生社会资本:内涵,测量及其对就业的差异化影响》《中国志愿者现状调查报告》。 李炜,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发展社会学、社会分层、社会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社会福利建设研究的民意视角》《提升社会质量的社会政策建设》《农民工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主观性建构和客观实在》《中国与韩国社会阶级意识的比较研究》。
目录
章 社会质量理论研究综述
节 社会质量概念的起源和基本界定
一 “社会质量”概念的提出和理论发展
二 社会质量概念的界定和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质量的理论体系
一 社会质量理论对个体社会属性的重视
二 社会质量理论架构:建构性因素、条件性因素和规范性因素
第三节 社会质量指标体系
一 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组成部分
二 社会质量指标次级体系
三 社会质量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讨论
四 对社会质量构成的讨论
第四节 社会质量国际比较与本土化研究
一 社会质量国际比较研究
二 社会质量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社会经济保障报告(一):家庭经济安全
节 收入充足性
一 家庭收入与支出概况
二 家庭内部收支平衡状况
三 家庭支出构成与占比
四 居民感知的家庭经济困难
第二节 收入贫困与保障
一 收入贫困状况
二 收入来源与保障
第三节 收入不平等
一 城乡不平等
二 收入阶层不平等
第四节 小结
一 收入充足性
二 收入保障
三 收入不平等
第三章 社会经济保障报告(二):居住和社会保障
节 城乡居民房屋状况
一 住房套数
二 人均住房面积
三 住房性质
四 住房来源
五 住房价值情况
第二节 城乡居民居住状况
一 居住自有住房和非自有住房状况
二 目前自有住房居住情况
第三节 社会保障状况
一 社会保障享有率
二 公众对社会保障状况的主观态度
三 公众对社会保障状况的期望—体验感知
第四节 小结
一 城乡居民住房情况
二 社会保障状况
第四章 杜会经济保障报告(三):就业与教育
节 社会质量概念的起源和基本界定
一 “社会质量”概念的提出和理论发展
二 社会质量概念的界定和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质量的理论体系
一 社会质量理论对个体社会属性的重视
二 社会质量理论架构:建构性因素、条件性因素和规范性因素
第三节 社会质量指标体系
一 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组成部分
二 社会质量指标次级体系
三 社会质量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讨论
四 对社会质量构成的讨论
第四节 社会质量国际比较与本土化研究
一 社会质量国际比较研究
二 社会质量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社会经济保障报告(一):家庭经济安全
节 收入充足性
一 家庭收入与支出概况
二 家庭内部收支平衡状况
三 家庭支出构成与占比
四 居民感知的家庭经济困难
第二节 收入贫困与保障
一 收入贫困状况
二 收入来源与保障
第三节 收入不平等
一 城乡不平等
二 收入阶层不平等
第四节 小结
一 收入充足性
二 收入保障
三 收入不平等
第三章 社会经济保障报告(二):居住和社会保障
节 城乡居民房屋状况
一 住房套数
二 人均住房面积
三 住房性质
四 住房来源
五 住房价值情况
第二节 城乡居民居住状况
一 居住自有住房和非自有住房状况
二 目前自有住房居住情况
第三节 社会保障状况
一 社会保障享有率
二 公众对社会保障状况的主观态度
三 公众对社会保障状况的期望—体验感知
第四节 小结
一 城乡居民住房情况
二 社会保障状况
第四章 杜会经济保障报告(三):就业与教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