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方志学概论(修订版)
作者:杨军昌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6-01
ISBN:9787520396554
定价:¥17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由绪论、方志的起源与发展、方志体例、方志编纂基础、志书各种体裁编写、诸志编纂探讨、方志的资料工作、方志功用与读志用志、旧志整理、方志续修、方志评论、地方志与地方年鉴和方志事业管理等13章组成,是一部既可用于方志学课程教学与方志编纂培训,又可服务于方志事业发展、推进方志学学科建设的论著。
作者简介
杨军昌(1963一 ),侗族,教授、博士,贵州省省管专家、黔灵学者,贵州省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民族道德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口学会、老年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民族社会学、区域人口学、民族文化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规划课题2项和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出版《民族人口与区域发展研究》《西南山地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研究》等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主编有《人口·社会·法制研究》《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民族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等集刊、丛书、文集多种。科研成果曾获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老年学奖,中国人口文化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以及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
目录
章绪
节方志的性质与特征(1)
一方志的性质1
二方志的特征10
第二节 方志别称与种类14
一方志别称14
二方志种类16
第三节方志学研究对象、 学科体系及地位 (20)
一方志学研究对象(20)
二方志学学科体系构成与研究内容(22)
三方志学的学科地位(26)
第四节方志学的建立和发展(28)
一清代以前的方志论说(28)
二清朝前期的方志学术争鸣(32)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方志理论 (42)
四新时期方志学理论的发展特点 (51
第五节方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5)
一逻辑方法 (56)
二哲学方 法(56)
三历史方法 (57)
四多学科方法 (58)
五比较法 (59)
第二章方志的起源与发展 (61)
节方志 (61)
一起源诸 (61)
二方志起源于《周官》(62)
第二节方志发展(67)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67)
二隋唐时期(70)
三两宋时(72)
四元明时期(74)
五清朝时期(77)
六民国时期 (82)
七新中国成立后至今85
第三节方志的卷帙和收藏93
一方志卷帙 (93
二方志收藏 (98)
第三章方志体例 (102)
节旧志体例(102)
第二节新志的体例与体裁 (105)
一新志体例(105)
二新志体裁(107)
第三节方志篇目拟定 (111)
一篇目拟定的基本 (112)
二篇目报定 (113)
三拟定篇目需要注意的系题 (114)
四新编方志的几种篇目类型 (115)
第四节方志的字数和断限 (119)
一方志的字数(119)
二志书的断限(120)
第五节方志文体文风
一方志的文体 (122)
二方志的文风(125)
第四章方志编纂基础(132)
节方志编纂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32)
一指导思想 (132)
二编纂原则(137)
第二节方志的总体设计142
一总体设计的准备142
二总体设计的要 求144
第三节方志编纂程序 (146)
一准备阶段147
二初创阶段147
三总纂阶段148
四评审验收出版阶段 (150)
第四节方志编纂的质量标准 (151)
一政治质量151
二体例质量152
三资料质量153
四著述质量154
五语言文字标准(156)
第五章志书各种体裁编写(157)
节序言的撰写(157)
一序言的含义(157)
二序言的撰写(158)
第二节凡例的制定(159)
一凡例的含义与作用(159)
二凡例的内容(160)
三凡例制定的要求 (161)
第三节概述的撰写
一概述的由来与功能 (162)
二概述的写法 (164)
第四节大事记的编写 (165)
一大事记的演进165
二大事记的收录标准 (166)
三大事记的体例和编写要求168
第五专志的编写 (169)
一专志的类别、特征169
二专志永记述的基本内容172
三专志编写的基本要求174
第六人物传的撰写(175)
一人物在志も中的地位(176)
二人物立侍的范圄(176)
三人物侍的写法(178)
四人物侍的分奬排列何題(181)
第七杂录的編写(182)
一杂录的内容(182)
ニ杂录编写的要求 (183)
第八图表的配畳 (184)
一图、表的运用万史及作用 (184)
二图表的編制 (185)
三表的制作(187)
第九节索引的編制(189)
一志书索引形式及类型(189)
二索引編制要点(190)
第六章诸志編纂探寸(193)
节省志編纂(193)
一省志的演変(193)
二省志的特点和体例(194)
三省志总纂(195)
第ニ节城市志編纂(198)
一城市的攵展与城市志的产生(198)
二城市志編纂的基本要求(200)
三城市志的体例結枸(201)
四城市志如何突出城市特点(202)
第三节地区級志編纂(205)
一地区級志編修的必要性(205)
二地区级志的体例 (206)
三地区级志 的内容记述 (208)
四地区级志对县级志 资料的使用 (208)
第四节县级志书编纂 (209)
一县志的特性(210)
二县志编纂中的资料运用(211)
三关于县志总纂 (213)
第五节乡镇志编纂探讨 (216)
一乡镇志的产生和发展 (216)
二新编乡镇志的作用 (217)
三乡镇志编纂的组织与方法 (218)
第六节村志编纂 (220)
一村志简顾 (220)
二编修村志的意义 (222)
三村志的内容及其体例 (225)
四村志编修的注意事项 (227)
第七节专志编纂选议(228)
一地理志(228)
二民族志(231)
三乡土志编写(238)
四学校志编写(243)
五艺文志编写(248)
六人口志编写(251)
第七章 方志的资料工作256
节资料工作概说 (256)
第二节资料的种类 (258)
一文字资料 (258 )
二实物资料(260)
三( 260)
第三节资料的搜集与整理(260)
一资料的收集 (260)
二资料的整理(264)
三资料的鉴别、考订(267)
第四节资料的利用与管理(270)
一资料的利用(270)
二资料的管理(271)
第八章方志功用与读志用志273
节方志功用 (273)
一旧志功用表述(273)
二新志功用探讨278
三地方志与地方建设、发展 (281)
第二节读志用志 (289)
一旧志读者用者对象及实践290
二新方志的读用特点292
三关于读志用志的几个问题296
第九章旧志整理 300
节旧志整理的必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300)
一旧志整理的必要性 (300)
二整理旧志注意事项 (303)
第二节旧志整理的主要内容(304)
一著录 (304)
二校勘 (307)
三标点(309)
四辑佚 (310)
五提要 (310)
六复制、 重印出版 (312)
七类编资料(312)
第三节旧志整理的主要成果 (313
一著录成果 (315
二其他整理主要成果(316)
第十章方 志续修 (321)
节旧志续修特点 (321)
一续修、续志概念 (321)
二志续 (322)
第二节新志续修的标名、 断限与体例 (324)
一新志续修 (324)
二志书续修的标名与断限 (327)
三续志的体例篇目(330)
第三节续志编修要求 (333)
一续志编修应加强整体性(333)
二续志的篇幅与周期335
三重视对前志的 “遗”“缺”“误”处理 (337)
四续志应有索引编制 (339 )
第十一章方志评论 (341)
节方志评论的功能、内容及特点 (341)
一方志评论的功能(341)
二方志评论的内容与特点 (342)
第二节方志批评史迹述略 (343)
第三节新编方志评论 (347)
一新志评论的发生和发展 (347)
二新志评论的方式和类型 (351)
三新志评论存在的问题354
四做好方志评论摭 要 (356)
第十二章地方志与地方年鉴(359)
节年鉴的定义、种类、特征与作用 (359)
一定义359
二种类与特征 (361)
三作用362
第二节年鉴的编纂(363)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363)
二总体设计363
三条目撰写 (366 )
四年鉴编写要体现特色 (367)
第三节地方志与地方年鉴的关系 369
一地方志与地方年錾的异同369
二地方志事业与地方年鉴事业的关系 (371)
第十三章方志事业管理378
节方志事业管理的性质、特征及职能(378)
一性质378
二特征379
三职能381
第二节方志事业管理的组织和方法383
一管理组织(383)
二管理方法(386)
第三节方志事业管理内容(388)
一决策管理(388)
二组织管理(391)
三质量管理(396)
四效益管理(400)
五管理信息化与国家化 (402)
附录404
一明永乐十年颁降 《纂修志书凡例》 (404)
二明永乐十六年颁降 《纂修志书凡例》 (406)
三雍正六年《修志上谕》 (408)
四光绪三十一年部颁《乡土志例目》 (408)
五中华民国十八年国民政府令准《修志事例概要》 (412)
六中华民国三十五年 《地方志书纂修办法》 (414)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办公厅转发中国社会科学院
《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领导的报告》的通知 (415)
八1985 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418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199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422
十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1997年《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423)
十一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地方志(426)
十二2007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429)
十三200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志书(433)
十四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 -2020 年)(440)
十五2018 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446)
十六2020 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 (450)
主要参考文献(修订本)(455)
后记(459)
修订说明(461)
节方志的性质与特征(1)
一方志的性质1
二方志的特征10
第二节 方志别称与种类14
一方志别称14
二方志种类16
第三节方志学研究对象、 学科体系及地位 (20)
一方志学研究对象(20)
二方志学学科体系构成与研究内容(22)
三方志学的学科地位(26)
第四节方志学的建立和发展(28)
一清代以前的方志论说(28)
二清朝前期的方志学术争鸣(32)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方志理论 (42)
四新时期方志学理论的发展特点 (51
第五节方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5)
一逻辑方法 (56)
二哲学方 法(56)
三历史方法 (57)
四多学科方法 (58)
五比较法 (59)
第二章方志的起源与发展 (61)
节方志 (61)
一起源诸 (61)
二方志起源于《周官》(62)
第二节方志发展(67)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67)
二隋唐时期(70)
三两宋时(72)
四元明时期(74)
五清朝时期(77)
六民国时期 (82)
七新中国成立后至今85
第三节方志的卷帙和收藏93
一方志卷帙 (93
二方志收藏 (98)
第三章方志体例 (102)
节旧志体例(102)
第二节新志的体例与体裁 (105)
一新志体例(105)
二新志体裁(107)
第三节方志篇目拟定 (111)
一篇目拟定的基本 (112)
二篇目报定 (113)
三拟定篇目需要注意的系题 (114)
四新编方志的几种篇目类型 (115)
第四节方志的字数和断限 (119)
一方志的字数(119)
二志书的断限(120)
第五节方志文体文风
一方志的文体 (122)
二方志的文风(125)
第四章方志编纂基础(132)
节方志编纂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32)
一指导思想 (132)
二编纂原则(137)
第二节方志的总体设计142
一总体设计的准备142
二总体设计的要 求144
第三节方志编纂程序 (146)
一准备阶段147
二初创阶段147
三总纂阶段148
四评审验收出版阶段 (150)
第四节方志编纂的质量标准 (151)
一政治质量151
二体例质量152
三资料质量153
四著述质量154
五语言文字标准(156)
第五章志书各种体裁编写(157)
节序言的撰写(157)
一序言的含义(157)
二序言的撰写(158)
第二节凡例的制定(159)
一凡例的含义与作用(159)
二凡例的内容(160)
三凡例制定的要求 (161)
第三节概述的撰写
一概述的由来与功能 (162)
二概述的写法 (164)
第四节大事记的编写 (165)
一大事记的演进165
二大事记的收录标准 (166)
三大事记的体例和编写要求168
第五专志的编写 (169)
一专志的类别、特征169
二专志永记述的基本内容172
三专志编写的基本要求174
第六人物传的撰写(175)
一人物在志も中的地位(176)
二人物立侍的范圄(176)
三人物侍的写法(178)
四人物侍的分奬排列何題(181)
第七杂录的編写(182)
一杂录的内容(182)
ニ杂录编写的要求 (183)
第八图表的配畳 (184)
一图、表的运用万史及作用 (184)
二图表的編制 (185)
三表的制作(187)
第九节索引的編制(189)
一志书索引形式及类型(189)
二索引編制要点(190)
第六章诸志編纂探寸(193)
节省志編纂(193)
一省志的演変(193)
二省志的特点和体例(194)
三省志总纂(195)
第ニ节城市志編纂(198)
一城市的攵展与城市志的产生(198)
二城市志編纂的基本要求(200)
三城市志的体例結枸(201)
四城市志如何突出城市特点(202)
第三节地区級志編纂(205)
一地区級志編修的必要性(205)
二地区级志的体例 (206)
三地区级志 的内容记述 (208)
四地区级志对县级志 资料的使用 (208)
第四节县级志书编纂 (209)
一县志的特性(210)
二县志编纂中的资料运用(211)
三关于县志总纂 (213)
第五节乡镇志编纂探讨 (216)
一乡镇志的产生和发展 (216)
二新编乡镇志的作用 (217)
三乡镇志编纂的组织与方法 (218)
第六节村志编纂 (220)
一村志简顾 (220)
二编修村志的意义 (222)
三村志的内容及其体例 (225)
四村志编修的注意事项 (227)
第七节专志编纂选议(228)
一地理志(228)
二民族志(231)
三乡土志编写(238)
四学校志编写(243)
五艺文志编写(248)
六人口志编写(251)
第七章 方志的资料工作256
节资料工作概说 (256)
第二节资料的种类 (258)
一文字资料 (258 )
二实物资料(260)
三( 260)
第三节资料的搜集与整理(260)
一资料的收集 (260)
二资料的整理(264)
三资料的鉴别、考订(267)
第四节资料的利用与管理(270)
一资料的利用(270)
二资料的管理(271)
第八章方志功用与读志用志273
节方志功用 (273)
一旧志功用表述(273)
二新志功用探讨278
三地方志与地方建设、发展 (281)
第二节读志用志 (289)
一旧志读者用者对象及实践290
二新方志的读用特点292
三关于读志用志的几个问题296
第九章旧志整理 300
节旧志整理的必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300)
一旧志整理的必要性 (300)
二整理旧志注意事项 (303)
第二节旧志整理的主要内容(304)
一著录 (304)
二校勘 (307)
三标点(309)
四辑佚 (310)
五提要 (310)
六复制、 重印出版 (312)
七类编资料(312)
第三节旧志整理的主要成果 (313
一著录成果 (315
二其他整理主要成果(316)
第十章方 志续修 (321)
节旧志续修特点 (321)
一续修、续志概念 (321)
二志续 (322)
第二节新志续修的标名、 断限与体例 (324)
一新志续修 (324)
二志书续修的标名与断限 (327)
三续志的体例篇目(330)
第三节续志编修要求 (333)
一续志编修应加强整体性(333)
二续志的篇幅与周期335
三重视对前志的 “遗”“缺”“误”处理 (337)
四续志应有索引编制 (339 )
第十一章方志评论 (341)
节方志评论的功能、内容及特点 (341)
一方志评论的功能(341)
二方志评论的内容与特点 (342)
第二节方志批评史迹述略 (343)
第三节新编方志评论 (347)
一新志评论的发生和发展 (347)
二新志评论的方式和类型 (351)
三新志评论存在的问题354
四做好方志评论摭 要 (356)
第十二章地方志与地方年鉴(359)
节年鉴的定义、种类、特征与作用 (359)
一定义359
二种类与特征 (361)
三作用362
第二节年鉴的编纂(363)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363)
二总体设计363
三条目撰写 (366 )
四年鉴编写要体现特色 (367)
第三节地方志与地方年鉴的关系 369
一地方志与地方年錾的异同369
二地方志事业与地方年鉴事业的关系 (371)
第十三章方志事业管理378
节方志事业管理的性质、特征及职能(378)
一性质378
二特征379
三职能381
第二节方志事业管理的组织和方法383
一管理组织(383)
二管理方法(386)
第三节方志事业管理内容(388)
一决策管理(388)
二组织管理(391)
三质量管理(396)
四效益管理(400)
五管理信息化与国家化 (402)
附录404
一明永乐十年颁降 《纂修志书凡例》 (404)
二明永乐十六年颁降 《纂修志书凡例》 (406)
三雍正六年《修志上谕》 (408)
四光绪三十一年部颁《乡土志例目》 (408)
五中华民国十八年国民政府令准《修志事例概要》 (412)
六中华民国三十五年 《地方志书纂修办法》 (414)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办公厅转发中国社会科学院
《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领导的报告》的通知 (415)
八1985 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418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199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422
十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1997年《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423)
十一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地方志(426)
十二2007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429)
十三200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志书(433)
十四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 -2020 年)(440)
十五2018 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446)
十六2020 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 (450)
主要参考文献(修订本)(455)
后记(459)
修订说明(46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