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转型社会与文学湘军的地域经验
作者:聂茂 姚竹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8-01
ISBN:9787519469566
定价:¥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充分展示转型社会中国传统价值、文化观念和道德秩序摇摇欲坠所带来的社会阵痛,探讨了文学湘军的精神命途与漂泊之苦的思想根源,阐释了他们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之多重困境下的心灵成长。文学湘军努力展示平凡个体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种种纠葛,揭示现代人面对社会急速变化所遭受种种尴尬的真实处境,他们推崇感性化、细节化的话语形态,反映底层人物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命运挣扎,他们往返于乡士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之间,既批判乡村的落后、呼唤都市文明,又抵触都市文明对于传统农村的侵蚀与冲击,努力重构地域经验中的温情故乡,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文学湘军的社会责任和刻骨铭心的正气之美。
作者简介
聂 茂 男,湖南祁东人。2003年毕业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文化传播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与网络文学。现为东莞理工学院“杰出人才岗位”特聘教授,中南大学湖南红色文化创作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奖评委,台湾唐奖汉学奖评委,湖南省小说学会副会长等。在《文学评论》《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发表评论数十篇,主持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 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10余项,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专著奖、1998年湖南省青年文学奖、《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优秀散文奖。2018年推出7大卷“中国经验与文学湘军发展研究”书系。2019年出版万行长诗《共和国英雄》。2021年出版5大卷“21世纪都市文化跨学科研究”书系。学术专著《中国经验的文学表达》英文版、长诗《英雄之歌》蒙古文版等多部作品在国外出版。姚 竹 女,湖南衡阳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哲学系博士后,奥克兰大学教育学博士,十年境外与海外研究和教学经验,主讲教育心理学和学术论文写作。研究方向:网络教育与网络文学。在高水平期刊中发表英文论文多篇,其中国际权威期刊一篇,论文发表在Gifted Child Quarterl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并有论文发表在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Anglophone Countries: Perspectives from New Zealand、《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21)与《城市文化评论》等书籍中。刘颂,教育学博士,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负责人,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融合教育、特殊儿童数学认知发展与教育等领域的研究,发表数十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翻译多部有关差异教学、课程评估方面的著作。
目录
第一节人民文学重新出发——地域经验的书写方向
第二节民族精神的价值重构——文学湘军的自觉选择
第三节湖湘文化的深耕细描——文学湘军的价值原点
第四节文化自信的叙事定力——人民文学的审美需要
第一章本土记忆:文学湘军的民族书写
第一节沈从文:湘西文学的“希腊小庙”
第二节孙健忠:民族文学的承继和赓续
第三节黄永玉:无愁河里的诗意与灼痛
第四节蔡测海:精神家园的真实与荒诞
第五节彭学明:多维语境下的灵魂重构
第六节李怀荪:《湘西秘史》的民族志书写
第二章政治叙事:文学湘军的主流价值与自觉意识
第一节文学湘军的精神滋养与责任担当
第二节文学湘军的自觉意识与价值追求
第三节拟态环境的现实力量
第四节文学湘军政治叙事的理性资源
第五节文学湘军政治叙事的经世致用
第六节文学湘军政治叙事的困境与突围第三章世界视野下残雪小说的先锋特质
第一节西方话语与残雪小说的道路选择
第二节创作诉求与神秘的趋光运动
第三节精神之源:西方与东方的融合
第四节集体记忆、个性张扬与地域特色
第五节生存的困境和人性的阴暗
第六节逻辑之悖:形式与内容的背离
第四章阎真:知识分子的启蒙叙事
第一节道德立法与历史袪魅
第二节身份的焦虑与灵魂的拷问
第三节创作主体的在场与离场
第四节时代精神与文学血液
第五节巨型话语与个人“小我”的自由天地
第六节坚持良知与生存境遇的博弈
第七节虚拟的符号世界与现实的美的凋零
第八节人性的闪光:活着之上的终极价值
第五章水运宪:始终遵从心的方向
第一节现代性追求与时代的镜像
第二节人性纠缠中的适迎与悖反
第三节聚焦生命真实的去符号化写作
第四节形而下的关怀与形而上的叩问
第六章唐朝晖:制度自信的佐证与文化自信的诠释
第一节在行业升级换代的历史演进中自我扬弃
第二节在表述自己与自己表述中释放文化自信
第三节在历史规律与民族进步中佐证制度自信
第四节基于词频分析透视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第七章胡述斌:从新乡土诗到后乡土诗
第一节时代语境下的一个诗派与一张诗报
第二节《过汨罗江》:历史凭吊者的文化乡愁
第三节《洞庭渔樵》:现实反思中的精神追问
第四节“后乡土诗派”的现代性追求
第八章“文学湘军五少将”:地域经验的价值原点
第一节田耳:现实的隐遁与虚拟的迷局
第二节马笑泉:湖湘精神的反思与追寻
第三节于怀岸:猫庄情结的生命意义
第四节沈念:女性悲剧的文化镜像
第五节谢宗玉:悠远的静寂与乡村的魂魄
结语转型社会:文学湘军的文化自信与湖湘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中国新时期文学实现根本性转变
第二节民族精神的价值重构——文学湘军的自觉选择
第三节湖湘文化的深耕细描——文学湘军的价值原点
第四节文化自信的叙事定力——人民文学的审美需要
第一章本土记忆:文学湘军的民族书写
第一节沈从文:湘西文学的“希腊小庙”
第二节孙健忠:民族文学的承继和赓续
第三节黄永玉:无愁河里的诗意与灼痛
第四节蔡测海:精神家园的真实与荒诞
第五节彭学明:多维语境下的灵魂重构
第六节李怀荪:《湘西秘史》的民族志书写
第二章政治叙事:文学湘军的主流价值与自觉意识
第一节文学湘军的精神滋养与责任担当
第二节文学湘军的自觉意识与价值追求
第三节拟态环境的现实力量
第四节文学湘军政治叙事的理性资源
第五节文学湘军政治叙事的经世致用
第六节文学湘军政治叙事的困境与突围第三章世界视野下残雪小说的先锋特质
第一节西方话语与残雪小说的道路选择
第二节创作诉求与神秘的趋光运动
第三节精神之源:西方与东方的融合
第四节集体记忆、个性张扬与地域特色
第五节生存的困境和人性的阴暗
第六节逻辑之悖:形式与内容的背离
第四章阎真:知识分子的启蒙叙事
第一节道德立法与历史袪魅
第二节身份的焦虑与灵魂的拷问
第三节创作主体的在场与离场
第四节时代精神与文学血液
第五节巨型话语与个人“小我”的自由天地
第六节坚持良知与生存境遇的博弈
第七节虚拟的符号世界与现实的美的凋零
第八节人性的闪光:活着之上的终极价值
第五章水运宪:始终遵从心的方向
第一节现代性追求与时代的镜像
第二节人性纠缠中的适迎与悖反
第三节聚焦生命真实的去符号化写作
第四节形而下的关怀与形而上的叩问
第六章唐朝晖:制度自信的佐证与文化自信的诠释
第一节在行业升级换代的历史演进中自我扬弃
第二节在表述自己与自己表述中释放文化自信
第三节在历史规律与民族进步中佐证制度自信
第四节基于词频分析透视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第七章胡述斌:从新乡土诗到后乡土诗
第一节时代语境下的一个诗派与一张诗报
第二节《过汨罗江》:历史凭吊者的文化乡愁
第三节《洞庭渔樵》:现实反思中的精神追问
第四节“后乡土诗派”的现代性追求
第八章“文学湘军五少将”:地域经验的价值原点
第一节田耳:现实的隐遁与虚拟的迷局
第二节马笑泉:湖湘精神的反思与追寻
第三节于怀岸:猫庄情结的生命意义
第四节沈念:女性悲剧的文化镜像
第五节谢宗玉:悠远的静寂与乡村的魂魄
结语转型社会:文学湘军的文化自信与湖湘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中国新时期文学实现根本性转变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