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方克立论著集(全七卷)

方克立论著集(全七卷)

作者:方克立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4-01

ISBN:9787522716398

定价:¥16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方克立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中国哲学史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三大潮流交融互动说,到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说,再到马魂中体西用说,体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三大潮流持续的关注和思考,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他主持下的现代新儒家研究,也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于目前国内各种思潮的关注和批判也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本书尽量全地搜集了方克立先生生前的论著、序跋、书信等,按照方先生关注的主题以及理论创建分为七卷,分别是《第一卷: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第二卷:中国哲学论稿》《第三卷:现代新儒学研究》《第四卷:马魂中体西用论》《第五卷:忆往与教育》《第六卷:序跋•书评》《第七卷:书信•附录》。相信本书的出版,必将推动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简介
  方克立(1938年6月-2020年4月21日),男,汉族,湖南湘潭人,中共党员,1962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大学。哲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哲学专家组成员。学术专长为中国哲学。南开大学首批杰出校友。
目录
第一卷
 
重印前言 /  1
 
第一章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古代朴素的知行观 /  1
 
第二章  先秦诸子的知行学说 /  10
一 儒家学派 /  11
甲 孔丘 /  11
乙 孟轲 / 24
丙  荀况 / 30
二 墨家学派  / 45
甲 墨翟 / 45
乙 后期墨家 /  53
三 道家学派 / 61
甲 《老子》  /  61
乙 庄周 / 68
四 法家学派  / 79
小  结  / 87
 
第三章  汉唐时期的知行学说 /  91
一 董仲舒 /  92
二 王充 /  101
三 佛教诸宗 /  116
甲 天台宗 /  118
乙 法相宗 /  122
丙  华严宗 /  126
丁 禅宗 /  130
小 结  /  135
 
第四章  宋代程朱学派的知先行后说 /  138
一 程颐 /  141
知吾固有 /  141
致知在格物 /  144
知先行后 /  149
行难知亦难 /  156
二 朱熹  /  159
格物致知 /  160
知先行后 /  170
行重知轻 /  179
知行相须互发 /  183
 
第五章 明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  190
心即理 /  197
知行合一 / 205
致良知 /  214
 
第六章  清初王夫之、颜元等人的行先知后说 /  224
一 反道学的先行者 /  225
甲 陈亮、叶适  / 225
乙  王廷相 / 234
二 王夫之 /  243
能与所 /  245
致知之途 /  250
 
行先知后 /  257
行可兼知 / 264
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 / 272
三 颜元  / 283
小  结 /  306
 
第七章  近代魏源、谭嗣同、章太炎的知行学说 /  311
一 魏源  /  312
二  谭嗣同 /  321
三  章太炎 /  331
 
第八章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  345
行易知难十证 /  350
行其所不知以致其知 /  357
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  367
知行分任  /  376
 
结束语 《实践论》
 中国哲学史上知行问题的科学总结 /  387
 
第二卷
 
中国哲学史研究
研究《周易》不能援《传》于《经》  / 3
坚持哲学史中的严格的历史性 / 9
关于孔子“仁”的研究中的一个方法论问题 / 28
实质的分歧是什么?  / 48
无产阶级思想也具有“普遍性形式”吗?  / 74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 84
谭嗣同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 93
论程颐的知行学说 /  103
儒、道两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  122
中国哲学的五大问题 /  123
 
中国哲学范畴研究
关于研究中国传统哲学范畴问题的讨论 /  143
开展中国哲学史范畴的研究 /  153
中国哲学范畴研究的现实意义 /  158
 
 
 
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 / 161
“理”与“气” /  189
 
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条
先秦哲学 /  199
秦汉哲学 / 203
魏晋南北朝哲学 / 206
隋唐五代哲学 / 209
体 用 / 212
本 末 / 217
理与气 / 219
践 履 / 225
知 行 / 227
知先行后 / 232
行先知后 / 233
知难行易 / 235
知行合一 / 237
 
中国现代哲学研究
在当代中国研究所座谈会上的发言 / 241
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 244
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 252
 
应该重视李约瑟的真知灼见 / 266
中国哲学的革命变革 / 273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 278
中国哲学史研究50年  / 283
回应中国哲学“合法性”质疑的三个问难  / 288
正确对待孔夫子、孙中山、毛泽东三位历史人物 / 298
为“刘泽华学派”赞一个  / 307
 
 
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全国少数民族哲学会议上的致辞 / 319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 321
青海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 / 344
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 351
"文明以止":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精神 / 365
关于儒家的精华 / 387
儒学给人智慧 / 393
 
船山学与湘学研究
船山学的回顾与展望 / 399
关于建立和发展船山学问题 / 402
王船山道器论浅析  / 404
湘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意义 / 435
 
 
千年湘学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 449
王船山:从古代湘学过渡到近代湘学的关键人物 / 463 《现代性问题与湘学研究之“论”的维度》读后 / 479
湘学研究什么 / 483
 
中医哲学研究
中医哲学研究的时代使命  / 491
《中华医藏》编纂工作应适时提上日程 / 497
关于中医思维模式研究之我见  / 500
中医哲学研究任重而道远 / 508
要重视研究钱学森的中医哲学思想 / 518
 
“中华思想通史”项目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华思想通史》第一卷《绪论》的设想 / 527
中国当代思想史怎样写,建议专门开会讨论一次  / 531 要从国史、党史的思路调整到思想史的思路上来 / 537
《绪论》要独立成卷 / 544
资料长编与思想史的关系需要梳理清楚 / 547
《绪论》写作的四点建议 / 550
原始社会卷资料长编的两点想法 / 558
当代部分资料长编的几个问题 / 560
要反映六经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 563
 
《绪论》要明确体现核心概念和主流精神  /  565
要重视思想史研究中的思想史观和方法论问题 /  567
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学派的渊源 / 572
当代思想史要处理好政治领袖、思想家和人民群众
思想的关系 /  575
创建中国思想史的马克思主义当代学派 /  578
宗教文艺两卷与整个通史的整合问题 /  584
建议提纲讨论通过后再写作 /  587
《绪论》要体现唯物史观和人民立场  /  589
关于《绪论》第五章“导论”的两个问题 /  593
应该写成《中华宗教思想通史》  /  598
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贯彻大思想史和通史的思路 /  600
不必强求撰写体例、写作模式完全一致 /  603
 
第三卷
 
现代新儒学总论
要重视对现代新儒家的研究 /  3
关于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几个问题 /  15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  29
略论现代新儒家之得失 /  38
第三代新儒家掠影  / 44
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  51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  71
论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开新及其理论困限  /  121
展望儒学的未来前景必须正视的两个问题 /  134
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自我回省 /  148
现代新儒学的意识形态特征 /  162
现代新儒学发展的逻辑与趋向 /  173
现代新儒学研究在中国 /  190
现代新儒家 /  202
 
儒学第三期发展 / 204
儒家资本主义 / 206
 
二 现代新儒家个案研究
梁漱溟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述评 / 209
中国哲学范畴研究的宏篇巨制 / 249
冯友兰与中国哲学现代化 / 267
杜维明新儒家思想述评 / 280
成中英新儒学思想述评 / 296
全面评价冯友兰 / 311
熊十力在中国传统哲学现代转换中的地位和作用 / 323
 
三 大陆新儒学评议
评第二次文化热的“话语转换” / 337
要注意研究90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 341
评大陆新儒家推出的两本书 / 358
评大陆新儒家“复兴儒学”的纲领  / 372
世纪之交儒学研究的若干观察与感受 / 389
甲申之年的文化反思 / 401
当代中国大陆新儒学思潮评析 / 422
大陆新儒学思潮平议 / 444
四  学术访谈
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关  东 /  457
现代新儒学研究与文化讨论  汪先全  崔海教  /  468
现代新儒学研究十年回顾 邵汉明 /  477
大陆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本刊记者 /  489
 
第四卷
 
评“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  /  1
在国际中国哲学会第五届大会的发言提纲  /  14
大力宣传我们的文化主张—— “综合创新”论  /  17
“文化中国”概念小议 /  22
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 /  28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宏观审视 /  34
二十一世纪与东西方文化  /  43
"综合创新"实已内涵有“辩证发展”的精神 /  48
儒家文化与未来世界 /  51
在“儒学与世界文明”国际学术会议上的总结发言 /  61
二十一世纪,能否淡化东化与西化之争?  /  66
经济全球化情势下的中华文化走向  /  79
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开幕辞  /  99
 
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 /  105
“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 /  116
中国哲学的综合创新之路  /  133
 
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 /  136
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 /  157
费孝通与“和而不同”文化观  /  181
 
关于文化的体用问题 /  190
综合创新之路的探索与前瞻 /  207
提倡和谐文化就是向传统文化回归吗?  / 222
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 /  225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三点看法  / 235
学习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与品格 /  242
“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 /  251
 “马魂、中体、西用”论的由来、涵义及理论意义 /  258
开创二张研究新局面 /  290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是中华民族之福 /  29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 /  313
当代中国文化的“魂”、"体”、"用"关系 /  325
从曲高和寡到主流话语 /  341
充分发挥儒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支援意识作用 /  359
人间正道是沧桑 /  363
冯契研究与冯契学派 /  368
青年张岱年的哲学睿识 /  388
在“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上的发言 /  407
 
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  /  415
铸马学之魂 立中学之体  明西学之用 /  420
擎旗引领综合创新路 /  438
方克立主任致函程恩富主编 /  450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马魂中体西用”的方针 /  453
五四百年的思想史意义 /  458
附 录
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  王伟华  /  475
深化对“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研究  本刊记者 /  481
 
探索中、西、马三“学”的综合创新之道 本刊记者/ 490
文化自觉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 本刊记者/ 511
“马魂、中体、西用”是我们的文化旗帜 本报记者/ 529
“马魂中体西用”与文化体用问题纵横谈
张小平  杨俊峰  /  538
从“三大思潮对立互动”说到“马魂中体西用”论
杜运辉 /  569
“马魂、中体、西用”论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迟成勇 /  593
 
 
第五卷
 
 
甲编 忆往
方壮猷传略 /  3
方壮猷先生年谱 /  12
参观平屋感念父母的恩师 /  137
 
 
贺李锦全教授八十大寿 /  143
贺韩树英教授九十华诞 /  148
学有根柢而无常师 /  152
温济泽同志与研究生院 /  155
怀念可亲可敬的温老 /  159
永远的师长 /  163
悼萧楚父老师 /  185
我所认识的任继愈先生 /  187
缅怀恩师石峻先生 /  202
腾霄同志改变了我的命运 /  220
书与会的缘分 /  225
怀念老友泽华兄 / 230
任先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史学奠基人之一
本报记者 魏长宝 / 242
 
 
实至名归 / 244
哭文英 / 246
潜心治学而有大成的典范 / 249
我们时代能不能出学术大家?  / 252
默默耕耘成大家 / 257
用实学的精神和学风做实学的学问 / 260
 
乙编  教育
努力创造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 267
教师在培养优异生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工作 / 269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教学大纲 / 278
严师出高徒 / 281
千宗室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 290
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294
为中韩合作和东亚崛起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  298
走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道路 / 301
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 / 306
为中国经济和经济科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309
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 312
要加强德育教育 /  317
坚持正确方向 提高办刊质量 /  318
精心教育 严格管理 培养一流的社科英才 /  320
中韩学术教育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  329
强化教育功能,把社科院从一个中心变成两个中心 /  333
以院庆作为推动改革与发展的契机 /  337
努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人才  /  343
努力培养大批优秀的新闻学后备人才 /  351
为把我院办成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而
努力奋斗 /  358
加强全面素质教育 培养一流社科人才 /  364
多层次地培养人才 为国家多做点贡献 /  370
愧对全体导师 /  374
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 /  378
总结经验 加强管理  提高质量  力争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工作再上新台阶 /  383
普遍认同不易 真正落实更难 /  391
方克立荐书 /  395
与研究生谈读书、治学和做人 /  401
 
方克立 中国哲学学者 /  414
肩负重任 综合创新 苏 娟  /  419
做好面向21世纪的研究生培养与教育工作 曹苏红 /  422
名师荟萃 人才辈出 曹建海 赵福贵 /  425
为人治学崇平实 张天行 /  429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培养一流社科人才
文学国  刘  强 /  443
这样的教学,我们最欢迎!  桐  迅 /  450
为了祖国学术文化的繁荣 本刊记者 /  452
乐在开拓研究、教书育人中 本刊记者  高  湛 /  455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卢盘卿 /  461
方克立教授和他的弟子们 越  冰 /  467
方克立:目光瞄准21世纪的院长 谢仲礼 /  469
科研单位办学出路何在?  本报记者  李红艳 /  476
欢送方克立同志离职座谈会纪要 /  479
方克立:尽师之天职 立帅之风范 何海清  /  492
谈“于丹现象”  钟  华 /  502
我把自己主要定位于一名教师 王子忠  刘婷婷 /  504
三十八载勤耕耘 桃李芬芳满园春  林  红  李  卓  /  505
我们的德业之师  周德丰 /  518
 
第六卷
 
序 跋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引言 /  3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重印前言  /  13
《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出版说明  /  19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七十年》序 /  21
《周易与怀德海之间》序  /  25
《中华文化集粹丛书 ·哲人篇》序说  /  36
《道家、方士与王朝政治》序  /  39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编序  / 43
《现代新儒学辑要丛书》总序  / 59
《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主编的话 /  63
《中国宋代哲学》序  /  67
《长路奉献给远方》序  /  71
《中国哲学大辞典》前言  /  74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 ·人物志》跋 /  76
《现代新儒家人物与著作》前言  /  79
《中国历代家训丛书》总序  /  8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总序  /  86
《现代新儒家学案》前言 /  88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序  /  90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 ·论著述评》后记 /  93
《儒学本体论研究》序  /  95
《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自序  /  98
《当代文化冲突与青年文化思潮》序  /  103
《博士生谈自己》序  /  108
《寻求德性与理性的统一》序 /  110
《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序 /  113
《从这里走向辉煌》序  /  115
努力培养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优秀人才 /  118
《严谨治学  高尚做人》前言 /  126
《名师荟萃》序 /  128
《本体与境界》序 /  131
《中国文化的“外在超越”之路》序 /  134
《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序  /  138
《20世纪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丛书》总序  /  141
《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序  /  145
《中国人生智慧源流》序 /  149
《中国人生哲学的重建》序 /  152
《生命的层级》序  /  156
《现代新儒学与朱子学》序 /  160
《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序 /  164
《日本近代儒学研究》序  /  167
《有无之辨》序  /  170
《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序  /  174
《唯物辩证法论战研究》序 /  179
《牟宗三哲学思想研究》序 /  186
《陈序经政治哲学研究》序 /  191
《老子道德经新编》序 /  196
《中医哲学史》序  /  202
《河汾道统》序  /  212
《天人视界:先秦诸子发生学研究》序 /  221
贺辞 /  226
《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序 /  228
《中国古典哲学名著品评丛书》总序 /  235
《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自序 /  239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韩文本序 /  246
《心理之间:朱子心性论研究》序  /  251
《现代新儒学与船山学》序 /  258
《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序  /  267
《马魂中体西用》序  /  276
《刘鄂培文集》序 /  280
《方克立序跋集》编后  /  287
《我相信中国》序  /  290
《张岱年伦理与文化思想研究》序 /  298
《新世纪的文化思考》后记 /  306
《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序  /  310
书 评
评《中国文化概论》   /  317
寻演轨迹把住命脉 /  322
评《文化忧思录—— 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  /  325
“侯外庐学派”的最新代表作  /  326
守自己的庄稼 流自己的汗 /  335
探赜索隐 慧眼独具 /  350
 
第七卷
 
书 信
致卜宪群等五通 /  3
致干春松五通 /  8
致于惠玲二通 /  17
致王小丁一通 /  19
致王立新三通 /  20
致王兴国三通 /  22
致王向清三通 /  25
致王启发五通 /  28
致王琦三通  /  31
致方为民四通 /  38
致方作敏三通 /  41
致方显承六通 /  43
致方雪岐三通 /  48
致方红姣七通 /  52
致卢兴九通 /  57
致左玉河一通  /  65
致平章起二通  /  67
致宁新昌四通  /  72
致乐爱国二通  /  75
致冯春凤五通  /  78
致李广良二通  /  82
致李光虎二通  /  84
致李佑新等四通 /  86
致李宗桂三通  /   90
致李维武等二十三通 /  94
致李翔海四通  /  112
致李锦全等三通 /  116
致吕伟十七通 /  122
致刘东超十一通 /  134
致刘伟一通  /  143
致刘连朋四通  /  145
致刘岳兵十通  /  150
致刘绪义四通  /  156
致杜运辉四十四通  /  161
致杨庆中三通  /  195
 
致杨学功七通  /  197
致杨俊峰九通  /  204
致杨翰卿二通  /  214
致严正十通  /  216
致吴元梁六通  /  223
致吴克峰五通  /  228
致辛智慧五通  /  231
致张三萍三通  /  234
致张小平等七通  /  237
致张允熠十三通 /  244
致张世保等十一通  /  256
致张利民十二通 /  267
致张加才二通  /  273
致张其成三通  /  275
致张春林二通  /  278
致张娇五通  /  280
致张尊超、刘黄一通  /  285
致迟成勇六通  /  287
致陆信礼二十四通 /  294
致陈卫平七通  /  311
致陈代湘等八通  /  317
致陈原二通 /  325
致陈寒鸣十六通 /  327
致陈静二通 /  338
致林存光二十通 /  342
致周可真五通  /  354
致周群等十通  /  360
致郭齐勇等十六通  /  369
致胡静三通 /  387
致徐必珍、高秀昌一通  /  389
致高秀昌三通  /  390
致钱逊一通  /  394
致唐力权六通  /  395
致黄华德四通  /  403
致曹乐天九通  /  407
致曹欣一通 /   417
致曹跃明等五通 /  419
致萧楚父等十三通  /  423
致韩国茹十一通 /  438
致韩振江四通  /  446
致韩强等二通  /  449
致蒋旭东六通  /  452
 
 
致程恩富四通 /  457
致程雅君十四通 /  462
致谢青松等三十一通 /  476
致蔡方鹿四通 /  496
致樊和平二通 /  499
致魏长宝三通 /  501
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贺信 /  505
祝贺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成立  /  506
“经学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贺辞 /  508
武昌实验中学90周年校庆贺信 /  510
中华文化大学堂贺信 /  511
王通会议贺信 /  513
关学研究院成立的贺信 /  514
《张其成全解国学经典》题辞 / 515
《舜文化研究与交流》题辞 / 516
附录  方克立先生论著目录初编
著作类  /  519
文章类  /  523
未刊文稿  /  548
访谈类 /  551
关于方克立先生论著的评论 /  554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