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杨耕文集)
作者:杨耕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3-01
ISBN:9787576032239
定价:¥1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是从作者已经发表的260余篇论文中精选22篇编辑加工而成的,它们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从逻辑上集中体现了作者重读马克思的理论成果。着重从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批判),以及历史批判、政治批判多维视角研究马克思的哲学,明确提出:在历史批判和政治批判,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多重批判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的哲学,又深度契合着当代社会发展理论所关注的问题;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当然是哲学,但这种“新唯物主义”又突破了从哲学到哲学的局限,因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哲学。
作者简介
杨耕,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与研究》杂志社总编辑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教育 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 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先后被评为教育 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优秀出版企业家、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个人;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韬奋出版奖。
目录
序言 重读马克思——我的学术自述/1
导论 从哲学批判与资本批判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克思哲学
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3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3
二、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 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7
三、马克思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14
四、马克思哲学: 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与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19
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26
一、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 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26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33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终结以抽象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42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理论基础和理论结构的再思考/52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 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53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57
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批判、政治批判、资本批判及其关系/63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所在/68
五、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构及其整体性/73
上篇 从人与世界关系理论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克思哲学
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再思考/83
一、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83
二、实践的本体论意义/88
三、实践本体论与否定性的辩证法/93
四、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99
关于马克思实践与世界关系理论的再思考/102
一、实践: 人的存在方式/102
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106
三、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理性与评价理性/109
四、实践: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111
五、实践: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113
关于马克思历史规律理论的再思考/117
一、历史规律的形成机制与表现形式/117
二、认识与把握历史规律的特殊路径/124
三、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人的活动的合目的性/130
关于马克思人的理论的再思考/138
一、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139
二、人的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统一/144
三、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的总和/149
四、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153
五、人的发展空间: 自由时间/157
关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再思考/162
一、马克思交往范畴的厘定/162
二、交往与物质生产活动/166
三、交往与社会发展道路/169
四、对哈贝马斯“批判”的批判/172
关于马克思认识论的再思考/177
一、思维反映存在的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177
二、思维的建构性: 观念客体、“先验结构”与“客观的思维形式”/181
三、思维的反思性: 批判性与创造性的统一/187
四、实践反思: 认识活动的根本规律/191
五、“从后思索”: 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196
关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再思考/207
一、价值关系: 本质上的利益关系/207
二、价值评价: 特殊的认识形式/212
三、价值观念: 对价值关系的观念把握/215
四、价值原则: 人的内在尺度的外在表现/219
五、人的价值: 创造价值的价值/222
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再思考/228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的界定/228
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及其双重效应/230
三、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走向社会主义/235
四、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238
关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再思考/242
一、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亚细亚生产方式”之谜/243
二、东方社会的“停滞性”及其历史命运/249
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方法论意义/254
四、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257
五、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逻辑/262
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再思考/266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266
二、世界历史的形成及其意义/270
三、东方社会的特征与发展道路/273
四、社会发展的道路与类型/277
论社会科学的独立化和特殊性——兼论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281
一、社会科学的独立化及其标志/281
二、社会科学的特殊性/287
三、社会科学的基本范式/292
下篇 从哲学史与现代哲学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克思哲学
论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思维逻辑/303
一、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303
二、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逻辑/310
三、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标志/318
论费尔巴哈、舍勒、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对人的本质的三种整体探讨/325
一、费尔巴哈哲学人本学的理解: 人是“多名”的/325
二、舍勒哲学人类学的理解: 人是生命冲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体/329
三、马克思哲学的理解: 劳动构成人的全面的本质/332
论斯大林与卢卡奇的本体论思想/337
一、从列宁到斯大林/337
二、卢卡奇: 从《历史和阶级意识》到《社会存在本体论》/342
三、简短的结语/349
胡塞尔: 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352
一、建构“严密科学的哲学”的危机: 转向生活世界/353
二、欧洲科学的危机: 转向生活世界/358
三、生活世界: 科学世界的基础/362
四、简短的结语/367
德里达: 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369
一、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的主导思想/369
二、德里达话语转向的理论途径/374
三、德里达“靠近”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内涵/378
四、简短的结语/381
后现代主义: 背景、实质和意义——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384
一、众说纷纭的后现代话语/385
二、重释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的实质/389
三、一种知识态度和边缘话语/394
后殖民主义: 实质、特征和局限——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399
一、后殖民主义的崛起及其实质/399
二、后殖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407
三、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局限/412
后马克思主义: 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418
一、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418
二、后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理论逻辑/424
三、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困境/430
附录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沉思/435
后记/466
导论 从哲学批判与资本批判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克思哲学
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3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3
二、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 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7
三、马克思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14
四、马克思哲学: 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与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19
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26
一、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 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26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33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终结以抽象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42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理论基础和理论结构的再思考/52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 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53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57
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批判、政治批判、资本批判及其关系/63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所在/68
五、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构及其整体性/73
上篇 从人与世界关系理论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克思哲学
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再思考/83
一、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83
二、实践的本体论意义/88
三、实践本体论与否定性的辩证法/93
四、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99
关于马克思实践与世界关系理论的再思考/102
一、实践: 人的存在方式/102
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106
三、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理性与评价理性/109
四、实践: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111
五、实践: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113
关于马克思历史规律理论的再思考/117
一、历史规律的形成机制与表现形式/117
二、认识与把握历史规律的特殊路径/124
三、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人的活动的合目的性/130
关于马克思人的理论的再思考/138
一、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139
二、人的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统一/144
三、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的总和/149
四、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153
五、人的发展空间: 自由时间/157
关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再思考/162
一、马克思交往范畴的厘定/162
二、交往与物质生产活动/166
三、交往与社会发展道路/169
四、对哈贝马斯“批判”的批判/172
关于马克思认识论的再思考/177
一、思维反映存在的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177
二、思维的建构性: 观念客体、“先验结构”与“客观的思维形式”/181
三、思维的反思性: 批判性与创造性的统一/187
四、实践反思: 认识活动的根本规律/191
五、“从后思索”: 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196
关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再思考/207
一、价值关系: 本质上的利益关系/207
二、价值评价: 特殊的认识形式/212
三、价值观念: 对价值关系的观念把握/215
四、价值原则: 人的内在尺度的外在表现/219
五、人的价值: 创造价值的价值/222
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再思考/228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的界定/228
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及其双重效应/230
三、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走向社会主义/235
四、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238
关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再思考/242
一、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亚细亚生产方式”之谜/243
二、东方社会的“停滞性”及其历史命运/249
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方法论意义/254
四、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257
五、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逻辑/262
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再思考/266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266
二、世界历史的形成及其意义/270
三、东方社会的特征与发展道路/273
四、社会发展的道路与类型/277
论社会科学的独立化和特殊性——兼论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281
一、社会科学的独立化及其标志/281
二、社会科学的特殊性/287
三、社会科学的基本范式/292
下篇 从哲学史与现代哲学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克思哲学
论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思维逻辑/303
一、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303
二、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逻辑/310
三、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标志/318
论费尔巴哈、舍勒、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对人的本质的三种整体探讨/325
一、费尔巴哈哲学人本学的理解: 人是“多名”的/325
二、舍勒哲学人类学的理解: 人是生命冲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体/329
三、马克思哲学的理解: 劳动构成人的全面的本质/332
论斯大林与卢卡奇的本体论思想/337
一、从列宁到斯大林/337
二、卢卡奇: 从《历史和阶级意识》到《社会存在本体论》/342
三、简短的结语/349
胡塞尔: 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352
一、建构“严密科学的哲学”的危机: 转向生活世界/353
二、欧洲科学的危机: 转向生活世界/358
三、生活世界: 科学世界的基础/362
四、简短的结语/367
德里达: 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369
一、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的主导思想/369
二、德里达话语转向的理论途径/374
三、德里达“靠近”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内涵/378
四、简短的结语/381
后现代主义: 背景、实质和意义——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384
一、众说纷纭的后现代话语/385
二、重释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的实质/389
三、一种知识态度和边缘话语/394
后殖民主义: 实质、特征和局限——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399
一、后殖民主义的崛起及其实质/399
二、后殖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407
三、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局限/412
后马克思主义: 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418
一、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418
二、后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理论逻辑/424
三、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困境/430
附录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沉思/435
后记/466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