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智能经济时代劳动形态演变与就业结构研究
作者:孙晓芳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6-01
ISBN:9787522321622
定价:¥7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智能经济作为时代背景,以劳动形态演变为切入点,重点关注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问题。理论研究部分将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劳动形态演进的学术史和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研究作为基础,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三维视角构建了劳动形态演进的内在逻辑,同时将技术变量引入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分析框架,测度并预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智能化演进趋势。实证研究部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职业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技能结构、年龄结构展开全面系统分析和论证,得出劳动力市场自由多元、智能融合、空间集聚、技能极化和年龄老化的趋势性特征。制度建设部分从技术支撑、人才培养、区域协调等角度提出解决就业结构问题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暂缺《智能经济时代劳动形态演变与就业结构研究》作者简介
目录
第1篇 引言
第1章 研究概述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1.4 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观点与创新
第2篇 概念界定与文献述评
第2章 文献梳理:思路与框架
2.1 关键词导入:概念界定
2.2 新技术背景:人工智能
2.3 主逻辑贯穿:劳动形态演变
2.4 异质性视角展开:劳动力就业结构
第3章 概念界定
3.1 技术
3.2 人工智能
3.3 智能化
3.4 劳动
3.5 劳动形态
第4章 人工智能就业效应理论综述
4.1 替代效应:智能技术减少劳动需求
4.2 创造效应:智能技术增加劳动需求
4.3 综合效应:智能技术的就业效应不确定
4.4 文献述评:智能化的就业效应需分类研究
第5章 劳动形态演变的学术史梳理
5.1 采猎经济:自然劳动
5.2 农业经济:奴役劳动
5.3 工业经济:异化劳动
5.4 智能经济:自由劳动
5.5 文献述评:人的全面发展是劳动形态演变的归宿
第6章 劳动力就业结构研究进展
6.1 劳动力职业结构:新技术催生数字化
6.2 劳动力产业结构:技术影响呈行业异质性
6.3 劳动力空间结构:技术流加速就业集聚
6.4 劳动力技能结构:技术引发就业极化
6.5 文献述评:就业结构是异质性研究的有效视角
第3篇 劳动形态演变与智能经济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理论
第7章 劳动形态演变的理论逻辑
7.1 劳动观的历史变迁
7.2 劳动形态演进的经济结构
7.3 劳动形态演变的发展路径
7.4 劳动形态演变的现实意义
7.5 劳动形态演变的自由归宿
7.6 智能经济时代的劳动形态演变与新型就业结构
第8章 智能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框架:技术弹性
8.1 基于就业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
8.2 我国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弹性测度:基于技术变量
8.3 智能经济时代我国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趋势
第4篇 智能经济时代劳动力就业结构实证研究
第9章 自由多元:智能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职业结构调查研究
9.1 第一期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9.2 第二期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9.3 两期问卷对比分析
9.4 智能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双重效应
第10章 智能融合:基于智能化产品需求的制造业就业研究
10.1 智能化技术影响就业的作用机制
10.2 我国工业智能化现状与行业就业特征
10.3 基于行业需求的智能制造就业效应检验
10.4 研究结论
10.5 附录:制造业分行业需求价格弹性测算结果(12个行业)
第11章 空间集聚: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
11.1 理论基础:基于区域异质性的人工智能就业效应
11.2 我国人工智能与地区就业现状
11.3 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地区差异实证检验
11.4 我国人工智能与地区高质量就业的政策效应分析
11.5 研究结论
11.6 太原都市圈案例: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集聚与就业演化
11.7 本章附录
第12章 技能极化:智能化与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研究
12.1 人工智能对就业技能结构的作用机理
12.2 我国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
12.3 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技能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及趋势预测
12.4 研究结论
第5篇 智能经济时代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制度保障
第13章 政策建议
13.1 创建健康有序的数字劳动力市场,拓展灵活就业新空间
13.2 加快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高质量就业新岗位
13.3 推进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13.4 加大与“智”俱进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大国工匠新人才
13.5 构建智能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共创社会主义美好新生活
参考文献
后记
第1章 研究概述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1.4 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观点与创新
第2篇 概念界定与文献述评
第2章 文献梳理:思路与框架
2.1 关键词导入:概念界定
2.2 新技术背景:人工智能
2.3 主逻辑贯穿:劳动形态演变
2.4 异质性视角展开:劳动力就业结构
第3章 概念界定
3.1 技术
3.2 人工智能
3.3 智能化
3.4 劳动
3.5 劳动形态
第4章 人工智能就业效应理论综述
4.1 替代效应:智能技术减少劳动需求
4.2 创造效应:智能技术增加劳动需求
4.3 综合效应:智能技术的就业效应不确定
4.4 文献述评:智能化的就业效应需分类研究
第5章 劳动形态演变的学术史梳理
5.1 采猎经济:自然劳动
5.2 农业经济:奴役劳动
5.3 工业经济:异化劳动
5.4 智能经济:自由劳动
5.5 文献述评:人的全面发展是劳动形态演变的归宿
第6章 劳动力就业结构研究进展
6.1 劳动力职业结构:新技术催生数字化
6.2 劳动力产业结构:技术影响呈行业异质性
6.3 劳动力空间结构:技术流加速就业集聚
6.4 劳动力技能结构:技术引发就业极化
6.5 文献述评:就业结构是异质性研究的有效视角
第3篇 劳动形态演变与智能经济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理论
第7章 劳动形态演变的理论逻辑
7.1 劳动观的历史变迁
7.2 劳动形态演进的经济结构
7.3 劳动形态演变的发展路径
7.4 劳动形态演变的现实意义
7.5 劳动形态演变的自由归宿
7.6 智能经济时代的劳动形态演变与新型就业结构
第8章 智能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框架:技术弹性
8.1 基于就业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
8.2 我国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弹性测度:基于技术变量
8.3 智能经济时代我国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趋势
第4篇 智能经济时代劳动力就业结构实证研究
第9章 自由多元:智能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职业结构调查研究
9.1 第一期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9.2 第二期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9.3 两期问卷对比分析
9.4 智能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双重效应
第10章 智能融合:基于智能化产品需求的制造业就业研究
10.1 智能化技术影响就业的作用机制
10.2 我国工业智能化现状与行业就业特征
10.3 基于行业需求的智能制造就业效应检验
10.4 研究结论
10.5 附录:制造业分行业需求价格弹性测算结果(12个行业)
第11章 空间集聚: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
11.1 理论基础:基于区域异质性的人工智能就业效应
11.2 我国人工智能与地区就业现状
11.3 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地区差异实证检验
11.4 我国人工智能与地区高质量就业的政策效应分析
11.5 研究结论
11.6 太原都市圈案例: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集聚与就业演化
11.7 本章附录
第12章 技能极化:智能化与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研究
12.1 人工智能对就业技能结构的作用机理
12.2 我国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
12.3 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技能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及趋势预测
12.4 研究结论
第5篇 智能经济时代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制度保障
第13章 政策建议
13.1 创建健康有序的数字劳动力市场,拓展灵活就业新空间
13.2 加快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高质量就业新岗位
13.3 推进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13.4 加大与“智”俱进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大国工匠新人才
13.5 构建智能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共创社会主义美好新生活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