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经济伦理思想通史(总论卷)

中国经济伦理思想通史(总论卷)

作者:王小锡 等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9-01

ISBN:9787214281463

定价:¥9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伦理思想通史(七卷本),系统梳理了先秦以至当代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对不同时期中国经济伦理主要特征、变化规律和当代价值进行总结,对中国经济伦理思想史主要流派和主要人物的观点进行客观公正的介绍、评价,并揭示中国经济伦理发展规律。本卷为总论卷,系统阐释了经济伦理的元理论、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思维范式,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经济伦理思想发展的基本问题——义利之辩,中国经济伦理思想发展的基本形态——德以为上、义即是利、无利无义,总结出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与基本规律,是为对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宏观分析之大成,带领读者全面地、深刻地领悟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内涵与意义,为读懂弄通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伦理思想起到拨云见日、指引道路的作用。
作者简介
  王小锡,1951年生,江苏溧阳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带头人,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等。现为南京师大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jy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经济伦理学研究所所长等。先后主持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重大项目2项)的研究工作。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伦理学(第二版)》首席专家。“江苏学术名家名作”外译项目(首批2项)《道德资本论(第二版)》作者。著、主编《王小锡伦理学文集》(全三卷)等主要著作27部。《道德资本论》等相关著作分别被翻译成英文、德文、俄文、日文、塞尔维亚文、泰文、韩文在海外出版发行。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50多篇(次)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等杂志转载。先后有4项学术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目录
总 序 /001 
引 言 /001 
一、研究中国经济伦理思想通史的缘由 /001 
二、研究中国经济伦理思想通史的基本原则 /004 
三、中国经济伦理思想通史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目标 /007 
四、中国经济伦理思想通史的研究方法及基本理念 /009 
第一章 经济伦理之元理论分析 /013 
第一节 经济与伦理之关系 /015 
一、不同维度的理解 /016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与伦理关系观 /037 
三、经济与伦理的逻辑关联 /045 
第二节 经济的伦理内涵 /050 
一、经济德性———历史上的认识 /050 
二、经济现象的伦理透视 /055 
三、新发展理念的伦理蕴涵 /064 
第三节 伦理的经济意义 /072 
一、生产活动中特殊的作用力 /073 
二、资本的精神要素 /077 
三、企业经营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083 
第四节 经济伦理概念的认知 /090 
一、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表述 /090 
二、国内学者的不同认识和界定 /093 
三、经济伦理概念解析 /096 
第二章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思维范式 /099 
第一节 传统经济伦理思维诸范式 /102 
一、义本利从———德性论 /103 
二、利即义———功利论 /104 
三、“均”至“安”、“和”———理想论 /105 
四、经济伦理诸思维范式之关系分析 /107 
第二节 传统经济伦理思维范式的历史演变与融合 /110 
一、产生于先秦时代 /111 
二、成熟于宋元时代 /114 
三、转型发展于明清民国时代 /115 
第三节 对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维范式的评价 /121 
一、时代的局限性 /122 
二、思维范式的融合性 /124 
三、中西经济伦理思维范式的伦理哲学观照 /125 
四、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维范式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28 
第三章 中国经济伦理思想发展的基本问题———义利之辩 /131 
第一节 义利之要义 /133 
一、义之内涵 /133 
二、利之内涵 /156 
三、义、利之关联 /163 
第二节 义利之辩的历史演进 /172 
一、先秦 /173 
二、汉唐 /181 
三、宋元 /188 
四、明清 /196 
五、民国 /203 
六、新中国 /206 
第三节 义利之辩下的经济伦理范畴 /209 
一、理与欲 /209 
二、公与私 /213
三、本与末 /216 
四、俭与奢 /219 
五、分与换 /222 
第四章 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形态之一 ———德义为上 /225 
第一节 以“仁”为本的德性主义宗旨 /227 
一、“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基本原则 /227 
二、“何必曰利”的表述方式 /230 
三、“仁义为先”的普遍共识 /231 
第二节 黜奢崇“俭”的德性主义生活观 /233 
一、“俭不违礼”是节俭的标准 /234 
二、崇“俭”反“奢”的德性论要求 /236 
第三节 “为政以德”———重义轻利在政治伦理中的实践 /238 
一、经济利益是治国之基———“富国利民” /239 
二、德性治理是治理的正确方式———“王道” /242 
三、政治治理的目的与理想———“大同”与“小康” /243 
第五章 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形态之二———义即是利 /247 
第一节 “人性自利”的人性论基础 /249 
一、“兼相爱、交相利”的墨家人性论 /249 
二、“喜利畏罪”的法家人性论 /252 
三、宋代“荆公新学”与“功利之学”的人性论假设 /253 
第二节 “义,利也”的功利原则 /256 
一、墨家的“利人即为” /256 
二、法家的“以利为义,以法制义” /258 
三、新功利主义的义利观 /260 
第六章 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形态之三———无利无义 /263 
第一节 “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宗旨 /265 
一、“自然而然”的“自然”概念 /265 
二、“道常无为”的基本设定 /267 
三、“无为而治”的自然主义治理方式 /268 
第二节 “寡欲”“崇俭”的自然主义生活观 /271 
一、“复归于朴”的人性理想 /271 
二、“无知无欲”的寡欲思想 /273 
三、“圣人不积”的不争态度 /275 
第三节 “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自然主义义利观 /277 
一、“大道废、有仁义”的道德生成论 /277 
二、“无仁无义”的自然社会理想 /280 
第七章 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283 
第一节 以人性论为根基 /285 
一、德性主义“性善论”的基本立场 /285 
二、功利主义“自然人性论”的立论基点 /288 
三、人性善恶与经济德性 /291 
第二节 以德性主义为基调 /298 
一、“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298 
二、以义生利 /302 
三、用不伤义 /304 
四、“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 /307 
第三节 德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共生 /309 
一、均富为义 /310 
二、利以义取 /313 
三、义利同一 /315 
四、义利合 /320 
第八章 中国经济伦理思想演变的基本规律 /325 
第一节 经济伦理思想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辩证规律 /327 
一、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决定经济伦理思想演变的总体图景 /327 
二、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 /332 
第二节 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辩证演进 /339 
一、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辩证演进规律 /339 
二、中国经济伦理思想演变的历时性、共时性和非颠覆性 /348 
三、中国经济伦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现象学规律 /354 
第三节 经济实践、文化精神、历史境遇与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耦合 /358 
一、经济实践与经济伦理诉求的历史耦合 /358 
二、文化精神与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耦合 /362 
三、历史境遇与经济伦理价值的历史耦合 /368 
结语:研究中国经济伦理思想发展史的意义 /373 
一、为全面、深刻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探求独特瑰宝 /373 
二、为完善经济伦理学等学科基本原理探求思想史资源 /374 
三、为建构当代经济发展中的道德规范体系探寻历史参照 /376 
四、为建设伦理型经济汲取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精华 /377 
主要参考文献 /379 
后 记 /386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