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触感审美:新媒介时代的文艺接受与批评
作者:李红春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4-01
ISBN:9787522712116
定价:¥8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媒介时代的文艺接受与批评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触感审美”这一核心概念,具体探讨了新媒介文艺活动在时空结构、文本形态、人机互动、审美经验、批评标准和批评话语等方面的嬗变与重构。
作者简介
李红春,男,1975年生,山东德州人,现工作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艺学博士,纽约大学访问学者,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美学基本原理、审美文化、当代文艺批评等。已出版学术著作《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中国风尚史》(隋唐卷)等共3部,参与编写《美学》《新编西方文艺理论教程》等共4部,在《文史哲》《天津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教育BU和省社科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教育BU博士点基金项目多项。先后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一次独立,一次2/2)、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2位)等多项奖励。
目录
绪论
章 新媒介审美活动的空间形态
一 移动空间的形成及其效应
二 空间游戏与空间辩证法
三 “自我导向”的审美新范式
第二章 新媒介美学文本的多元特征
一 存在形式的准心灵特质
二 文本内容的“自我现象化”
三 文本生成的事件属性
四 文本制式的“可播撒”特性
第三章 新媒介审美体验的三重转化
一 网联受众与受众的公众化
二 人机复合与增强主体
三 本体论信任与触感审美
第四章 新媒介语境下的艺术本质重构
一 谁在拆解艺术的审美本质
二 三种常见的拆解方式
三 强行拆解的理论困境
四 重构艺术的审美本质
第五章 新媒介时代的艺术价值转换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背景
二 艺术“参与价值”的厘定
三 作为技术服务者的艺术家
四 从“心神涣散”走向“深度卷入”
第六章 新媒介语境中的抵抗式阅读及其困境
一 “读者阅读”缘何重要
二 立足边缘、旨在批判的阅读策略
三 以理性释义主导的阅读方式
四 批判阅读能否兼容审美
第七章 新媒介时代文艺批评的自我批判
一 为什么要自我批判
二 自我批判的四个焦点
三 对病症根源的深掘
四 自我批判的宽度、深度与限度
第八章 新媒介时代文艺批评性质的重构
一 从“审判者”转向“对话者”
二 从诉诸“理性”走向推崇“体验”
三 对多元话语格局的肯定
第九章 新媒介时代的媒体批评论争
一 媒体批评的正、负面清单
二 挣扎在非议中的“酷评”
三 备受呵护的网络文艺批评
第十章 新媒介语境下文艺批评标准的自省
一 对马克思主义批评标准的再次召唤
二 面向自我,还是守护他者
三 文艺批评转型如何响应社会现实
第十一章 新媒介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
一 从认识论走向生存实践论
二 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中和
三 从主体走向情境主体
章 新媒介审美活动的空间形态
一 移动空间的形成及其效应
二 空间游戏与空间辩证法
三 “自我导向”的审美新范式
第二章 新媒介美学文本的多元特征
一 存在形式的准心灵特质
二 文本内容的“自我现象化”
三 文本生成的事件属性
四 文本制式的“可播撒”特性
第三章 新媒介审美体验的三重转化
一 网联受众与受众的公众化
二 人机复合与增强主体
三 本体论信任与触感审美
第四章 新媒介语境下的艺术本质重构
一 谁在拆解艺术的审美本质
二 三种常见的拆解方式
三 强行拆解的理论困境
四 重构艺术的审美本质
第五章 新媒介时代的艺术价值转换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背景
二 艺术“参与价值”的厘定
三 作为技术服务者的艺术家
四 从“心神涣散”走向“深度卷入”
第六章 新媒介语境中的抵抗式阅读及其困境
一 “读者阅读”缘何重要
二 立足边缘、旨在批判的阅读策略
三 以理性释义主导的阅读方式
四 批判阅读能否兼容审美
第七章 新媒介时代文艺批评的自我批判
一 为什么要自我批判
二 自我批判的四个焦点
三 对病症根源的深掘
四 自我批判的宽度、深度与限度
第八章 新媒介时代文艺批评性质的重构
一 从“审判者”转向“对话者”
二 从诉诸“理性”走向推崇“体验”
三 对多元话语格局的肯定
第九章 新媒介时代的媒体批评论争
一 媒体批评的正、负面清单
二 挣扎在非议中的“酷评”
三 备受呵护的网络文艺批评
第十章 新媒介语境下文艺批评标准的自省
一 对马克思主义批评标准的再次召唤
二 面向自我,还是守护他者
三 文艺批评转型如何响应社会现实
第十一章 新媒介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
一 从认识论走向生存实践论
二 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中和
三 从主体走向情境主体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