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前四史解读
作者:王保顶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6-01
ISBN:9787214273666
定价:¥7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被称为“二十四史”的纪传体史书为重要,号称“正史”,而其中的前四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受后人推崇,被称为“前四史”。“前四史”是纪传体史书的卓越代表,也是史学家研究先秦、两汉至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依据。本书就是对“前四史”的解读,主要内容包括作者介绍、成书过程、体例特点、内容特征、注释评价、文献价值、流传过程等,为准确、全面研究前四史提供了帮助。
作者简介
王保顶,历史学博士,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策划、编辑的图书多次获得国家大奖以及“中国好书”等荣誉称号,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汉代士人与政治》。
目录
《史记》解读
一、作者及成书过程 /003
(一)源远流长的世系 /003
(二)壮游、奉使与扈从 /006
(三)“李陵之祸”与发愤著史 /015
(四)《史记》的注释及版本 /021
二、《史记》的概况 /028
(一)体例及结构 /028
(二)《史记》的写作目的 /036
(三)《史记》的思想 /045
(四)《史记》的文学成就 /066
三、《史记》的影响 /088
《汉书》解读
一、作者及成书过程 /099
(一)任侠与尚儒的家风 /099
(二)由私撰到官修 /104
(三)白虎观会议、大漠从军及窦氏之狱 /107
(四)《汉书》的注释及版本 /114前四史解读
二、《汉书》的概况 /118
(一)《汉书》的体例 /118
(二)《汉书》的内容 /124
(三)理性、民本思想与正统观念 /142
(四)不朽文章骨,长垂山水清 /154
三、《汉书》的影响 /167
《后汉书》解读
一、作者及成书情况 /175
(一)世代为官 /175
(二)恃才傲物与宣城之贬 /177
(三)谋逆之诛 /181
(四)《后汉书》的补作、注释及版本 /184
二、《后汉书》的概况 /188
(一)《后汉书》的结构及体例特点 /188
(二)正一代之得失 /205
(三)贵德义与薄公卿 /229
(四)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248
三、《后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260
《三国志》解读
一、作者及成书过程 /267
(一)陈寿与《三国志》的著述 /267
(二)《三国志》的注释及版本 /272
二、《三国志》内容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75
(一)体例及结构 /275
(二)《三国志》的思想 /287
(三)《三国志》的文笔 /291
(四)别具一格的裴松之《三国志注》 /297
(五)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 /318
三、《三国志》的评价 /326
附录 /331
论董仲舒与司马迁《史记》著述之关系 /333
后汉风谣、清议与士人品格 /347
以史证经:章学诚“六经皆史”意义新诠 /358
后记 /373
一、作者及成书过程 /003
(一)源远流长的世系 /003
(二)壮游、奉使与扈从 /006
(三)“李陵之祸”与发愤著史 /015
(四)《史记》的注释及版本 /021
二、《史记》的概况 /028
(一)体例及结构 /028
(二)《史记》的写作目的 /036
(三)《史记》的思想 /045
(四)《史记》的文学成就 /066
三、《史记》的影响 /088
《汉书》解读
一、作者及成书过程 /099
(一)任侠与尚儒的家风 /099
(二)由私撰到官修 /104
(三)白虎观会议、大漠从军及窦氏之狱 /107
(四)《汉书》的注释及版本 /114前四史解读
二、《汉书》的概况 /118
(一)《汉书》的体例 /118
(二)《汉书》的内容 /124
(三)理性、民本思想与正统观念 /142
(四)不朽文章骨,长垂山水清 /154
三、《汉书》的影响 /167
《后汉书》解读
一、作者及成书情况 /175
(一)世代为官 /175
(二)恃才傲物与宣城之贬 /177
(三)谋逆之诛 /181
(四)《后汉书》的补作、注释及版本 /184
二、《后汉书》的概况 /188
(一)《后汉书》的结构及体例特点 /188
(二)正一代之得失 /205
(三)贵德义与薄公卿 /229
(四)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248
三、《后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260
《三国志》解读
一、作者及成书过程 /267
(一)陈寿与《三国志》的著述 /267
(二)《三国志》的注释及版本 /272
二、《三国志》内容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75
(一)体例及结构 /275
(二)《三国志》的思想 /287
(三)《三国志》的文笔 /291
(四)别具一格的裴松之《三国志注》 /297
(五)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 /318
三、《三国志》的评价 /326
附录 /331
论董仲舒与司马迁《史记》著述之关系 /333
后汉风谣、清议与士人品格 /347
以史证经:章学诚“六经皆史”意义新诠 /358
后记 /37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