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京津冀协同创新研究
作者:童爱香 等著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4-01
ISBN:9787522019550
定价:¥6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七个章节,试图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相关问题。章基于文献综述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第二章梳理了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经济科技发展现状;第三章从专利合作的视角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网络;第四章总结了京津冀地区在交通、产业、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及公共服务领域协同创新的建设成效;第五章比较研究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区域协同发展现状,在比较中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了直观的评价。本书将科技资源共享流动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第六章从京津冀地区科技条件资源共享、京津冀地区企业迁入迁出现状、非首都功能疏解视角深入探讨科技资源共享流动如何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七章开展京津冀协同创新案例研究,探讨科技冬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京津冀地区碳达峰与碳中和问题。
作者简介
童爱香,硕士,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中级经济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区域创新研究。参与、省部级,以及各类竞争性项目30余项,主编或参编论著5部,发表理论文章和期刊论文30余篇。于怡鑫,硕士,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长期专注于区域创新与城市治理领域的战略情报、政府竞争情报研究。参与、省部级和各类竞争性项目30余项,参编论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余篇。李小燕,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作为骨干参与科技奥运互动发展与成果集成评估技术研究、北京城市副中心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等、北京市级项目研究十多项。以作者在IEEE、《科技中国》等刊物发表预测性情报服务、科技冬奥人的五大特点等论文十多篇,多篇论文被《全国区域创新发展研究报告选编》(2021、2022)等收录转载或获奖,参编书籍:《北京志 科学技术志》(1991-2010)等。2016年荣获北京市地方志工作先进个人。苗润莲,博士,三级研究员,长期专注于科技情报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主持、省部级和各类竞争性项目40余项,专报被新华社内参、中国社科院《要报》、科技工作者建议等采纳20余篇,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10余次,主编或参编论著13部,在学术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公开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及EI、ISTP检索30多篇。
目录
目 录
章 京津冀协同创新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1
一、相关概念1
(一)创新1
(二)协同创新2
(三)京津冀协同创新3
二、理论基础4
(一)协同论4
(二)区域创新合作理论4
(三)区域创新网络理论5
三、京津冀协同创新研究现状7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7
(二)文献分析7
(三)研究现状总结16
第二章 京津冀地区经济科技发展现状18
一、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18
(一)京津冀地区人口概况18
(二)京津冀地区国民经济基本情况20
(三)京津冀地区财政收支基本情况25
二、京津冀地区创新基本情况29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基本情况29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33
(三)研究与开发机构情况35
(四)京津冀地区高等学校基本情况38
(五)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42
(六)京津冀地区科技活动成果情况47
第三章 基于专利合作的京津冀协同创新网络分析51
一、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52
二、京津冀专利合作的整体情况53
三、专利合作网络的创新主体及其演化55
(一)专利合作网络中的创新主体55
(二)专利合作网络中创新主体的演化56
四、专利合作网络的关系及其演化58
(一)申请人所属类型及地域特征59
(二)区域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关系60
五、专利合作网络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63
(一)网络空间结构总体特征63
(二)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特征65
(三)内外网络比较68
六、小结70
第四章 京津冀协同创新建设成效72
一、交通协同72
(一)京津冀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加速建立72
(二)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深度仍显不足75
二、产业发展协同76
(一)京津冀产业“一盘棋”格局初步形成76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79
三、生态环保协同81
(一)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在多个领域成效显著81
(二)京津冀生态协同的常态长效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84
四、科技创新协同86
(一)京津冀科技协同范围不断拓展86
(二)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格局尚需优化88
五、公共服务协同89
(一)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惠及更多百姓89
(二)京津冀公共服务对接协同仍很薄弱92
第五章 京津冀与长三角、粤港澳经济科技比较研究94
一、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比较94
(一)三大区域人口情况比较94
(二)三大区域GDP情况比较97
(三)三大区域财政收支情况比较99
(四)三大区域对外贸易情况比较105
二、京津冀与长三角科技发展情况比较106
(一)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研发活动比较106
(二)京津冀与长三角规上工业企业情况比较112
(三)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概况114
(四)京津冀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概况119
(五)京津冀地区高等学校基本情况120
(六)京津冀地区科学普及活动情况123
(七)京津冀地区火炬计划基本情况125
三、小结138
(一)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比较138
(二)京津冀与长三角科技发展情况比较139
第六章 科技资源共享流动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研究140
一、京津冀科技条件资源共享分析140
(一)京津冀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战略联盟初步形成14
(二)京津冀科技条件资源对接对流实现新突破142
(三)存在的问题147
二、京津冀企业迁入、迁出现状特征分析148
(一)京津冀企业迁入、迁出的总体情况148
(二)京津冀企业迁入、迁出的特征分析153
(三)京津冀高新技术企业流失的困局157
(四)促进京津冀更好留住企业的对策建议160
三、高水平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162
(一)非首都功能疏解相关政策及成效162
(二)北京:“瘦身健体”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超大城市164
(三)天津:积极承接、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167
(四)河北:有效承接,全力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地169
(五)非首都功能疏解当前存在的问题171
四、科技资源共享流动促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建议172
(一)京津冀科技资源创新服务存在问题分析173
(二)科技资源共享联动促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建议174
第七章 京津冀协同创新案例研究180
一、科技冬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180
(一)科技冬奥助力京津冀基础设施建设180
(二)科技冬奥加速京津冀生态环境改善182
(三)科技冬奥促进京津冀产业经济发展185
(四)科技冬奥赋能区域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升193
(五)科技冬奥推动区域发展的启示195
二、京津冀地区碳达峰与碳中和问题研究200
(一)京津冀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现状200
(二)京津冀地区二氧化碳排放行业结构204
(三)京津冀地区二氧化碳排放能源结构211
(四)京津冀地区碳中和路径研究219
章 京津冀协同创新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1
一、相关概念1
(一)创新1
(二)协同创新2
(三)京津冀协同创新3
二、理论基础4
(一)协同论4
(二)区域创新合作理论4
(三)区域创新网络理论5
三、京津冀协同创新研究现状7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7
(二)文献分析7
(三)研究现状总结16
第二章 京津冀地区经济科技发展现状18
一、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18
(一)京津冀地区人口概况18
(二)京津冀地区国民经济基本情况20
(三)京津冀地区财政收支基本情况25
二、京津冀地区创新基本情况29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基本情况29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33
(三)研究与开发机构情况35
(四)京津冀地区高等学校基本情况38
(五)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42
(六)京津冀地区科技活动成果情况47
第三章 基于专利合作的京津冀协同创新网络分析51
一、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52
二、京津冀专利合作的整体情况53
三、专利合作网络的创新主体及其演化55
(一)专利合作网络中的创新主体55
(二)专利合作网络中创新主体的演化56
四、专利合作网络的关系及其演化58
(一)申请人所属类型及地域特征59
(二)区域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关系60
五、专利合作网络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63
(一)网络空间结构总体特征63
(二)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特征65
(三)内外网络比较68
六、小结70
第四章 京津冀协同创新建设成效72
一、交通协同72
(一)京津冀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加速建立72
(二)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深度仍显不足75
二、产业发展协同76
(一)京津冀产业“一盘棋”格局初步形成76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79
三、生态环保协同81
(一)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在多个领域成效显著81
(二)京津冀生态协同的常态长效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84
四、科技创新协同86
(一)京津冀科技协同范围不断拓展86
(二)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格局尚需优化88
五、公共服务协同89
(一)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惠及更多百姓89
(二)京津冀公共服务对接协同仍很薄弱92
第五章 京津冀与长三角、粤港澳经济科技比较研究94
一、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比较94
(一)三大区域人口情况比较94
(二)三大区域GDP情况比较97
(三)三大区域财政收支情况比较99
(四)三大区域对外贸易情况比较105
二、京津冀与长三角科技发展情况比较106
(一)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研发活动比较106
(二)京津冀与长三角规上工业企业情况比较112
(三)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概况114
(四)京津冀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概况119
(五)京津冀地区高等学校基本情况120
(六)京津冀地区科学普及活动情况123
(七)京津冀地区火炬计划基本情况125
三、小结138
(一)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比较138
(二)京津冀与长三角科技发展情况比较139
第六章 科技资源共享流动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研究140
一、京津冀科技条件资源共享分析140
(一)京津冀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战略联盟初步形成14
(二)京津冀科技条件资源对接对流实现新突破142
(三)存在的问题147
二、京津冀企业迁入、迁出现状特征分析148
(一)京津冀企业迁入、迁出的总体情况148
(二)京津冀企业迁入、迁出的特征分析153
(三)京津冀高新技术企业流失的困局157
(四)促进京津冀更好留住企业的对策建议160
三、高水平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162
(一)非首都功能疏解相关政策及成效162
(二)北京:“瘦身健体”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超大城市164
(三)天津:积极承接、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167
(四)河北:有效承接,全力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地169
(五)非首都功能疏解当前存在的问题171
四、科技资源共享流动促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建议172
(一)京津冀科技资源创新服务存在问题分析173
(二)科技资源共享联动促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建议174
第七章 京津冀协同创新案例研究180
一、科技冬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180
(一)科技冬奥助力京津冀基础设施建设180
(二)科技冬奥加速京津冀生态环境改善182
(三)科技冬奥促进京津冀产业经济发展185
(四)科技冬奥赋能区域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升193
(五)科技冬奥推动区域发展的启示195
二、京津冀地区碳达峰与碳中和问题研究200
(一)京津冀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现状200
(二)京津冀地区二氧化碳排放行业结构204
(三)京津冀地区二氧化碳排放能源结构211
(四)京津冀地区碳中和路径研究219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