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与实践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与实践

作者:王思元,王向荣 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5-01

ISBN:9787112281510

定价:¥5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笔者参与的社区实践,探讨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1~3章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更新分类,包括道路、小微空间、建筑界面、城市家具等,进行了问题分析、更新关键点提出与国内外优秀案例解析,总结了社区治理的相关理论、管理模式、公众参与开展的活动形式,提出了当前存在的治理瓶颈。第4~7章介绍了作者团队参与的4个实践案例,包括北京朝阳安贞街区更新规划、北京海淀文慧园路街道更新、学院南路32号院社区与蓟门里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详细阐述了在更新过程中思考、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这4个实践案例,各有特点,有的是寻求激活方式,有的是解决实际的空间界面更新问题,有的是在疫情过程中对健康社区环境的升级。在本书的最后,结合笔者团队作为北京市海淀区责任规划师高校合伙人的工作经验,从担任的社会角色角度,对社区的治理提出了思考,包括管理平台的搭建、更新策略的引入、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
作者简介
暂缺《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与实践》作者简介
目录
1 城市在迭代发展
1.1 城市问题推动城市迭代
1.2 中国城市迅速迭代发展
1.2.1 城市扩张时期
1.2.2 旧城保护更新时期
1.2.3 建成片区更新时期
1.2.4 畅想——未来的城市更新
1.3 北京城市更新历程
1.3.1 六朝古都
1.3.2 新中国成立后的更新迭代
1.4 责任规划师助力街区更新迭代
1.4.1 探索
1.4.2 先锋
1.4.3 高潮
2 社区公共空间的组成与更新
2.1 社区与社区公共空间
2.1.1 社区
2.1.2 社区公共空间
2.1.3 典型社区公共空间案例
2.1.4 共性与特质
2.2 道路空间更新
2.2.1 车道
2.2.2 交叉路口
2.2.3 人行道
2.2.4 停车区域
2.2.5 道路绿化
2.2.6 案例研究
2.3 小微公共空间更新
2.3.1 安全型小微公共空间
2.3.2 开放型小微公共空间
2.3.3 生态型小微公共空间
2.3.4 人文型小微公共空间
2.3.5 宜人型小微公共空间
2.3.6 活力型小微公共空间
2.4 建筑公共空间更新
2.4.1 界面风貌控制
2.4.2 围护结构
2.4.3 附属设施
2.4.4 商业外摆
2.4.5 案例研究
2.5 城市家具更新
2.5.1 信息设施
2.5.2 照明设施
2.5.3 交通设施
2.5.4 公共卫生设施
2.5.5 娱乐服务设施
2.5.6 艺术景观设施
2.5.7 无障碍设施
2.5.8 案例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社区治理与挑战
3.1 相关概念与理论
3.1.1 社区治理
3.1.2 有机更新
3.1.3 新公共管理
3.2 社区治理的组织机构
3.2.1 政府机构
3.2.2 社区居委会
3.2.3 物业管理公司
3.2.4 物业管理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
3.2.5 责任规划师
3.2.6 志愿者团体
3.3 资金来源
3.3.1 政府扶持
3.3.2 社会资本
3.4 社区治理模式
3.4.1 政府主导型
3.4.2 居民自治型
3.4.3 混合型
3.4.4 对比总结
3.5 社区公众参与
3.5.1 公众参与
3.5.2 公共参与活动形式
3.6 面临的挑战
3.6.1 社区治理机制不够灵活
3.6.2 公共意志与资金投入存在矛盾
3.6.3 居民的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4 安贞街区焕活更新规划实践
4.1 历史的沉默
4.2 社区的沉闷
4.3 慢行空间的沉疴
4.4 公共空间的沉寂
4.5 场地背景及目标
4.5.1 背景
4.5.2 目标
4.6 街区的激活与焕新
4.6.1 整体结构规划
4.6.2 慢行系统规划:提高人行舒适性与安全性
4.6.3 广场及绿地空间有机更新:整合零散空间织密绿网,提质增量
4.6.4 街道其他空间的有机更新:消极空间环境改善与利用
5 历史与现代的碰撞融合——文慧园路街道更新设计
5.1 小西天
5.2 电影——时代印象
5.3 生活气息
5.4 寻找突破口
5.5 循序更新
5.5.1 重塑风貌——集约整合多重要素,展现城市街道风貌
5.5.2 文脉延续——传承历史文化,融合时代特色
5.5.3 功能复合——形成多元共生的空间界面,促进周边社区邻里交往
5.5.4 生态宜居——突出景观生态效益,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
5.5.5 智慧科技——智能便捷的城市家具,科技唤醒场所记忆
6 公共参与为导向的社区更新——学院南路32号院社区公共空间改造
6.1 印象初探
6.2 精准把脉
6.2.1 底界面空间
6.2.2 立面空间
6.2.3 节点空间
6.3 多方参与
6.3.1 提出“共筑北太”公众参与活动理念
6.3.2 开设社区知识讲堂
6.3.3 邀请居民共同设计
6.4 对症开方
6.4.1 底界面空间
6.4.2 立面空间
6.4.3 细部设计
6.5 针灸式更新
6.5.1 入口空间——识别功能,增加居民归属感的空间
6.5.2 轴线更新——形象与风貌展示功能
6.5.3 议事广场
6.5.4 健身广场
6.5.5 原廊架区域——晾晒、休憩功能
6.5.6 停车空间——非机动车停车、充电功能
6.6 公共空间维护与管理
7 疫情时代下的健康社区探索——蓟门里社区复兴
7.1 疫情时代下的健康环境思考
7.2 一次改造契机
7.2.1 社区基本情况
7.2.2 面对疫情的挑战
7.3 叠加健康活力社区公共空间体系
7.4 健康主题公共空间营建
7.4.1 多功能大门空间
7.4.2 健康步道
7.4.3 文化宣传
7.4.4 标识系统
7.4.5 营建主题花园
7.5 融入公众参与的建设过程
7.5.1 方案设计阶段的公众参与活动
7.5.2 施工过程中的意见征集
7.5.3 “蓟门里社区花园”摄影大赛
8 思考与期待
8.1 团队成员
8.2 对于责任规划师——高校合伙人的角色思考
8.2.1 作为沟通员
8.2.2 作为智囊团
8.2.3 作为科研人
8.2.4 作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