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多学科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研究
作者:杨祥银,陈鸿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5-01
ISBN:9787522808901
定价:¥18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作为一种以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活生生的人”为核心对象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学由于其研究(实践)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用途)与传播(呈现)形式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它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正是如此,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口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引起众多相关学科的重视与关注。基于此,本书精选了近20年来已在国内公开发表的41篇与口述史学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希望以此呈现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研究的多学科视角与趋势。具体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性别研究、民俗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学?档案学与博物馆学、体育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以及医学等等。
作者简介
杨祥银,1979 年出生,浙江瑞安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学者 A 岗,兼任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联席秘书长。2001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2004 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学位,2007 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7 年 12 月至 2020 年 9 月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主要从事口述史学与中国近代医疗史研究,著有《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与《殖民权力与医疗空间:香港东华三院中西医服务变迁(1894~1941年)》等专著;并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 30 多篇学术论文。陈鸿超,1987年出生,浙江温州人,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口述历史研究副所长,硕士生导师。曾荣获浙江省“之江社科青年学者”,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温州市“社科青年骨干人才”,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新湖青年学者”、教学名师。目前在《社会科学战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古代文明》等期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并出版专著、译著2部,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
目录
导论:口述史学的跨学科关系与应用 杨祥银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唯物史观视阈下口述史料价值与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周进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口述史研究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刘谦 梁超锋
中共党史
口述史学新解——以山西十个合作社的口述史研究为例 辛逸 高洁
运用口述史方法深化中共党史研究 王炳林 石卓群
历史学
当代中国史研究与口述史学 宋学勤
试论口述历史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启示 姚力
经济学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户发展的历史轨迹——基于汉正街个体户的口述史 李詹
从苦力到华商:泰北华人关系网络变迁与商业发展的口述史研究 马潇骁
政治学
政治动员与社会关系:土地改革中阶级意识的塑造与阻滞
——基于对山东古邵镇土改口述史的调查 陈国申 张毅
中国政治学早期抽样调查研究
——以《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年度调查》(BAS)的口述史为例 岳春颖 王大鹏
社会学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的社会建构 周晓虹
口述史方法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刘亚秋
性别研究
传统村庄公共场域治理秩序中的性别排斥研究
——基于漯河市农村妇女口述史调查 刘筱红 胡军帅
口述史的性别维度
——以工作与家庭对香港制衣业工人的意义为中心 叶汉明
民俗学
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
——以辽宁满族民间叙事与区域史的建构为例 詹娜
追寻主观性事实: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应用的方法与思考 中村贵
民族学
藏文化环境中回族民族身份的传承
——以一个家族口述史为例 鲁顺元
名从主人:20世纪50年代土族民族识别的口述史研究 祁进玉
宗教学
口述历史与近当代中国佛教研究 张佳
论口述史方法在道教宫观史研究中的运用 潘存娟
文学
文学口述史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初探 王尧
语言学
论口述历史证据可靠性的言语记录本位 张锦
口述历史语篇的多维度分析 赵雪 鲁瑾芳 宫春辉 张颜雪
新闻学与传播学
影像传播中的历史建构与消解
——解析电视传播中的“口述历史”现象 蔡骐
讲述家庭故事:媒介记忆实践、界定仪式与传播赋权
——基于“族印”口述历史纪录片计划的个案研究 袁梦倩
图书馆学、档案学与博物馆学
口述史学与图书馆文献开发 全根先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与关联分析 邓君 王阮
口述历史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角色强化 侯春燕
体育学
倾听底层的声音:口述史学在体育学中的实践和展望 侯胜川 赵子建
记忆的“创造”与表达:口述史与体育记忆的建构机制 王智慧
管理学
制度变迁、角色建构与国家-个人关系的演化逻辑
——基于对上海“社嫂”的口述史研究 徐选国 唐晓琦 杨威威
教育学
教育口述史:内涵、形态与价值 周洪宇 刘来兵
1949~1976年中国乡村教师的补充任用
——基于口述史的研究 胡艳 郑新蓉
艺术学
论“口述史”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学术研究中的意义 王昕
历见与重构——口述史方法与“长安画派”研究 屈健 刘艳卿
中国乐派口述史研究的话语分析与访谈策略 谢嘉幸
口述史法在“十七年”时期剧种史研究中的运用 黄静枫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
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工匠口述史研究
——以贵州民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为例 吴琳 唐孝祥 彭开起
基于口述史对京郊城镇地方认同研究及规划路径
——以模式口为例 李玉婷 魏星 钱云
医学
飞跃渐冻生命:运动神经元罕见疾病病友的口述生命史 王佩辰 蔡笃坚 林绮云
口述史研究与叙事医学对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的启示 闫雨蒙 李博 李泽宇 张瑞 赵国桢 刘清泉
后记 杨祥银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唯物史观视阈下口述史料价值与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周进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口述史研究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刘谦 梁超锋
中共党史
口述史学新解——以山西十个合作社的口述史研究为例 辛逸 高洁
运用口述史方法深化中共党史研究 王炳林 石卓群
历史学
当代中国史研究与口述史学 宋学勤
试论口述历史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启示 姚力
经济学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户发展的历史轨迹——基于汉正街个体户的口述史 李詹
从苦力到华商:泰北华人关系网络变迁与商业发展的口述史研究 马潇骁
政治学
政治动员与社会关系:土地改革中阶级意识的塑造与阻滞
——基于对山东古邵镇土改口述史的调查 陈国申 张毅
中国政治学早期抽样调查研究
——以《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年度调查》(BAS)的口述史为例 岳春颖 王大鹏
社会学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的社会建构 周晓虹
口述史方法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刘亚秋
性别研究
传统村庄公共场域治理秩序中的性别排斥研究
——基于漯河市农村妇女口述史调查 刘筱红 胡军帅
口述史的性别维度
——以工作与家庭对香港制衣业工人的意义为中心 叶汉明
民俗学
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
——以辽宁满族民间叙事与区域史的建构为例 詹娜
追寻主观性事实: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应用的方法与思考 中村贵
民族学
藏文化环境中回族民族身份的传承
——以一个家族口述史为例 鲁顺元
名从主人:20世纪50年代土族民族识别的口述史研究 祁进玉
宗教学
口述历史与近当代中国佛教研究 张佳
论口述史方法在道教宫观史研究中的运用 潘存娟
文学
文学口述史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初探 王尧
语言学
论口述历史证据可靠性的言语记录本位 张锦
口述历史语篇的多维度分析 赵雪 鲁瑾芳 宫春辉 张颜雪
新闻学与传播学
影像传播中的历史建构与消解
——解析电视传播中的“口述历史”现象 蔡骐
讲述家庭故事:媒介记忆实践、界定仪式与传播赋权
——基于“族印”口述历史纪录片计划的个案研究 袁梦倩
图书馆学、档案学与博物馆学
口述史学与图书馆文献开发 全根先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与关联分析 邓君 王阮
口述历史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角色强化 侯春燕
体育学
倾听底层的声音:口述史学在体育学中的实践和展望 侯胜川 赵子建
记忆的“创造”与表达:口述史与体育记忆的建构机制 王智慧
管理学
制度变迁、角色建构与国家-个人关系的演化逻辑
——基于对上海“社嫂”的口述史研究 徐选国 唐晓琦 杨威威
教育学
教育口述史:内涵、形态与价值 周洪宇 刘来兵
1949~1976年中国乡村教师的补充任用
——基于口述史的研究 胡艳 郑新蓉
艺术学
论“口述史”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学术研究中的意义 王昕
历见与重构——口述史方法与“长安画派”研究 屈健 刘艳卿
中国乐派口述史研究的话语分析与访谈策略 谢嘉幸
口述史法在“十七年”时期剧种史研究中的运用 黄静枫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
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工匠口述史研究
——以贵州民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为例 吴琳 唐孝祥 彭开起
基于口述史对京郊城镇地方认同研究及规划路径
——以模式口为例 李玉婷 魏星 钱云
医学
飞跃渐冻生命:运动神经元罕见疾病病友的口述生命史 王佩辰 蔡笃坚 林绮云
口述史研究与叙事医学对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的启示 闫雨蒙 李博 李泽宇 张瑞 赵国桢 刘清泉
后记 杨祥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