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城市文化空间中的粤乐发展研究
作者:刘瑾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4-01
ISBN:9787030743725
定价:¥9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粤乐,亦称“广东音乐”,虽属民间音乐的范畴,却发端并发展于城市文化的空间之中,并形成了独*的艺术魅力。 就粤乐本体而言,音乐材料与乐器折射出典型的城市文化特征,题材与城市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体现出城市化与休闲化的特点;从传播与发展来看,粤乐借助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而实现了广泛流传,在上海、北京、天津均拥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发展空间来看,粤乐在民间“私伙局”、专业表演舞台等物理空间中呈现出勃勃生机,并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同时,粤乐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虚拟空间的传播,不仅搭建了乐友之间的交流平台,而且还对规范演奏风格、促进粤乐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简介
暂缺《城市文化空间中的粤乐发展研究》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绪论 1
一、文化研究中的空间转向 1
二、关于城市化与文化发展及其关系的研究 4
三、本书的价值 5
第一章 粤乐音乐材料在城市文化空间中的特征呈现 7
第一节 粤乐之音乐语言的多元吸纳 8
一、植根于本土音乐的土壤 9
二、广泛吸纳外省的音乐元素 10
三、对西方音乐元素的吸纳 13
第二节 乐器载体:文化差异形成的张力 15
一、传统的乐器配置 15
二、西方及流行乐器在粤乐中的使用 21
三、流行音乐影响下特殊类型的粤乐——精神音乐 24
四、电声乐器的加入 29
第三节 灵活多变的粤乐旋法 32
一、调式与音程:和谐、动听的平民取向 33
二、即兴性的凸显:粤乐中的“加花” 37
三、动机与乐汇:主题形象的集中刻画 44
四、对粤乐音乐材料的特征与城市文化空间关系的思考 48
第二章 粤乐之题材的城市化与休闲化特征 51
第一节 粤乐之题材的历史回顾 52
一、清末至辛亥革命:社会矛盾与生活向往 52
二、20世纪20—30年代末:革命精神与借景抒怀 53
三、20世纪30—40年代末:苦闷与祈求 56
四、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热情与发展 57
五、改革开放之后:走向多元题材取向的粤乐 59
第二节 作为城市休闲文化之产物的粤乐 60
一、世俗:粤乐的城市休闲文化特征 61
二、粤乐的城市休闲文化特征及价值 65
第三章 粤乐的多城市空间传播与发展现象探析 69
第一节 穗沪双城记:粤乐的发轫与成熟 70
一、粤乐:发轫于珠江三角洲的艺术之花 71
二、广州与上海的城市空间连结 72
三、成熟于异乡:粤乐在上海发生的重大变化 78
四、粤乐在上海的现状 81
第二节 穗京双城记:粤乐在北京的发展及穗京互动 83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的粤乐活动 83
二、北京的代表性粤乐社 85
三、北京广东音乐研究社及其活动 88
四、北京粤乐传承的代表人物——曹和先生 89
五、北京广东音乐联谊会 91
第三节 粤乐在“第二故乡”天津的发展 92
一、从广东人的“旅津广东音乐会”到天津人的“广东音乐联谊会” 93
二、20世纪40年代:西方文化影响下天津丰富多彩的粤乐活动 101
三、粤乐在当下天津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回响 104
第四章 粤乐在物理空间中的发展状况 109
第一节 城市空间中的亮丽风景:“私伙局” 110
一、民间“私伙局”及其空间特征 110
二、私伙局功能的扩展:广东省广东音乐联谊会 112
第二节 比赛与舞台空间中的粤乐:兼及粤乐管弦化问题 118
一、广东音乐创作大赛 119
二、管弦化:粤乐在舞台表演空间中的发展新趋向 129
三、粤乐管弦化倾向的时代意义 131
第三节 粤乐的非遗传承人及其城市性特征 134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人的相关政策 135
二、粤乐的非遗传承人 138
三、粤乐非遗传承人:基于城市空间之特殊性的思考 143
第四节 民间乐社与专业团体粤乐发展之比较 145
一、稳定与变化的悖论 145
二、剧场与民间:不同空间的审美取向差异分析 158
三、空间的视角:民间乐社与专业团体粤乐演奏差异之原因 164
第五章 粤乐在城市文化虚拟空间中的传播与发展 169
第一节 微信:城市文化空间中重要的虚拟空间 171
第二节 粤乐虚拟空间及其主要作用 172
一、传播推广作用 172
二、交流互动作用 178
三、对演奏风格之规范的引导作用 180
第三节 虚拟空间之于粤乐发展的意义 183
一、微信时代的必然选择 183
二、民间乐社身份的拓展 185
三、以开放姿态促进粤乐发展 185
结语 187
参考文献 190
表目录
表1-1 粤乐硬弓组合使用的乐器 16
表1-2 粤乐软弓组合使用的主要乐器 17
表1-3 粤乐主奏乐器高胡的调名、定弦与调高的关系 18
表1-4 广东音乐联谊会乐器使用情况表 31
表3-1 北京其他粤乐社简况表 88
表3-2 天津市旅津广东音乐会职员履历表 97
表3-3 《旅津广东音乐会会员名册》中的非广东籍会员情况 99
表4-1 广东省部分广东音乐活动中心 114
表4-2 广西广东音乐活动中心 115
表4-3 两广广东音乐大赛情况表 115
表4-4 历届广东音乐创作大赛获奖者情况表 125
表4-5 国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选情况表 139
表4-6 伟儒乐苑常奏曲目表 145
表4-7 联谊会演奏粤乐使用乐器情况一览表 154
表4-8 广东省广东音乐联谊会乐社成员信息表 155
表4-9 广东音乐曲艺团粤乐演奏所用乐器情况表 157
表4-10 广东音乐曲艺团部分曲目名录 159
表4-11 广东音乐曲艺团部分成员信息表 160
表4-12 广东音乐曲艺团演出的观众情况表 167
表5-1 广东音乐联谊会微信公众号关注群体分析数据 173
表5-2 广东音乐联谊会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作品情况表 174
表5-3 粤乐《小桃红》关注度的情况对比表 176
表5-4 微信公众号平台留言摘录 180
谱例目录
谱例1-1 《三汲浪》与《旱天雷》的比较 13
谱例1-2 粤乐《陌头柳色》中正线与反线的转换 34
谱例1-3 粤乐《陌头柳色》反线部分的首调记谱 34
谱例1-4 粤乐《连环扣》中的乙凡线片段 36
谱例1-5 吕文成:《平湖秋月》 37
谱例1-6 《旱天雷》中的加花(与《三汲浪》对比) 41
谱例1-7 粤乐《到春雷》 41
谱例1-8 粤乐《雨打芭蕉》的简写乐谱与两种加花谱的对比 42
谱例1-9 易剑泉:《鸟投林》:第12—15小节 45
谱例1-10 谭沛鋆:《柳浪闻莺》:第1—4小节 45
谱例1-11 陈德钜:《宝鸭穿莲》 46
谱例1-12 何博众:《雨打芭蕉》:第48—52小节 47
谱例1-13 何柳堂:《赛龙夺锦》 47
谱例2-1 吕文成:《齐破阵》:1—9小节 54
谱例2-2 吕文成:《下山虎》:18—21小节 55
谱例4-1 《雨打芭蕉》原谱、稍加花、较密加花对比 149
谱例4-2 曲艺团与联谊会《柳浪闻莺》的演奏对比谱 150
谱例4-3 丘鹤俦:粤乐《雨打芭蕉》片段 151
谱例4-4 曲艺团与联谊会《柳浪闻莺》的速度、力度比较 152
谱例4-5 曲艺团与联谊会《柳浪闻莺》的装饰音比较 153
图目录
图1-1 2015年2月香港油麻地戏院剧院粤乐系列之“精神音乐”音乐会海报 27
图4-1 广东省广东音乐联谊会结构设置图 113
图4-2 广东音乐曲艺团与广东音乐联谊会成员构成分析图 158
图4-3 民间乐社与专业团体的粤乐演奏差异 163
图4-4 广东音乐联谊会成员构成图 165
图5-1 微信的功能使用率排名图 184
图5-2 2020公众号总成绩单 184
绪论 1
一、文化研究中的空间转向 1
二、关于城市化与文化发展及其关系的研究 4
三、本书的价值 5
第一章 粤乐音乐材料在城市文化空间中的特征呈现 7
第一节 粤乐之音乐语言的多元吸纳 8
一、植根于本土音乐的土壤 9
二、广泛吸纳外省的音乐元素 10
三、对西方音乐元素的吸纳 13
第二节 乐器载体:文化差异形成的张力 15
一、传统的乐器配置 15
二、西方及流行乐器在粤乐中的使用 21
三、流行音乐影响下特殊类型的粤乐——精神音乐 24
四、电声乐器的加入 29
第三节 灵活多变的粤乐旋法 32
一、调式与音程:和谐、动听的平民取向 33
二、即兴性的凸显:粤乐中的“加花” 37
三、动机与乐汇:主题形象的集中刻画 44
四、对粤乐音乐材料的特征与城市文化空间关系的思考 48
第二章 粤乐之题材的城市化与休闲化特征 51
第一节 粤乐之题材的历史回顾 52
一、清末至辛亥革命:社会矛盾与生活向往 52
二、20世纪20—30年代末:革命精神与借景抒怀 53
三、20世纪30—40年代末:苦闷与祈求 56
四、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热情与发展 57
五、改革开放之后:走向多元题材取向的粤乐 59
第二节 作为城市休闲文化之产物的粤乐 60
一、世俗:粤乐的城市休闲文化特征 61
二、粤乐的城市休闲文化特征及价值 65
第三章 粤乐的多城市空间传播与发展现象探析 69
第一节 穗沪双城记:粤乐的发轫与成熟 70
一、粤乐:发轫于珠江三角洲的艺术之花 71
二、广州与上海的城市空间连结 72
三、成熟于异乡:粤乐在上海发生的重大变化 78
四、粤乐在上海的现状 81
第二节 穗京双城记:粤乐在北京的发展及穗京互动 83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的粤乐活动 83
二、北京的代表性粤乐社 85
三、北京广东音乐研究社及其活动 88
四、北京粤乐传承的代表人物——曹和先生 89
五、北京广东音乐联谊会 91
第三节 粤乐在“第二故乡”天津的发展 92
一、从广东人的“旅津广东音乐会”到天津人的“广东音乐联谊会” 93
二、20世纪40年代:西方文化影响下天津丰富多彩的粤乐活动 101
三、粤乐在当下天津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回响 104
第四章 粤乐在物理空间中的发展状况 109
第一节 城市空间中的亮丽风景:“私伙局” 110
一、民间“私伙局”及其空间特征 110
二、私伙局功能的扩展:广东省广东音乐联谊会 112
第二节 比赛与舞台空间中的粤乐:兼及粤乐管弦化问题 118
一、广东音乐创作大赛 119
二、管弦化:粤乐在舞台表演空间中的发展新趋向 129
三、粤乐管弦化倾向的时代意义 131
第三节 粤乐的非遗传承人及其城市性特征 134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人的相关政策 135
二、粤乐的非遗传承人 138
三、粤乐非遗传承人:基于城市空间之特殊性的思考 143
第四节 民间乐社与专业团体粤乐发展之比较 145
一、稳定与变化的悖论 145
二、剧场与民间:不同空间的审美取向差异分析 158
三、空间的视角:民间乐社与专业团体粤乐演奏差异之原因 164
第五章 粤乐在城市文化虚拟空间中的传播与发展 169
第一节 微信:城市文化空间中重要的虚拟空间 171
第二节 粤乐虚拟空间及其主要作用 172
一、传播推广作用 172
二、交流互动作用 178
三、对演奏风格之规范的引导作用 180
第三节 虚拟空间之于粤乐发展的意义 183
一、微信时代的必然选择 183
二、民间乐社身份的拓展 185
三、以开放姿态促进粤乐发展 185
结语 187
参考文献 190
表目录
表1-1 粤乐硬弓组合使用的乐器 16
表1-2 粤乐软弓组合使用的主要乐器 17
表1-3 粤乐主奏乐器高胡的调名、定弦与调高的关系 18
表1-4 广东音乐联谊会乐器使用情况表 31
表3-1 北京其他粤乐社简况表 88
表3-2 天津市旅津广东音乐会职员履历表 97
表3-3 《旅津广东音乐会会员名册》中的非广东籍会员情况 99
表4-1 广东省部分广东音乐活动中心 114
表4-2 广西广东音乐活动中心 115
表4-3 两广广东音乐大赛情况表 115
表4-4 历届广东音乐创作大赛获奖者情况表 125
表4-5 国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选情况表 139
表4-6 伟儒乐苑常奏曲目表 145
表4-7 联谊会演奏粤乐使用乐器情况一览表 154
表4-8 广东省广东音乐联谊会乐社成员信息表 155
表4-9 广东音乐曲艺团粤乐演奏所用乐器情况表 157
表4-10 广东音乐曲艺团部分曲目名录 159
表4-11 广东音乐曲艺团部分成员信息表 160
表4-12 广东音乐曲艺团演出的观众情况表 167
表5-1 广东音乐联谊会微信公众号关注群体分析数据 173
表5-2 广东音乐联谊会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作品情况表 174
表5-3 粤乐《小桃红》关注度的情况对比表 176
表5-4 微信公众号平台留言摘录 180
谱例目录
谱例1-1 《三汲浪》与《旱天雷》的比较 13
谱例1-2 粤乐《陌头柳色》中正线与反线的转换 34
谱例1-3 粤乐《陌头柳色》反线部分的首调记谱 34
谱例1-4 粤乐《连环扣》中的乙凡线片段 36
谱例1-5 吕文成:《平湖秋月》 37
谱例1-6 《旱天雷》中的加花(与《三汲浪》对比) 41
谱例1-7 粤乐《到春雷》 41
谱例1-8 粤乐《雨打芭蕉》的简写乐谱与两种加花谱的对比 42
谱例1-9 易剑泉:《鸟投林》:第12—15小节 45
谱例1-10 谭沛鋆:《柳浪闻莺》:第1—4小节 45
谱例1-11 陈德钜:《宝鸭穿莲》 46
谱例1-12 何博众:《雨打芭蕉》:第48—52小节 47
谱例1-13 何柳堂:《赛龙夺锦》 47
谱例2-1 吕文成:《齐破阵》:1—9小节 54
谱例2-2 吕文成:《下山虎》:18—21小节 55
谱例4-1 《雨打芭蕉》原谱、稍加花、较密加花对比 149
谱例4-2 曲艺团与联谊会《柳浪闻莺》的演奏对比谱 150
谱例4-3 丘鹤俦:粤乐《雨打芭蕉》片段 151
谱例4-4 曲艺团与联谊会《柳浪闻莺》的速度、力度比较 152
谱例4-5 曲艺团与联谊会《柳浪闻莺》的装饰音比较 153
图目录
图1-1 2015年2月香港油麻地戏院剧院粤乐系列之“精神音乐”音乐会海报 27
图4-1 广东省广东音乐联谊会结构设置图 113
图4-2 广东音乐曲艺团与广东音乐联谊会成员构成分析图 158
图4-3 民间乐社与专业团体的粤乐演奏差异 163
图4-4 广东音乐联谊会成员构成图 165
图5-1 微信的功能使用率排名图 184
图5-2 2020公众号总成绩单 18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