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岩溶水文过程及其识别
作者:罗明明,周宏 著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2-01
ISBN:9787562554639
定价:¥7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以鄂西典型岩溶槽谷区为例,刻画并识别了岩溶水文过程中的产汇流过程、溶质运移过程和热传递过程,探讨了岩溶水文过程的控制机理及影响因素,介绍了岩溶水文过程调查监测及模拟评价的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本书可作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供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等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岩溶水文过程及其识别》作者简介
目录
1 岩溶水系统结构
1.1 黄陵穹隆地质环境概况
1.1.1 水系分布特征
1.1.2 地质构造背景
1.1.3 水文地质特征
1.2 岩溶水系统结构特征
1.2.1 岩溶水流系统分类
1.2.2 岩溶水流系统统计特征
1.2.3 水文动态响应特征
1.2.4 温度场特征
1.2.5 电导率特征
1.3 岩溶水流系统特征差异
1.3.1 成因差异分析
1.3.2 多级水流系统结构
1.4 香溪河流域岩溶水系统特征
1.4.1 黄粮岩溶槽谷区
1.4.2 榛子岩溶槽谷区
1.4.3 峡口岩溶峡谷区
2 岩溶水产汇流过程
2.1 岩溶洼地产汇流过程
2.1.1 落水洞与泉水位响应特征
2.1.2 洼地产流阈值估算
2.1.3 洼地产汇流影响因素
2.2 岩溶地下河动态响应
2.2.1 岩溶洼地的水文响应过程
2.2.2 岩溶地下河的水文响应过程
2.3 岩溶水动态模拟与补给面积估算
2.3.1 动态模拟及补给面积计算方法
2.3.2 雾龙洞地下河
2.3.3 桂林丫吉试验场S31岩溶泉
2.3.4 方法适用性探讨
3 岩溶水溶质运移过程
3.1 岩溶水溶质运移基本原理与控制因素
3.1.1 岩溶水溶质运移过程
3.1.2 岩溶水溶质运移过程观测
3.1.3 溶质运移与交换控制因素
3.1.4 岩溶水溶质运移过程模拟
3.2 野外尺度的溶质运移规律
3.2.1 示踪方法及概念模型
3.2.2 人工示踪试验过程
3.2.3 溶质运移过程模拟
3.2.4 溶质储存-再释放量估算
3.3 岩溶裂隙系统中的溶质运移
3.3.1 物理模型构建及实验方法
3.3.2 示踪剂浓度历时曲线
3.3.3 裂隙结构对溶质迁移的影响
3.3.4 洼地蓄水量对溶质运移的影响
3.4 管道-裂隙系统中的溶质运移
3.4.1 物理模型构建及实验方法
3.4.2 裂隙储水与释水过程
3.4.3 溶质运移穿透曲线变化
3.4.4 溶质储存-释放机制及过程模拟
3.4.5 溶质储存-释放质量的量化
4 岩溶水热传递过程
4.1 岩溶水热传递基本原理与模拟方法
4.2 岩溶泉的热响应及温度模拟
4.2.1 岩溶泉的热响应规律
4.2.2 脉冲温度模拟
4.2.3 基流温度模拟
4.3 岩溶水热传递的控制因素
4.3.1 循环深度和热平衡深度
4.3.2 水力直径和地下水流速
4.3.3 补给温度的季节变化
4.4 岩溶水系统热迁移的概念模型
5 岩溶隧道涌突水过程识别
5.1 峡口隧道涌突水历史
5.2 岩溶涌突水来源识别
5.2.1 隧道稳定排水来源识别
5.2.2 隧道涌突水来源识别
5.3 岩溶涌突水过程模拟与预测
5.3.1 模型参数估算
5.3.2 涌突水过程模拟与预测
5.3.3 模型校验
5.4 涌水点汇水范围估算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1.1 黄陵穹隆地质环境概况
1.1.1 水系分布特征
1.1.2 地质构造背景
1.1.3 水文地质特征
1.2 岩溶水系统结构特征
1.2.1 岩溶水流系统分类
1.2.2 岩溶水流系统统计特征
1.2.3 水文动态响应特征
1.2.4 温度场特征
1.2.5 电导率特征
1.3 岩溶水流系统特征差异
1.3.1 成因差异分析
1.3.2 多级水流系统结构
1.4 香溪河流域岩溶水系统特征
1.4.1 黄粮岩溶槽谷区
1.4.2 榛子岩溶槽谷区
1.4.3 峡口岩溶峡谷区
2 岩溶水产汇流过程
2.1 岩溶洼地产汇流过程
2.1.1 落水洞与泉水位响应特征
2.1.2 洼地产流阈值估算
2.1.3 洼地产汇流影响因素
2.2 岩溶地下河动态响应
2.2.1 岩溶洼地的水文响应过程
2.2.2 岩溶地下河的水文响应过程
2.3 岩溶水动态模拟与补给面积估算
2.3.1 动态模拟及补给面积计算方法
2.3.2 雾龙洞地下河
2.3.3 桂林丫吉试验场S31岩溶泉
2.3.4 方法适用性探讨
3 岩溶水溶质运移过程
3.1 岩溶水溶质运移基本原理与控制因素
3.1.1 岩溶水溶质运移过程
3.1.2 岩溶水溶质运移过程观测
3.1.3 溶质运移与交换控制因素
3.1.4 岩溶水溶质运移过程模拟
3.2 野外尺度的溶质运移规律
3.2.1 示踪方法及概念模型
3.2.2 人工示踪试验过程
3.2.3 溶质运移过程模拟
3.2.4 溶质储存-再释放量估算
3.3 岩溶裂隙系统中的溶质运移
3.3.1 物理模型构建及实验方法
3.3.2 示踪剂浓度历时曲线
3.3.3 裂隙结构对溶质迁移的影响
3.3.4 洼地蓄水量对溶质运移的影响
3.4 管道-裂隙系统中的溶质运移
3.4.1 物理模型构建及实验方法
3.4.2 裂隙储水与释水过程
3.4.3 溶质运移穿透曲线变化
3.4.4 溶质储存-释放机制及过程模拟
3.4.5 溶质储存-释放质量的量化
4 岩溶水热传递过程
4.1 岩溶水热传递基本原理与模拟方法
4.2 岩溶泉的热响应及温度模拟
4.2.1 岩溶泉的热响应规律
4.2.2 脉冲温度模拟
4.2.3 基流温度模拟
4.3 岩溶水热传递的控制因素
4.3.1 循环深度和热平衡深度
4.3.2 水力直径和地下水流速
4.3.3 补给温度的季节变化
4.4 岩溶水系统热迁移的概念模型
5 岩溶隧道涌突水过程识别
5.1 峡口隧道涌突水历史
5.2 岩溶涌突水来源识别
5.2.1 隧道稳定排水来源识别
5.2.2 隧道涌突水来源识别
5.3 岩溶涌突水过程模拟与预测
5.3.1 模型参数估算
5.3.2 涌突水过程模拟与预测
5.3.3 模型校验
5.4 涌水点汇水范围估算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