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照明人机工效学(原书第3版)
作者:[美] 彼得-R.博伊斯(Peter R.Boyce) 著,王珅 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3-01
ISBN:9787111721147
定价:¥24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电气照明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过作为用电大户,近年来照明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照明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很少想到照明带来的好处。《照明人机工效学(原书第3版)》应运而生,本书旨在从客观中立的角度来审视照明,具体来说就是检验人们和照明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相互关系影响了人们进行视觉任务的效率,影响了人们对于周围空间、物体的感知,影响了舒适度和行为,同时还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只有彻底了解如何用光来满足这些需求,照明行业才能提供高效、实用的解决方案。《照明人机工效学(原书第3版)》中新增加了以下内容:1)针对非成像系统、行人照明、光污染以及照明用电新增了章节;2)对其他章节进行修订,根据近年来的*新研究成果做了更新;3)将光对人体的视觉效应和非成像效应进行综合考虑,以评估功效和感知。《照明人机工效学(原书第3版)》同时考虑了光对人体的视觉和非视觉效应,兼顾了照明的益处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书中详尽分析了光照和照明科技对于人体的作用和效果,涉及范围覆盖到底层的昼夜节律调节。作者综合引述了众多的文献,经过整合分析后给出了更好照明方案的指导性建议。
作者简介
Peter R.Boyce,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照明领域工作。1966~1990 年,他就职于英国电气协会研究中心(Electricity Council Research Centre)担任研究员,在此期间他开展了关于视疲劳、老年人视力下降、长时间在计算机屏幕前工作对视觉的影响、色彩分辨、安全照明以及应急照明等课题的研究。随后的1990~2004 年,他担任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照明研究中心人因部主任,主导了关于视觉功效、视觉舒适度、节律效应、应急照明、安全驾驶照明方面的研究,指导了有关照明评价和产品测试的研究。此外,他还肩负教学任务,给照明学硕士讲授课程并指导毕业论文。他被广泛认为是人与照明之间关系方面的权威专家,发表了许多篇论文,并主导编写了许多篇规范文档。自2008 年起,他担任期刊《照明研究与技术》(Lighting Research andTechnology)的技术编辑。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致谢
作者简介
第1 部分 基础
第1 章 光
1.1 引言
1.2 光与辐射
1.3 CIE 标准观察者
1.4 光度量
1.5 某些局限
1.6 色度学物理量
1.6.1 CIE 色度系统
1.6.2 色序系统
1.6.3 应用指标
1.6.3.1 相关色温
1.6.3.2 CIE 显色指数
1.6.3.3 颜色矢量图
1.6.4 颜色质量
1.6.4.1 精良的颜色表现
1.6.4.2 色域
1.6.4.3 基于光谱的颜色指标
1.6.4.4 色彩外观模型
1.6.4.5 暗/ 明视觉比
1.6.4.6 结论
1.7 光源
1.7.1 自然光
1.7.2 人造光源:火光
1.7.3 人造光源:电气普通照明
1.7.3.1 白炽灯
1.7.3.2 卤钨灯
1.7.3.3 荧光灯
1.7.3.4 汞蒸气灯
1.7.3.5 金卤灯
1.7.3.6 低压钠灯
1.7.3.7 高压钠灯
1.7.3.8 无极灯
1.7.3.9 发光二极管
1.7.3.10 其他光源
1.7.4 光源特性
1.7.5 人造光源:标志和信号灯
1.7.5.1 电致发光光源
1.7.5.2 辐射发光光源
1.8 光分布的控制
1.9 光输出的控制
1.10 总结
第2 章 视觉系统
2.1 引言
2.2 视觉系统的结构
2.2.1 视野
2.2.2 眼球的转动
2.2.3 人眼的光学
2.2.4 视网膜的构造
2.2.5 视网膜的功能
2.2.6 中枢视觉通路
2.2.7 颜色视觉
2.2.8 结论
2.3 视觉系统的连续调节
2.3.1 自适应
2.3.2 明视觉、暗视觉和中间视觉
2.3.3 调焦
2.4 视觉系统的能力
2.4.1 阈值测量
2.4.1.1 空间阈值的测量
2.4.1.2 时间阈值的测量
2.4.1.3 颜色阈值的测量
2.4.2 视觉阈值的决定因素
2.4.3 空间阈值
2.4.4 时间阈值
2.4.5 颜色阈值
2.4.6 交互作用
2.5 通过视觉系统的感知
2.5.1 感知恒常性
2.5.2 外观模式
2.6 总结
第3 章 非视觉成像系统
3.1 引言
3.2 生理学基础
3.3 昼夜节律系统
3.3.1 视网膜
3.3.2 视交叉上核
3.3.3 松果体
3.4 节律时钟系统的特征
3.4.1 相位移动
3.4.2 褪黑激素抑制
3.4.3 光谱灵敏度
3.4.4 光照总量
3.5 唤醒系统
3.6 瞳孔大小
3.7 问题和潜力
3.8 总结
第2 部分 概述
第4 章 照明与工作
4.1 引言
4.2 概览
4.3 照明、工作和视觉系统
4.3.1 实地研究
4.3.2 模拟研究
4.3.3 分析方法
4.3.4 可见度方法
4.3.5 相对视觉功效模型
4.3.6 局限性
4.4 照明、工作和非成像系统
4.4.1 照明和夜间工作
4.4.2 照明和日间工作
4.4.3 处理睡眠不足
4.5 照明、工作、情绪和驱动力
4.6 总结
第5 章 照明与视觉不适
5.1 引言
5.2 视觉不适的特征
5.3 视觉不适的一般原因
5.4 视觉不适的具体原因
5.4.1 均匀性
5.4.2 眩光
5.4.2.1 失能眩光
5.4.2.2 不舒适眩光
5.4.2.3 头顶眩光
5.4.3 光幕反射
5.4.4 阴影
5.4.5 闪烁
5.5 不适、功效和行为
5.6 视觉不适和照明质量
5.7 总结
第6 章 照明和空间及物体感知
6.1 引言
6.2 简单感知
6.2.1 视亮感
6.2.2 明度
6.2.2.1 亮度和明度
6.2.2.2 光分布和明度
6.2.2.3 灯具亮度和明度
6.2.2.4 光谱和明度
6.2.2.5 闪光
6.2.3 视觉清晰度
6.2.4 色彩外观
6.3 高阶感知
6.3.1 关联方法
6.3.2 多维方法
6.4 对物体的感知
6.5 总结
第3 部分 实例
第7 章 办公室照明
7.1 引言
7.2 照度
7.3 办公室照明的光源
7.3.1 自然采光
7.3.2 电光源
7.3.2.1 光谱与色度相关任务
7.3.2.2 光谱与没有颜色需求的任务
7.3.2.3 光谱与清醒度
7.3.2.4 首选光谱
7.4 照明系统
7.4.1 采光系统
7.4.2 电气照明系统
7.4.2.1 偏好
7.4.2.2 任务表现
7.4.2.3 照明和电子显示器
7.5 照明控制
7.5.1 窗户灯光控制
7.5.1.1 窗户手动控制
7.5.1.2 自动窗户控制
7.5.2 电气照明控制
7.5.2.1 手动控制
7.5.2.2 自动控制
7.6 总结
第8 章 工业照明
8.1 引言
8.2 工业照明面临的问题
8.3 一般照明
8.4 局部照明和任务照明
8.5 目视检测
8.6 特殊情况
8.7 总结
第9 章 疏散照明
9.1 引言
9.2 疏散照明的场景
9.2.1 有关危险存在的信息
9.2.2 有关建议措施的信息
9.2.3 有关如何执行建议措施的信息
9.3 运行条件
9.4 出口标识
9.5 逃生路线照明
9.5.1 天花板及墙面安装灯具
9.5.2 路径标识
9.6 特殊情况
9.6.1 烟雾
9.6.2 色觉有缺陷的人
9.6.3 低视力人群
9.6.4 行动不便者
9.7 实际中的逃生路线照明
9.8 总结
第10 章 驾驶照明
10.1 引言
10.2 车辆前照灯
10.2.1 技术
10.2.2 规范
10.2.3 车头灯实际应用
10.2.4 车头灯及光谱
10.2.5 车头灯的眩光
10.2.6 雾灯
10.2.7 创新
10.3 车辆信号灯
10.3.1 技术
10.3.2 规范
10.3.3 前位灯
10.3.4 后位灯
10.3.5 侧面识别灯
10.3.6 逆向反光镜
10.3.7 转向灯
10.3.8 制动灯
10.3
原书前言
致谢
作者简介
第1 部分 基础
第1 章 光
1.1 引言
1.2 光与辐射
1.3 CIE 标准观察者
1.4 光度量
1.5 某些局限
1.6 色度学物理量
1.6.1 CIE 色度系统
1.6.2 色序系统
1.6.3 应用指标
1.6.3.1 相关色温
1.6.3.2 CIE 显色指数
1.6.3.3 颜色矢量图
1.6.4 颜色质量
1.6.4.1 精良的颜色表现
1.6.4.2 色域
1.6.4.3 基于光谱的颜色指标
1.6.4.4 色彩外观模型
1.6.4.5 暗/ 明视觉比
1.6.4.6 结论
1.7 光源
1.7.1 自然光
1.7.2 人造光源:火光
1.7.3 人造光源:电气普通照明
1.7.3.1 白炽灯
1.7.3.2 卤钨灯
1.7.3.3 荧光灯
1.7.3.4 汞蒸气灯
1.7.3.5 金卤灯
1.7.3.6 低压钠灯
1.7.3.7 高压钠灯
1.7.3.8 无极灯
1.7.3.9 发光二极管
1.7.3.10 其他光源
1.7.4 光源特性
1.7.5 人造光源:标志和信号灯
1.7.5.1 电致发光光源
1.7.5.2 辐射发光光源
1.8 光分布的控制
1.9 光输出的控制
1.10 总结
第2 章 视觉系统
2.1 引言
2.2 视觉系统的结构
2.2.1 视野
2.2.2 眼球的转动
2.2.3 人眼的光学
2.2.4 视网膜的构造
2.2.5 视网膜的功能
2.2.6 中枢视觉通路
2.2.7 颜色视觉
2.2.8 结论
2.3 视觉系统的连续调节
2.3.1 自适应
2.3.2 明视觉、暗视觉和中间视觉
2.3.3 调焦
2.4 视觉系统的能力
2.4.1 阈值测量
2.4.1.1 空间阈值的测量
2.4.1.2 时间阈值的测量
2.4.1.3 颜色阈值的测量
2.4.2 视觉阈值的决定因素
2.4.3 空间阈值
2.4.4 时间阈值
2.4.5 颜色阈值
2.4.6 交互作用
2.5 通过视觉系统的感知
2.5.1 感知恒常性
2.5.2 外观模式
2.6 总结
第3 章 非视觉成像系统
3.1 引言
3.2 生理学基础
3.3 昼夜节律系统
3.3.1 视网膜
3.3.2 视交叉上核
3.3.3 松果体
3.4 节律时钟系统的特征
3.4.1 相位移动
3.4.2 褪黑激素抑制
3.4.3 光谱灵敏度
3.4.4 光照总量
3.5 唤醒系统
3.6 瞳孔大小
3.7 问题和潜力
3.8 总结
第2 部分 概述
第4 章 照明与工作
4.1 引言
4.2 概览
4.3 照明、工作和视觉系统
4.3.1 实地研究
4.3.2 模拟研究
4.3.3 分析方法
4.3.4 可见度方法
4.3.5 相对视觉功效模型
4.3.6 局限性
4.4 照明、工作和非成像系统
4.4.1 照明和夜间工作
4.4.2 照明和日间工作
4.4.3 处理睡眠不足
4.5 照明、工作、情绪和驱动力
4.6 总结
第5 章 照明与视觉不适
5.1 引言
5.2 视觉不适的特征
5.3 视觉不适的一般原因
5.4 视觉不适的具体原因
5.4.1 均匀性
5.4.2 眩光
5.4.2.1 失能眩光
5.4.2.2 不舒适眩光
5.4.2.3 头顶眩光
5.4.3 光幕反射
5.4.4 阴影
5.4.5 闪烁
5.5 不适、功效和行为
5.6 视觉不适和照明质量
5.7 总结
第6 章 照明和空间及物体感知
6.1 引言
6.2 简单感知
6.2.1 视亮感
6.2.2 明度
6.2.2.1 亮度和明度
6.2.2.2 光分布和明度
6.2.2.3 灯具亮度和明度
6.2.2.4 光谱和明度
6.2.2.5 闪光
6.2.3 视觉清晰度
6.2.4 色彩外观
6.3 高阶感知
6.3.1 关联方法
6.3.2 多维方法
6.4 对物体的感知
6.5 总结
第3 部分 实例
第7 章 办公室照明
7.1 引言
7.2 照度
7.3 办公室照明的光源
7.3.1 自然采光
7.3.2 电光源
7.3.2.1 光谱与色度相关任务
7.3.2.2 光谱与没有颜色需求的任务
7.3.2.3 光谱与清醒度
7.3.2.4 首选光谱
7.4 照明系统
7.4.1 采光系统
7.4.2 电气照明系统
7.4.2.1 偏好
7.4.2.2 任务表现
7.4.2.3 照明和电子显示器
7.5 照明控制
7.5.1 窗户灯光控制
7.5.1.1 窗户手动控制
7.5.1.2 自动窗户控制
7.5.2 电气照明控制
7.5.2.1 手动控制
7.5.2.2 自动控制
7.6 总结
第8 章 工业照明
8.1 引言
8.2 工业照明面临的问题
8.3 一般照明
8.4 局部照明和任务照明
8.5 目视检测
8.6 特殊情况
8.7 总结
第9 章 疏散照明
9.1 引言
9.2 疏散照明的场景
9.2.1 有关危险存在的信息
9.2.2 有关建议措施的信息
9.2.3 有关如何执行建议措施的信息
9.3 运行条件
9.4 出口标识
9.5 逃生路线照明
9.5.1 天花板及墙面安装灯具
9.5.2 路径标识
9.6 特殊情况
9.6.1 烟雾
9.6.2 色觉有缺陷的人
9.6.3 低视力人群
9.6.4 行动不便者
9.7 实际中的逃生路线照明
9.8 总结
第10 章 驾驶照明
10.1 引言
10.2 车辆前照灯
10.2.1 技术
10.2.2 规范
10.2.3 车头灯实际应用
10.2.4 车头灯及光谱
10.2.5 车头灯的眩光
10.2.6 雾灯
10.2.7 创新
10.3 车辆信号灯
10.3.1 技术
10.3.2 规范
10.3.3 前位灯
10.3.4 后位灯
10.3.5 侧面识别灯
10.3.6 逆向反光镜
10.3.7 转向灯
10.3.8 制动灯
10.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