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医整体观发微
作者:刘星 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1-01
ISBN:9787117342513
定价:¥6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认真总结了先秦古代哲学以及《黄帝内经》时期的整体观理论和中医整体观学说,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后世对中医整体观的认识与学术发挥,涉及中医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以及临床中药方剂应用等,从多方面深入阐释了整体观在中医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强调了中医整体观与中医临床疗效的密切联系。本书分为四章,分别介绍了整体观的源流及中医对整体观的认识、实践内容、发展,是当前全面阐述中医整体观理论的重要作品,对中医理论及临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药品与食品同源的学科带头人,主持科研课题多项,编辑出版图书多部。
目录
第一章 整体观溯源/1
第一节 《周易》之“太极阴阳说” /1
第二节 道家之“道先天地说” /3
第三节 《管子》之“精气说” /6
第四节 阴阳家之“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 /7
第五节 董仲舒之“天人感应”和“五行学说” /8
第六节 程朱理学之“天人一理” /10
第二章 整体观的中医认识论/14
第一节 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概述 /15
一、 天人关系的含义演变对中医的影响 /15
二、 “天人合一”与中医理论的建构 /16
三、 “天人合一”与中医临床实践 /20
第二节 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历史演进 /21
一、 殷周时期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
以神学为本源,以巫为载体,发轫了中医学理性思维 /21
二、 先秦时期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以“人与宇宙共体”
为特征,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准则,赋予了中医学整体观念 /24
三、 秦汉时期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以气为特质,以阴阳五行为构架,奠定了中医学物质基础 /31
四、 宋明时期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以“天人同理”为模式,以“格物穷理”为手段,深化了中医学学术体系 / 39
第三节 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的现代基本认识 / 41
一、 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 42
二、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 43
三、 人与社会和谐统一 / 56
第三章 整体观的中医临证论/ 59
第一节 说明人体脏腑形态和生理功能 / 59
一、 五脏一体观 / 59
二、 形神一体观 / 63
第二节 阐释病因病机和发病 / 64
一、 气候变迁的影响 / 65
二、 社会发展的影响 / 69
三、 饮食习惯的影响 / 71
四、 生活习惯的影响 / 73
五、 情志不调的影响 / 79
六、 禀赋因素的影响 / 81
第三节 指导疾病诊断 / 84
一、 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 / 86
二、 继承于《伤寒杂病论》 / 90
三、 发展于后世医家 / 90
第四节 指导疾病治疗 / 92
一、 治则治法——三因制宜 / 93
二、 遣方用药——取象比类,四气五味,君臣佐使 / 95
三、 针灸治疗——子午流注、灵龟八法 / 99
第四章 整体观的中医养生论/ 101
第一节 情志养生 / 102
第二节 体质养生 / 105
一、 阴阳五行分类 / 107
二、 阴阳太少分类 / 109
三、 体型肥瘦分类 / 109
四、 形志苦乐分类 / 109
五、 禀性勇怯分类 / 110
六、 身型脉证分类 / 110
七、 九种体质分类 / 110
第三节 时令养生 / 116
一、 立春养生 / 118
二、 雨水养生 / 119
三、 惊蛰养生 / 121
四、 春分养生 / 121
五、 清明养生 / 122
六、 谷雨养生 / 123
七、 立夏养生 / 123
八、 小满养生 / 124
九、 芒种养生 / 124
十、 夏至养生 / 126
十一、 小暑养生 / 127
十二、 大暑养生 / 128
十三、 立秋养生 / 130
十四、 处暑养生 / 131
十五、 白露养生 / 131
十六、 秋分养生 / 133
十七、 寒露养生 / 134
十八、 霜降养生 / 135
十九、 立冬养生 / 135
二十、 小雪养生 / 137
二十一、 大雪养生 / 138
二十二、 冬至养生 / 138
二十三、 小寒养生 / 140
二十四、 大寒养生 / 141
第四节 饮膳养生 / 141
一、 饮膳简史 / 142
二、 谨和五味 / 148
三、 寒热适中 / 148
四、 四季食养 / 150
五、 茶饮养生 / 151
六、 食养优势 / 151
七、 食养特点 / 153
第五节 导引养生 / 155
第六节 起居养生 / 160
一、 择地而居 / 160
二、 改造环境 / 161
三、 作息有时 / 162
四、 寝宜安适 / 163
五、 劳逸结合 / 167
六、 慎避外邪 / 168
第七节 药酒养生 / 170
一、 酒食治气 / 170
二、 醪醴攻邪 / 171
三、 酒行药势 / 172
四、 酒制升提 / 173
第五章 整体观的中医发展论/ 176
第一节 整体观的诠释和发展问题 / 176
第二节 整体观指导应对不断变化的疾病谱 / 178
第三节 整体观在宏观和微观世界具有普适性 / 181
第四节 整体观在系统生物学中的诠释 / 184
第五节 整体观结合“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 / 186
第六节 整体观指导中医现代化 / 188
跋/ 193
主要参考文献/ 195
第一节 《周易》之“太极阴阳说” /1
第二节 道家之“道先天地说” /3
第三节 《管子》之“精气说” /6
第四节 阴阳家之“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 /7
第五节 董仲舒之“天人感应”和“五行学说” /8
第六节 程朱理学之“天人一理” /10
第二章 整体观的中医认识论/14
第一节 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概述 /15
一、 天人关系的含义演变对中医的影响 /15
二、 “天人合一”与中医理论的建构 /16
三、 “天人合一”与中医临床实践 /20
第二节 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历史演进 /21
一、 殷周时期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
以神学为本源,以巫为载体,发轫了中医学理性思维 /21
二、 先秦时期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以“人与宇宙共体”
为特征,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准则,赋予了中医学整体观念 /24
三、 秦汉时期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以气为特质,以阴阳五行为构架,奠定了中医学物质基础 /31
四、 宋明时期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以“天人同理”为模式,以“格物穷理”为手段,深化了中医学学术体系 / 39
第三节 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的现代基本认识 / 41
一、 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 42
二、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 43
三、 人与社会和谐统一 / 56
第三章 整体观的中医临证论/ 59
第一节 说明人体脏腑形态和生理功能 / 59
一、 五脏一体观 / 59
二、 形神一体观 / 63
第二节 阐释病因病机和发病 / 64
一、 气候变迁的影响 / 65
二、 社会发展的影响 / 69
三、 饮食习惯的影响 / 71
四、 生活习惯的影响 / 73
五、 情志不调的影响 / 79
六、 禀赋因素的影响 / 81
第三节 指导疾病诊断 / 84
一、 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 / 86
二、 继承于《伤寒杂病论》 / 90
三、 发展于后世医家 / 90
第四节 指导疾病治疗 / 92
一、 治则治法——三因制宜 / 93
二、 遣方用药——取象比类,四气五味,君臣佐使 / 95
三、 针灸治疗——子午流注、灵龟八法 / 99
第四章 整体观的中医养生论/ 101
第一节 情志养生 / 102
第二节 体质养生 / 105
一、 阴阳五行分类 / 107
二、 阴阳太少分类 / 109
三、 体型肥瘦分类 / 109
四、 形志苦乐分类 / 109
五、 禀性勇怯分类 / 110
六、 身型脉证分类 / 110
七、 九种体质分类 / 110
第三节 时令养生 / 116
一、 立春养生 / 118
二、 雨水养生 / 119
三、 惊蛰养生 / 121
四、 春分养生 / 121
五、 清明养生 / 122
六、 谷雨养生 / 123
七、 立夏养生 / 123
八、 小满养生 / 124
九、 芒种养生 / 124
十、 夏至养生 / 126
十一、 小暑养生 / 127
十二、 大暑养生 / 128
十三、 立秋养生 / 130
十四、 处暑养生 / 131
十五、 白露养生 / 131
十六、 秋分养生 / 133
十七、 寒露养生 / 134
十八、 霜降养生 / 135
十九、 立冬养生 / 135
二十、 小雪养生 / 137
二十一、 大雪养生 / 138
二十二、 冬至养生 / 138
二十三、 小寒养生 / 140
二十四、 大寒养生 / 141
第四节 饮膳养生 / 141
一、 饮膳简史 / 142
二、 谨和五味 / 148
三、 寒热适中 / 148
四、 四季食养 / 150
五、 茶饮养生 / 151
六、 食养优势 / 151
七、 食养特点 / 153
第五节 导引养生 / 155
第六节 起居养生 / 160
一、 择地而居 / 160
二、 改造环境 / 161
三、 作息有时 / 162
四、 寝宜安适 / 163
五、 劳逸结合 / 167
六、 慎避外邪 / 168
第七节 药酒养生 / 170
一、 酒食治气 / 170
二、 醪醴攻邪 / 171
三、 酒行药势 / 172
四、 酒制升提 / 173
第五章 整体观的中医发展论/ 176
第一节 整体观的诠释和发展问题 / 176
第二节 整体观指导应对不断变化的疾病谱 / 178
第三节 整体观在宏观和微观世界具有普适性 / 181
第四节 整体观在系统生物学中的诠释 / 184
第五节 整体观结合“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 / 186
第六节 整体观指导中医现代化 / 188
跋/ 193
主要参考文献/ 19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