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增订本)
作者:凌志军 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1-01
ISBN:9787540498412
定价:¥5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微软亚洲研究院聚集着计算机领域许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们每一个人都被称为天才,但是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天才——确确实实,他们曾经都很普通,有的在学习上甚至都没有得过第一,然而他们的父母、老师与他们自己共同选择了一条智慧之路……本书为我们讲述了这群普通的孩子怎样一步一步成长为天才和大师的故事。 凌志军先生在这100多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中,发现了关于成长的八个秘密,涉及自信、热情、态度、大脑的训练、情商的培养以及教育环境的影响。 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中国学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作者简介
凌志军: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长在北京。法学硕士。原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也是畅销书作家。 他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20多年间陆续出版10部著作,全部成为畅销书。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年度十大好书”,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纪实文学卷二)。??? 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 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zui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zui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作者因此书获得“中国zui佳商业图书作者奖”。 2007年罹患癌症,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思路应对治疗,逐步康复,并以亲身经历写下《重生手记》的书稿,于2012年出版,并获得各种出版奖项。? 2018年出版个人摄影集《追光之旅》,颇受专业人士和读者好评。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原名《成长》)于2003年出版,先后8次再版,48次重印,直到今天仍然深受读者喜爱。
目录
增订版自序 001
2013年版自序 003
李开复序 004
2009年版自序 006
2006年版自序 007
前 言 001
第一章 起跑线
E学生/002
如果回到5岁以前/007
自由的天地/011
回忆/015
你上哪个年级都可以/018
“流放地”/022
新“开复定理”/024
我也有一种恐惧感/027
怎样对付小时候的发育不良/028
天才是教育出来的/031
新发现/034
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
自信是成长之路上的第一路标/036
灾难发生之后/038
不要小看自己/041
亚勤话题/043
一句话影响一生/046
历史性的时刻/047
你的潜力远远超过你的想象/050
消极的图像离他远去,积极的图像回来了/051
如果有机会重新上学/055
自信的力量/058
自信是什么/060
新发现/062
第三章 我到底要什么
“深蓝”是怎样炼成的/065
开窍/070
做最好的“你自己”/073
在美国读书很辛苦,但是不痛苦/078
因为不喜欢才烦恼,不是因为烦恼而不喜欢/081
美国孩子按照意愿读书,中国孩子把读书当志愿/085
排队的文化/087
我凭什么进入麻省理工/091
我不在乎总是第二名,但我在乎学什么专业/094
“过坎”的制度/097
中国黑客/099
新发现/106
第四章 爸爸和妈妈
离家时刻/110
父亲的遗产/113
儿子的价值/116
慈父严母/119
难演的角色/121
期望值/123
应当说的话和不应当说的话/124
严格好?宽松好?/125
我的孩子在想什么/128
与一个美国父亲的对话/130
做孩子喜欢的事情,不是让孩子做你喜欢的事/133
信任的力量/135
鸿沟/138
旧式父母和新式父母/142
第五章 大脑的成长
刘策学画/144
神经树/148
脑子是可以被塑造成一种形态的/151
两个大脑/153
悟性/159
惊人的一致/161
课外时间我们喜欢做什么/168
用你的左手/169
让大脑冲破牢笼/171
新发现/173
第六章 学习是一种态度
智力的折扣/176
大脑集中指数:提高大脑使用率的最直接的因素/178
大脑开放指数:怎样激发自己的想象力/180
大脑主动指数:主动和被动大不一样/186
为什么学习越好的孩子主动性越差/189
做一个主动的人/193
浪子回头/194
没有什么比“态度”更重要的了/199
有时候凡人的力量也是很强大的/202
姐姐和妹妹/204
把整个人生当作一次长跑/206
出国好还是不出国好/208
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区别/211
第七章 情商时代
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的两倍/214
从D学生到E学生/216
信念在前边引导着他/221
幸福是相对的/226
“出国梦”/228
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第一名/231
友谊的力量/233
高中同学的来信/234
建立目标的过程/236
少年班/240
情商的力量/243
“电梯演讲”/245
你为什么不说话/246
优秀的代价/248
你别看我是个好学生,其实我不快乐/252
新发现/253
第八章 大师在哪里
关于“人品第几”的辩论/256
给中国副总理写封信/258
大师风范/261
我看到了真正的大师/264
共性/266
可遇不可求/267
力量的源泉/271
我喜欢数学,因为喜欢那个老师/274
“神奇小子”的苦恼/275
“清华太老了”/277
我为什么不做院长/281
新发现/283
结束语 救救我们的孩子 284
附录一 主要人物索引
(按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288
附录二 我看到很多中国学生被浪费了,真可惜
——与微软公司副总裁李开复的对话/ 309
附录三 改变我们的教育文化
——与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副院长张宏江和沈向洋的对话/ 312
附录四 听听孩子的呐喊
——本书读者与作者的书信摘录/ 323
2013年版自序 003
李开复序 004
2009年版自序 006
2006年版自序 007
前 言 001
第一章 起跑线
E学生/002
如果回到5岁以前/007
自由的天地/011
回忆/015
你上哪个年级都可以/018
“流放地”/022
新“开复定理”/024
我也有一种恐惧感/027
怎样对付小时候的发育不良/028
天才是教育出来的/031
新发现/034
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
自信是成长之路上的第一路标/036
灾难发生之后/038
不要小看自己/041
亚勤话题/043
一句话影响一生/046
历史性的时刻/047
你的潜力远远超过你的想象/050
消极的图像离他远去,积极的图像回来了/051
如果有机会重新上学/055
自信的力量/058
自信是什么/060
新发现/062
第三章 我到底要什么
“深蓝”是怎样炼成的/065
开窍/070
做最好的“你自己”/073
在美国读书很辛苦,但是不痛苦/078
因为不喜欢才烦恼,不是因为烦恼而不喜欢/081
美国孩子按照意愿读书,中国孩子把读书当志愿/085
排队的文化/087
我凭什么进入麻省理工/091
我不在乎总是第二名,但我在乎学什么专业/094
“过坎”的制度/097
中国黑客/099
新发现/106
第四章 爸爸和妈妈
离家时刻/110
父亲的遗产/113
儿子的价值/116
慈父严母/119
难演的角色/121
期望值/123
应当说的话和不应当说的话/124
严格好?宽松好?/125
我的孩子在想什么/128
与一个美国父亲的对话/130
做孩子喜欢的事情,不是让孩子做你喜欢的事/133
信任的力量/135
鸿沟/138
旧式父母和新式父母/142
第五章 大脑的成长
刘策学画/144
神经树/148
脑子是可以被塑造成一种形态的/151
两个大脑/153
悟性/159
惊人的一致/161
课外时间我们喜欢做什么/168
用你的左手/169
让大脑冲破牢笼/171
新发现/173
第六章 学习是一种态度
智力的折扣/176
大脑集中指数:提高大脑使用率的最直接的因素/178
大脑开放指数:怎样激发自己的想象力/180
大脑主动指数:主动和被动大不一样/186
为什么学习越好的孩子主动性越差/189
做一个主动的人/193
浪子回头/194
没有什么比“态度”更重要的了/199
有时候凡人的力量也是很强大的/202
姐姐和妹妹/204
把整个人生当作一次长跑/206
出国好还是不出国好/208
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区别/211
第七章 情商时代
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的两倍/214
从D学生到E学生/216
信念在前边引导着他/221
幸福是相对的/226
“出国梦”/228
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第一名/231
友谊的力量/233
高中同学的来信/234
建立目标的过程/236
少年班/240
情商的力量/243
“电梯演讲”/245
你为什么不说话/246
优秀的代价/248
你别看我是个好学生,其实我不快乐/252
新发现/253
第八章 大师在哪里
关于“人品第几”的辩论/256
给中国副总理写封信/258
大师风范/261
我看到了真正的大师/264
共性/266
可遇不可求/267
力量的源泉/271
我喜欢数学,因为喜欢那个老师/274
“神奇小子”的苦恼/275
“清华太老了”/277
我为什么不做院长/281
新发现/283
结束语 救救我们的孩子 284
附录一 主要人物索引
(按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288
附录二 我看到很多中国学生被浪费了,真可惜
——与微软公司副总裁李开复的对话/ 309
附录三 改变我们的教育文化
——与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副院长张宏江和沈向洋的对话/ 312
附录四 听听孩子的呐喊
——本书读者与作者的书信摘录/ 32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