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迷影
作者:程波 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1-01
ISBN:9787532185252
定价:¥5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我”是一名生存于斗室的实验科学家,带着一个神秘的小木盒走向对初始狂热爱情的寻找。行程中,“我”遭遇偶劫、丢失车辆,辗转来到海边码头,以确认心中“她”与“她们”的历史信息……遁入暗夜大海,“我”游向城市的水道,解救了一条受难的美人鱼;她赠“我”发光鳞片,说:当需要时,对它们说要有光,于是便会有光。借助美人鱼鳞片的微光,斗室中诞生出“地铁进站”的巨大影像,一种地老天荒的情感在幽暗的房间里荡漾。#我迷恋的那些影子,其实一直就在那里等待着我,等待凭我而生#该小说集收录《迷影》《寻找李眉》《左肾》《对岸的树林》等16篇短篇小说,风格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先锋倾向,部分作品具有一定的类型感,有影视改编的质感基础。
作者简介
程波,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毕业,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任教 育 部戏剧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会、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上海谢晋电影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等。著有《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电影的探索策略研究》《光影路:世界电影地图(三卷本)》《现象与影像:立雪斋电影笔记》《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西风破:西方美学讲读》《天才与疯子:达利传》《光影中国十讲》《影视艺术概论》《西方美的历程》等多部作品,发表学术论文、影视评论百余万字。理论研究和评论写作同时,从事剧本、小说、诗歌创作,创作、策划、拍摄、监制影视剧、纪录片、专题片多部,曾在《山花》《青年文学》《小说界》《小说家》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 作者自述对文学的兴趣是以阅读而非写作开始,这很自然,但阅读和初的写作之间在我这里隔开了较远的时间,这却和大多数写作者不同。漫长的少年时代似乎没有清晰的文学启蒙,除了“作文”,我几乎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但小说却看了不少。我记得,我写的篇小说习作是大学四年级临近毕业前,那时我从复旦管理学院的理科专业已经考上了复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而之所以会决定由理到文跨专业读中文系研究生,也不是因为小说写作,而是因为此前三四年时间懵懂的诗歌写作经历让我产生了诗歌研究的热情。在复旦中文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五六年间,初的学术训练与初步相对集中的小说写作是同一个时间过程,而两者在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甚至需要的生活状态上又很不一样,所以我一直需要有一个“开关”进行切换,这是要做又不一定能做好的事情。 那时的校园生活很简单,很难说有什么丰富的生命经验,阅读经验多大程度上能较为自然地进入到小说的写作实践中,也是一个问题。但是,有意思的是,当时对于欧美现代主义诗歌乃至中国白话新诗的大量阅读和粗浅研究,确实一定程度上给我提供了一些小说写作的素材和启发。往前追溯,对先锋派小说家诸如马原、残雪、余华、苏童等人的小说阅读较多,进而又由他们读了一些所谓“后现代主义”作家诸如卡尔维诺、博尔赫斯、雷蒙德·卡佛、戴文·坡等人的作品,所以写作中就有了《马拉美的婚礼》《青年主人公》《达利的一天》等这些“刻意”的模仿。在那个时期,似乎叙事比故事本身更让人兴奋,语言的流动也似乎更想去追求一些所谓的诗意。 读博士研究生时,中国当代先锋文艺思潮是我的主要研究内容,而这其中“底层叙事”和“边缘文化”又从理论层面影响到我的小说写作实践,《寻找李眉》《左肾》《呼喊》《玻璃》《痊愈》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作品:有了更现实的底层场景、更生活化的故事逻辑,但又想在其中找到一些相对新鲜的表达。另一个角度上,带有一定青年性和都市感的日常生活也成为故事生长的路径,诸如《面试》《别人的房子》《醉酒带来歌唱》里面有我比较熟悉的生活和人物……
目录
迷影
别人的房子
达利的一天
对岸的树林
呼喊
马拉美的婚礼
面试
痊愈
青年主人公
周年
三声炮响
醉酒带来歌唱
左肾
寻找李眉
玻璃
异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