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全媒体情境下的知识鸿沟问题研究:一种基于质性研究方法的考察
作者:刘晖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1-01
ISBN:9787513084222
定价:¥7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了社交媒体时代以教育程度分野的不同阶层之间的知识差距。与主流的“知识鸿沟”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把“知识”界定为主观知识。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法,以认知框架理论为基础,同时借用媒介素养论所界定的认知工具,分析了不同教育程度的社交媒体用户对近两年不同性质的媒体议题形成认知的方式。本研究发现,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受访者能够使用更加高级的认知工具,对媒体议题构建更加复杂的认知框架。大多低教育程度受访者仅仅使用较低级的认知工具,且多构建简单的认知框架。本研究还发现,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访者均采用相关性检索、分段式检索等模式来加工介质化讯息。其中,采用直接对应模式、多种整合等模式处理介质化讯息可以凸显较高与较低教育程度受访者之间的知识差距。本研究还考察了教育程度之外的变量对知识差距形成的影响。本研究认为,人际传播因素对“知沟”的形成受制于媒体传播,效果非常有限。个人的直接经历对受访者理解某些新闻议题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信息控制因素是导致较高教育程度与对新闻感兴趣群体与两组低教育程度群体针对敏感议题产生知 识差距的重要因素。此外,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访者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也有显著的不同,这也是知识差距的显著体现。根据这些发现,本研究在结尾部分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认为缩小不同教育程度群体之间的知识差距应该从丰富较低教育程度群体的认知框架入手。本研究的学术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意义之一是对当前“知沟”研究理论的创新,即把受众的媒介素养有机地融入“知沟”研究,为我国学界对“知沟”的研究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另一个意义是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当前,海外主流的“知沟”研究属于量性研究,我国也有少数相关的量性研究。本课题采用质性研究法研究“知沟”问题,为传播学界研究该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尝试。本研究是实证研究,具有很大的实践价值。研究发现对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知识传播战略,提升低教育程度群体吸收知识的能力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刘晖,毕业于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并获得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作者在国内外SCI与CSSCI期刊有多篇研究论文发表,获得很高的阅读率与转引率,多篇论文获得奖励。作者担任文化与传播学院硕导,同时受聘并担任泰国格乐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作者兼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英文刊)翻译,该刊多篇学术论文(汉译英)译文在Routeledge 出版,同时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外社会科学》翻译(英译汉)。主要研究领域有:传媒教育、国际传播、媒体效果研究等。
目录
第一章从“知识鸿沟”到“数字鸿沟”——海外“知识鸿沟”研究概览
一、“知沟”假设问世前的相关研究
二、“知沟”假设的问世与核心要点
三、针对传统媒体情境下的“知沟”假设研究
四、网络情境下的“知沟”假设研究
第二章我国学界对“知沟”的研究
一、我国学界针对“知识鸿沟”研究的现状
二、我国为缩小知识鸿沟所做的努力
三、我国学界对传统媒体与“知识鸿沟”关系的研究
四、我国学界对数字媒体与“知沟”关系的研究
五、对我国学界关于“知沟”研究的思考
六、未来我国学界针对“知沟”的研究方向
第三章全媒体、媒体融合与媒介素养
一、全媒体的来历与内涵
二、媒体融合的出现与发展
三、媒介素养与“知沟”
第四章影响“知沟”形成的若干因素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
一、强媒体效果论与弱媒体效果论
二、培养理论
三、媒介依附论
四、媒体信息的构建——框架理论
五、认知框架(认知基膜)
六、人际传播的效用
七、直接经历变量
第五章媒体传播议题研究
一、媒体传播内容的研究方法
二、网络平台数据截取的相关问题
三、网络空间的话语特点
四、新浪微博平台关于转基因话语的文本分析
五、新浪微博平台关于“中国梦”话语的文本分析
六、新浪微博平台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话语分析
七、新浪微博平台关于雾霾话语的文本分析
第六章研究方案的设计
一、两项基于控制实验法的“知沟”研究
二、“知沟”研究中引入质性研究法的必要性
三、研究设计
四、受访者的简要描述
第七章媒介的使用特点与认知框架的构建方式
一、受访者的媒体使用特点与动机
二、采用认知框架理论研究“知沟”的合理性
三、受访者关注的媒体议题
四、对认知框架的测量
五、受访者对媒体议题的认知框架
六、“事实性”知识的差距情况
七、认知框架的缺失与认知框架的转变
八、个性化议题的认知框架
第八章媒介信息的处理模式
一、基于认知框架的思维模式
二、信息控制与知识差距
三、人际传播、参照群体与知识差距
四、直接经历与知识差距
第九章总结与建议
附录一采访提纲
附录二波特所界定的媒介素养的七种技能
参考文献
一、“知沟”假设问世前的相关研究
二、“知沟”假设的问世与核心要点
三、针对传统媒体情境下的“知沟”假设研究
四、网络情境下的“知沟”假设研究
第二章我国学界对“知沟”的研究
一、我国学界针对“知识鸿沟”研究的现状
二、我国为缩小知识鸿沟所做的努力
三、我国学界对传统媒体与“知识鸿沟”关系的研究
四、我国学界对数字媒体与“知沟”关系的研究
五、对我国学界关于“知沟”研究的思考
六、未来我国学界针对“知沟”的研究方向
第三章全媒体、媒体融合与媒介素养
一、全媒体的来历与内涵
二、媒体融合的出现与发展
三、媒介素养与“知沟”
第四章影响“知沟”形成的若干因素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
一、强媒体效果论与弱媒体效果论
二、培养理论
三、媒介依附论
四、媒体信息的构建——框架理论
五、认知框架(认知基膜)
六、人际传播的效用
七、直接经历变量
第五章媒体传播议题研究
一、媒体传播内容的研究方法
二、网络平台数据截取的相关问题
三、网络空间的话语特点
四、新浪微博平台关于转基因话语的文本分析
五、新浪微博平台关于“中国梦”话语的文本分析
六、新浪微博平台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话语分析
七、新浪微博平台关于雾霾话语的文本分析
第六章研究方案的设计
一、两项基于控制实验法的“知沟”研究
二、“知沟”研究中引入质性研究法的必要性
三、研究设计
四、受访者的简要描述
第七章媒介的使用特点与认知框架的构建方式
一、受访者的媒体使用特点与动机
二、采用认知框架理论研究“知沟”的合理性
三、受访者关注的媒体议题
四、对认知框架的测量
五、受访者对媒体议题的认知框架
六、“事实性”知识的差距情况
七、认知框架的缺失与认知框架的转变
八、个性化议题的认知框架
第八章媒介信息的处理模式
一、基于认知框架的思维模式
二、信息控制与知识差距
三、人际传播、参照群体与知识差距
四、直接经历与知识差距
第九章总结与建议
附录一采访提纲
附录二波特所界定的媒介素养的七种技能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