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自由的时间之维: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导读
作者:朱鹏飞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2-01
ISBN:9787559471932
定价:¥4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绪论部分介绍了柏格森的生平与思想体系,以及《时间与自由意志》跟柏格森其他五部主要著作之间的关系。接下来重点对《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涉及的三个问题进行了阐释:广度与强度之间的关系、空间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寄生自我与基本自我之间的关系。柏格森认为,广度适用于外物,强度适用于人的心理;空间在于广度,而时间在于强度;空间化的自我是社会化的寄生自我,时间化的自我则是个性化的基本自我,只有当寄生自我符合基本自我时,人才是自由的。但自由不可被定义,因为定义是空间化的,一旦用空间与广度来定义自由,自由就僵死了。《时间与自由意志》中的自由理论是柏格森伦理学思想的根基,后来在晚年著作《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柏格森将其发展为“开放道德”理论,思想出现了重大升华。
作者简介
朱鹏飞,1969年生,浙江工商大学中文系教授。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专业方向文艺基础理论、美学。博士论文题为《柏格森生命哲学美学思想研究》,毕业后从事柏格森专门研究长达二十年。曾在《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杂志发表关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美学思想研究论文十余篇。出版有《直觉生命的绵延——柏格森生命哲学美学思想研究》《梁启超与柏格森》。
目录
绪论 柏格森的生平与思想体系
第一节 柏格森的生平
第二节 柏格森的思想体系
1.以“绵延”与“直觉”为核心的生命哲学美学思想体系
2.两大核心观念:生成与体验
3.生命哲学美学集大成者
第三节 《时间与自由意志》与柏格森其他著作的关系
1.柏格森的六本著作
2.作为柏格森思想体系枢纽的《时间与自由意志》
第一章 “心理状态的强度”详释
第一节 什么是广度与强度·直觉的引入
第二节 两种不同强度:根深的心理状态、使用肌肉的努力
第三节 心理强度的变化
第四节 思想延展一:“美在绵延说”
第五节 思想延展二: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使人获得道德自由
第二章 “意识状态的众多性”详释
第一节 数目是空间并排置列且单一性的
第二节 区分两种众多性:空间与时间
第三节 纯一绵延与纯绵延的差别
第四节 基本自我与寄生自我
第五节 思想延展一:生命与绵延
第六节 思想延展二:本能与直觉
第三章 “意识状态的组织”详释
第一节 动力论与机械论的分野
第二节 联想派的错误与自由意志之源
第三节 自由意志不可被决定
第四节 自由不可被界说
第五节 思想延展一:柏格森的自由观
第六节 思想延展二:从“封闭道德”到“开放道德”
第七节 思想延展三:神秘主义与“博爱”…………………………… 118
第四章 “结论”详释…………………………………………………… 125
第一节 全书结论………………………………………………………… 125
第二节 《时间与自由意志》作为联结纽带…………………………… 126
第五章 结语………………………………………………………………… 130
第一节 “柏格森热”消失的原因……………………………………… 130
第二节 柏格森的历史贡献……………………………………………… 132
第一节 柏格森的生平
第二节 柏格森的思想体系
1.以“绵延”与“直觉”为核心的生命哲学美学思想体系
2.两大核心观念:生成与体验
3.生命哲学美学集大成者
第三节 《时间与自由意志》与柏格森其他著作的关系
1.柏格森的六本著作
2.作为柏格森思想体系枢纽的《时间与自由意志》
第一章 “心理状态的强度”详释
第一节 什么是广度与强度·直觉的引入
第二节 两种不同强度:根深的心理状态、使用肌肉的努力
第三节 心理强度的变化
第四节 思想延展一:“美在绵延说”
第五节 思想延展二: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使人获得道德自由
第二章 “意识状态的众多性”详释
第一节 数目是空间并排置列且单一性的
第二节 区分两种众多性:空间与时间
第三节 纯一绵延与纯绵延的差别
第四节 基本自我与寄生自我
第五节 思想延展一:生命与绵延
第六节 思想延展二:本能与直觉
第三章 “意识状态的组织”详释
第一节 动力论与机械论的分野
第二节 联想派的错误与自由意志之源
第三节 自由意志不可被决定
第四节 自由不可被界说
第五节 思想延展一:柏格森的自由观
第六节 思想延展二:从“封闭道德”到“开放道德”
第七节 思想延展三:神秘主义与“博爱”…………………………… 118
第四章 “结论”详释…………………………………………………… 125
第一节 全书结论………………………………………………………… 125
第二节 《时间与自由意志》作为联结纽带…………………………… 126
第五章 结语………………………………………………………………… 130
第一节 “柏格森热”消失的原因……………………………………… 130
第二节 柏格森的历史贡献……………………………………………… 13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