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社会变迁与未成年人犯罪:基于跨度三十年的犯罪实证调查

社会变迁与未成年人犯罪:基于跨度三十年的犯罪实证调查

作者:王焱,魏慧静,赵希,龚红卫 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0-01

ISBN:9787519768430

定价:¥6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30年的犯罪实证调查来研究社会变迁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依此展开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的探讨,介绍了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研究及其本土化、我国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特征及其变化、未成年犯罪人的社会特征及其变化、犯罪原因、未成年人犯罪变化的社会变迁因素、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策略的演变、指出对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措施的一些构想。最后结论验证书稿最初提出的四个假设,即社会变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是显著的;经济或财物方面的动机不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动机;家庭、社区等成长环境因素仍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性因素;社会控制的加强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趋势的主要因素。
作者简介
  王焱,男,1974年10月出生,天津市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现任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已经出版独著2部,合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次被《人大书报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所撰写的对策建议多次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层领导批示。北辰区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课题主要参与人、研究报告执笔人,制度设计课题立项、中期和结项主要答辩人之一。社会兼职为天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魏慧静(1987年-),女,河北邯郸人,南开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人口社会学、越轨社会学等。 赵希,女,1987年7月生,河北省秦皇岛市人。北京大学刑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德国弗莱堡马克思普朗克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访问学者。主编《国际犯罪学前沿问题综述(2017-2018)》,参著《立体刑法学》等书,在《比较法研究》、《刑事法评论》、《证券法苑》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完成国家课题、省部级课题若干项。龚红卫(1980-),女,湖北省松滋市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刑法学博士,现为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犯罪学、中国刑法学和刑事政策研究,曾在《刑法论丛》《政法论丛》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国际犯罪学前沿问题综述(2017-2018)》《企业家犯罪分析与刑事风险防控报告(2017卷)》《企业合规全球考察》等著作的写作,参与完成课题、省部级课题研究若干项。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外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引入与借鉴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长足发展
 第二节 研究回顾
  一、国外研究:经典理论与创新观点并进
  二、国内研究:国际视野与本土意识的整合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应用价值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一、假设一:社会变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是显著的
  二、假设二:经济或财物方面的动机不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动机
  三、假设三:家庭、社区等成长环境因素仍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性因素
  四、假设四:社会控制的加强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趋势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研究思路
  一、由宏观趋势研究切入
  二、中观、微观研究验证理论假设
  三、以时间跨度的比较研究显现变迁
  四、理论演绎分析与数据经验归纳相互佐证
  五、注重因果关系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基础理论研究
  二、实证调查研究
  三、比较研究
第三章 基础理论研究及其本土化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研究综述
  一、犯罪一般理论
  二、犯罪的社会控制理论
  三、犯罪的非正式控制理论
  四、犯罪的生物学视角
  五、其他犯罪学理论
 第二节 理论的中国适应性与本土化
  一、理论的引入
  二、理论在中国的解释力
  三、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第四章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研究
 第一节 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的兴起
  一、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的犯罪原因研究
  二、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犯罪原因研究的评价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的犯罪原因研究
  一、进入21世纪以后的犯罪原因研究
  二、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的评价
第五章 未成年犯罪人的社会特征及其变化
 第一节 未成年犯罪人群体特征及其变化
  一、一般人口学特征
  二、文化程度
 第二节 未成年犯罪人生存图景及其变化
  一、家庭状况
  二、亲子关系
  三、学校环境
  四、朋辈关系
 第三节 未成年犯罪人人格画像及其变化
  一、性格气质
  二、认知发展
  三、人格发展
  四、应激反应
  五、攻击性
  六、社会态度
第六章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特征及其变化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整体趋势
  一、全国的整体趋势
  二、未成年犯罪人的总体特征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特征
 第二节 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及其变化
  一、犯罪类型
  二、犯罪的主观形态
  三、犯罪手段
  四、犯罪时空分布
  五、共同犯罪情况
  六、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七、犯罪态度
  八、侵害对象特征
  九、再犯情况
  十、犯罪主观原因
 第三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惩处
  一、治安处罚
  二、定罪量刑
  三、社区矫正
 第四节 未成年人犯罪生成机理及其变化
  一、刑事立法和司法因素
  二、未成年犯罪人的反社会人格因素
  三、情境因素
  四、被害人因素
第七章 社会变迁对未成年人犯罪变化的作用
 第一节 经济条件变化
  一、经济增长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二、未成年犯罪人的经济基础
  三、经济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结构转型
  一、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失范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变化与青少年犯罪增长
  三、社会结构的影响性因素
 第三节 文化观念变迁
  一、价值观念变化与未成年人犯罪
  二、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与未成年人犯罪
  三、教育理念、教育水平与未成年人犯罪
  四、文化多元与未成年人犯罪
 第四节 治安防控
  一、作为控制性因素的社会治安防控
  二、立法作用:改变犯罪趋势的另一控制性因素
第八章 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策略的演变
 第一节 犯罪预防与犯罪原因研究的关系
  一、犯罪预防的含义与犯罪原因关系的基本原理
  二、犯罪原因分析与相对应的犯罪预防策略层次
 第二节 犯罪预防策略重心的变迁与策略选择
  一、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的演变与犯罪预防策略重心的变迁
  二、犯罪预防策略重心回归社会本位
第九章 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策略的具体构想
 第一节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行动
  一、社会行动体系的构成
  二、加强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三、对严重不良行为的治理和控制
 第二节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策略
  一、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回归家庭和预防前移
  三、社区矫正
 第三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控网络和防控措施
  一、警防网
  二、技防网
  三、民防网
  四、社区防控与综合治理
第十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研究假设的验证
  一、对四个研究假设的验证
  二、解释力探讨
 第二节 若干结论
  一、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与犯罪趋势的结论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结论
后 记
表 目 录
表5.1 犯罪时年龄及其占比65
表5.2 未成年犯罪人员不良行为习得年龄68
表5.3 未成年犯罪人员受教育程度及其占比69
表5.4 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其占比70
表5.5 未成年犯罪人员家庭形式71
表5.6 父母工作情况及其占比71
表5.7 家庭成员中因违法犯罪而受到公安、司法机关处罚情况72
表5.8 被捕前6个月日常生活照管和教育情况及其占比73
表5.9 家长对你哪方面比较关心74
表5.10 在校时学习成绩情况及其占比76
表5.11 在校时是否中途离校或被学校开除情况及其占比76
表5.12 经常来往的、比较要好的朋友数量及其占比77
表5.13 和要好的朋友经常议论的话题及其占比78
表5.14 要好的朋友中因违法犯罪受到公安司法机关处罚情况及其占比79
表6.1 未成年人主要犯罪类型分布107
表6.2 犯罪实施过程中工具使用情况及其占比110
表6.3 未成年犯罪人员作案地域集中情况及其占比112
表6.4 未成年犯罪人员作案时间选择及其占比112
表6.5 未成年犯罪人员作案时点偏好113
表6.6 未成年犯罪人员共同犯罪情况115
表6.7 在共同犯罪中身份判定及其占比115
表6.8 共同犯罪时人数分布116
表6.9 共同犯罪中成员年龄分布116
表6.10 共同犯罪同伙关系形成情况及其占比117
表6.11 共同犯罪成员关系117
表6.12 未成年犯罪人员作案动机的形成原因及其占比118
表6.13 未成年犯罪人员作案目标确定情况及其占比119
表6.14 未成年人犯罪目的及其占比120
表6.15 未成年犯对刑罚后果的认识及其占比121
表6.16 未成年犯罪人员对实施犯罪的主观感知及其占比121
表6.17 2018年未成年犯眼中的犯罪抑制手段122
表6.18 近30年间未成年犯罪人第一次受公安处罚的情况统计124
表6.19 近30年间未成年犯罪人刑罚为有期徒刑的具体概况124
表6.20 犯罪类型的比较126
表6.21 入矫原因及其占比126
表6.22 入矫期限及其占比127
表6.23 社区矫正管理级别及其占比127
表6.24 每月司法所报到次数及其占比128
表6.25 接受过的监管措施及其占比128
表6.26 对当前的社区矫正措施种类的评价及其占比129
表6.27 对社区矫正措施执行力度的评价及其占比129
表6.28 周围人对入矫的知晓情况及其占比130
表6.29 周围人对社区矫正的态度及其占比130
表6.30 社区矫正带来的不便及其占比131
表6.31 社区矫正监管压力来源及其占比132
表6.32 社会劳动途径及其占比132
表6.33 社会劳动地点及其占比133
表6.34 每月社会劳动时间及其占比133
表6.35 社会劳动记录及其占比134
表6.36 社会劳动类型及其占比134
表6.37 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情况及其占比135
表6.38 社会工作者介入情况及其占比135
表6.39 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及其占比135
表6.40 你对自己将来获释后有什么想法或担心?第一位142
表6.41 你对自己将来获释后有什么想法或担心?第二位142
表6.42 你对自己将来获释后有什么想法或担心?第三位143
表6.43 对于你的犯罪,你认为和你以下哪种自身条件有关?147
表6.44 对于你的犯罪,你认为最主要受什么生活环境的影响?152
表7.1 1995~2002年青少年犯罪率情况167
表7.2 1980~2008年全国离婚数量168
表7.3 2000~2008年全国离婚率168
表7.4 1990年调查客观上在学校时的学习成绩排名情况181
表7.5 1990年调查和父母是否沟通的情况181
表7.6 在你一天的活动中父母是否知道你在哪里及其占比182
表7.7 周围的邻居有没有发生吵架、骂街、打架、斗殴的情况及其占比182
表7.8 周围的邻居里有没有赌博、酗酒、卖淫或其他不良行为人及其占比183
表7.9 1999年“你喜欢去哪些场所”调查情况183
图目录
图5.1 分年份的未成年犯罪人员性别分布65
图5.2 分年份的未成年犯罪人员年龄均值和中值66
图5.3 未成年犯罪人员户口分布情况67
图5.4 未成年犯罪人员主要行为习惯68
图5.5 家长对未成年犯罪人员关心事项平均综合得分75
图6.1 不同年份未成年人主要犯罪类型分布108
图6.2 未成年犯罪人员犯罪主观形态109
图6.3 未成年犯罪人员犯罪手段110
图6.4 未成年犯罪人员作案时点选择114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