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PPP模式重构:价值协同、能力互补与伙伴选择
作者:王盈盈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0-01
ISBN:9787302619796
定价:¥7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PPP成为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公共领域的重要实践,深刻地塑造着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引起了理论界的普遍关注。然而,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公私伙伴关系”,对于政府与国企的PPP伙伴关系解释不足。对此,本文从理论上提出新的伙伴类型——“公公伙伴关系”,它与传统的“公私伙伴关系”共同构成两个理想类型:这重构了PPP模式,也拓展了PPP的理论内涵。本文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逻辑,开创性地通过三阶段编码的“扎根理论”方法,揭示我国PPP实践中的政府行为“黑箱”。本文通过扎根研究提出了理论框架,发现“我国的情境特征”是PPP模式发生重构的重要因素,且在“PPP超大规模”的极端情境中地方政府的“二元性”伙伴选择动机得以显现。本文进一步对理论框架展开基于混合方法的实证研究,以检验理论效度。首先采集整理形成包含上千个地级市样本的独特数据库,并在项目层面采用混合截面回归,以验证研究假设;然后遵循最不相似案例体系设计原则,本文比较分析了三个分别处于“初期”“中期”和“长期”的案例,探寻不同时期政府在伙伴选择时的动机共性。相比定量实证,案例比较进一步揭示了动机的“长效”特征及其作用机制。这也展现了PPP具有的“战略”协作特征与一般协作的伙伴选择动机有较大差别。 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启示如何有效运用“PPP”这一类协作机制,以提高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效能,也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此外,本文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对国企行为的认识:国企除了具有传统的政策性负担和任务驱动特征以及面向国际市场的硬化约束和市场化改革趋势,也具有在地方公共物品治理中的“公公伙伴关系”特征。这一类型中的国企既需要平衡多元价值取向,也需要互相竞争择优,它与“公私伙伴关系”共同构成PPP模式的新内涵。综上,本文建构的PPP伙伴选择动机理论框架,有助于讲好中国PPP故事,也启示中国PPP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丰富国际PPP学术话语体系。 本书内容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征,既有助于PPP实践人士阅读思考理论问题,也有助于PPP理论学者了解中国PPP实践。本书旨在作为中国PPP背景的研究生教材,为中国PPP理论与实践发展做贡献。
作者简介
王盈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助理,高级经济师、高级项目管理师、AACTP认证国际培训师,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工学硕士、工学学士和北京大学经济学第二学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PPP专家库双库专家,生态环保部PPP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高校PPP论坛秘书处成员。 拥有13年基建投融资领域的实践与研究工作经验,发表专著/报刊/网络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本,参研国家及地方课题5项,参与实操项目10个,参评项目/机构200余个,主要负责基建投融资制度与政策研究,项目制研究,基建投融资项目管理与PPP项目治理,特别是投融资项目财务测算及经济评价分析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一、 中国PPP实践特色反思
二、 西方PPP理论解释困境
第二节研究问题: 中国地方政府的PPP伙伴选择动机
第三节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理论构想
第四节本书结构
一、 技术路线图
二、 章节安排
第二章理论回顾与述评: 此PPP非彼PPP
第一节概念界定
一、 PPP
二、 公公伙伴关系
三、 公私伙伴关系
四、 伙伴选择的组织二元性
第二节三个已有视角回顾和述评
一、 国家发展阶段视角
二、 市场竞争视角
三、 技术治理视角
四、 理论述评
第三节本书视角追溯: 公共管理思想史和公共价值理论
一、 以史为鉴: 百年公管思想史的价值之争
二、 价值理性: 公共价值理论回顾和范式启示
第四节本书视角确立: 从PPP的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
一、 重新认识PPP的工具理性
二、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视角整合
三、 伙伴选择的情境特征: 揭示宏观制度复杂性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实践回溯与分析: 中国PPP特征
第一节中国PPP的发展阶段
一、 阶段一: 外资企业引进BOT阶段(1984—2002年)
二、 阶段二: 本土企业崛起推行特许经营阶段(2003—2008年)
三、 阶段三: 国进民退的融资平台蓬勃发展阶段(2009—2013年)
四、 阶段四: 形成PPP超大规模与二元结构阶段(2014年至今)
第二节中国PPP的发展现状
一、 中国PPP发展总量的国际比较与经济贡献
二、 中国PPP区域特征
三、 中国PPP行业特征
第三节中国PPP的伙伴类型分析
一、 经营属性比较
二、 行业分布比较
三、 地区分布比较
四、 交易结构比较
五、 企业分布比较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研究设计
第一节总体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数据资料
四、 分析工具
第二节扎根研究设计
一、 扎根研究的作用
二、 本书的操作步骤
三、 资料来源与收集
第三节定量研究设计
一、 因子分析
二、 判别分析
三、 Logistic回归和Tobit回归
四、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四节案例研究设计
一、 案例方法及在本书中的作用
二、 案例的筛选标准
三、 三个案例的资料来源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中国情境下的PPP模式重构: 基于扎根理论
第一节研究过程: 三阶段编码与范畴提炼
一、 第一阶段编码: 提炼初始范畴
二、 第二阶段编码: 形成范畴体系
三、 第三阶段编码: 提出核心范畴
四、 理论饱和度检验
五、 扎根结果呈现: PPP行为全景
第二节结果分析一: 国家治理二元性如何体现在PPP制度中?
一、 PPP制度变革起因: 多元条件触发
二、 PPP制度供给特征: 自上而下主导
三、 PPP制度体系特征: 多重张力汇合
第三节结果分析二: 地方政府如何内化PPP治理二元性特征?
一、 地方政府PPP行为动因: 被动接受外部压力
二、 地方政府PPP行为动因: 主动发掘内在动力
三、 地方政府PPP行为动因: 不稳定预期下的过度攫取
第四节结果分析三: 地方政府的PPP伙伴选择动机是什么?
一、 伙伴类型概念化: 从公私伙伴关系到公公伙伴关系
二、 选择动机概念化: 价值协同与能力互补
三、 行业类型概念化: 市场条件和产品属性
第五节理论框架的提出: PPP伙伴选择动机与伙伴类型选择
一、 理论框架
二、 基于价值协同的理论解释
三、 基于能力互补的理论解释
四、 研究假设
第六节本章小结
第六章理论框架的检验一: 基于定量实证分析
第一节模型估计与变量测量
一、 因变量: PPP伙伴选择
二、 核心自变量一: 公共价值取向
三、 核心自变量二: 能力需求
四、 控制变量: 地区层面
五、 控制变量: 项目层面
六、 变量汇总
第二节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二、 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PPP伙伴选择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一、 选择国企与否的Logistic回归
二、 国企参与程度的Tobit回归
三、 价值协同与能力互补的交互效应
四、 行业类型对价值协同与能力互补作用的调节效应
五、 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七章理论框架的检验二: 基于案例比较分析
第一节一个刚落地的案例: S项目(我国PPP最多的行业)
一、 案例呈现
二、 第一次: 关系失败(C国企能力不互补)
三、 第二次: 关系失败(D民企价值不协同)
四、 第三次: 关系成功(E央企能力与价值均达到阈值)
五、 案例启示
第二节一个超10年的案例: 北京地铁4号线(最难PPP的行业)
一、 案例呈现
二、 伙伴选择过程: 联合体同样需要价值与能力的共同作用
三、 关键事件: 投资节约、最小间隔等能力作用
四、 关键事件: 两次票价调整透射出价值作用
五、 案例启示
第三节一个已期满的案例: 广西来宾B电厂(全球PPP最多的行业)
一、 案例呈现
二、 伙伴选择过程: 外企的高能力互补性与价值协同的作用机制
三、 关键事件: “电价倒挂”危机化解中的能力与价值作用
四、 案例启示
第四节案例比较
第五节对理论框架的延伸
一、 二元性动机的正反作用
二、 PPP伙伴类型的谱系
第六节本章小结
第八章讨论与结论
第一节讨论与延伸
一、 理论框架的内部推论
二、 理论的一般化讨论
第二节结论与创新
第三节政策性启示
第四节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用于扎根理论的PPP相关政策法规汇编(2014—2020)
附录B用于扎根理论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录C用于案例分析的参与式观察工作提纲
致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