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知心书 第五辑:安全型依恋+恰到好处的界限+被傲慢绑架+允许自己不快乐+被虚构的焦虑
作者:[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丽贝卡·尚克兰阿兰·布拉克尼耶,洛朗·施米特 马克-安德烈·迪富尔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2-10-01
ISBN:9787807683810
定价:¥24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安全型依恋》从小建立的情感安全是一个人自主发展和自由选择的基石!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太多的亲近会让人变得依赖和脆弱:父母不应该抱婴儿抱得太多,老师不应该和学生过于亲近……然而,研究证明,事实恰恰相反:多抱抱婴儿,他们会成长得更好;多跟学生亲近,他们会学得更好!尽管有诸多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的种种益处,但当下社会对个人自由的的推崇也让越来越多人陷入孤独感、脆弱感、易挫感。《安全型依恋》一书旨在帮助读者在独立和依赖之间找到平衡,最终建立健康持久的人际关系。书中考察了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三种依恋模式对一个人社交能力、情感关系以及身心健康的影响,区分了能够给双方带来有益影响的正向依恋关系和具有危险后果的情感依赖关系,并探讨了培养积极互依的人际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帮助人们实现自我成长,进而赋予生活以意义。对婚姻、孩子教育、友情和职业关系来说,这是一本既实用又具体的书。《恰到好处的界限》每个人都需要独处,但又无法忍受孤独,所以要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建立合适的界限,但合适的界限是以丰富的内在资源为基础的。当变化无常的世界压迫着我们,是这些内在的力量为我们提供庇护,让我们不会做出浅薄无知、冲动和过于情绪化的反应。这就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本书旨在帮助我们发现并调动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行为——这些行为无论好坏,都是心理防御的结果——最终促成改变,获得进一步的心理平衡和自信。本书还考察了人生各阶段心理防御机制的发展情况,探讨了在不同的生活情景下这些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从而帮助我们找到一种新方法,去发现有效的内在力量,渡过人生难关。 《被傲慢绑架》自恋文化由来已久,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时代,突显自己变得如此重要?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当前的社会关系已经高度媒介化。社交网络将自拍照片和视频无限传播,导致了“自我之旅”的新幻象——人们宣扬彼此友好,但其实都想支配他人。幸好,人际关系心理学为我们理解这类人的行为及其背后的推动力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线索,并帮助我们弄清楚他们为什么不断以碾轧他人的方式来肯定自己。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和分析研究,本书作者洛朗·施米特总结出自恋者的四种类型:显性自恋者、隐性自恋者、道德自恋者、自恋变态者。这将帮助我们辨别身边形形色色的自恋者,了解他们的战术、工具和策略,从而能够区分他们是真的具有优点,还是自我过度膨胀的平庸之辈。本书还告诉我们,唯有肯定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判断自由,才能让人在面对自恋者的控制手段时进行反抗和不服从。《允许自己不快乐》您想做一个“快乐的傻子”,还是“不快乐的清醒者”?“幸福就像奶油糖,全凭自己的双手!”如果真是这样简单,又如何解释魁北克人的高抑郁率和每年上千的自杀人数?在《允许自己不快乐》一书中,马克-安德烈·迪富尔没有给出幸福秘诀,反而更关注长期逃避内心痛苦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如果不去试着感知痛苦,短期内可能会让自己得到保护,但长此以往,可能会失去感知幸福的能力。总是逃避痛苦的您,当幸福来临时,是不是还要逃避幸福呢?”本书内容深刻而不失通俗性,它是作者多年来接触那些走出绝望和重新发现生活滋味的人们的结果。通过对自杀危机的寻根溯源,我们可以更好地度过人生必经的不幸。 《被虚构的焦虑》调查表明:对预期的焦虑,已经替代了过去和童年不幸,成为困扰人们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那么,夹杂在日常快节奏和未来不确定之间的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属于自己的未来?又是否拥有比想象中更多的面对未来的必要能力?作为心理治疗师,阿兰·布拉克尼耶的工作并不是提出普遍性问题,而是为想要缓解未来焦虑的人提供心理支持。在《被虚构的焦虑》一书中,阿兰·布拉克尼耶阐述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的五个积极步骤——如何渴望并尝试了解我们将会面临的风险?如何借助我们过去的经验去设想未来?如何专注事物本质而不会茫然无措?如何对新生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如何鼓起勇气去梦想一个可能的未来?这五个积极步骤是阿兰·布拉克尼耶“未来心理学”的核心,可以帮助我们与未来的世界产生共鸣,并为我们当下生活中的问题提供答案。
作者简介
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及情绪障碍专家。著有多部畅销作品,如《恰如其分的自尊》《与生俱来的七情》《无处不在的人格》《害怕陌生人》《幸福生活的秘密》《心理医生的人生故事》《内在疗愈》《生活中的心理学》等,广受世界各地读者欢迎。丽贝卡·尚克兰,法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勒诺布尔一阿尔卑斯大学副教授及社会情绪能力专家。着有多部畅销作品,包括《感恩的力量》等。阿兰·布拉克尼耶,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医师,曾任法国巴黎十三区心理健康协会主席,巴黎萨伯特慈善医院精神分析与精神疗法实验性研究协会主任、临床心理医生学院名誉教授。著有《你好,焦虑分子!》《恰到好处的界限》《被虚构的焦虑》《母亲与儿子》《父亲与女儿》《正面教养》《乐观的孩子》等。洛朗·施米特,精神科医师,法国图卢兹保罗-萨巴蒂耶大学朗格伊医学院的教授,加拿大舍布鲁克大学副教授。著有《给自己时间》《秘密》等。马克-安德烈·迪富尔,法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从事创伤和压力援助工作逾25年,2017年荣获魁北克预防自杀协会颁发的“雷让-马里耶奖”(meritas Rejean-Marier)。心理咨询和著书立说之外,他还通过电视讲座和专栏普及精神健康知识。 译者欧瑜,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学士,巴黎高等翻译学院(ESIT)汉法英笔译硕士,现为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教师。出版译著《你好,焦虑分子!》《安全型依恋》《被虚构的焦虑》《无处不在的人格》《心理医生的人生故事》《安迪·沃霍尔:15分钟的永恒》《爸爸,他从没杀过谁》《神奇植物志》《有毒植物志》《法语情景会话句典》《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牛顿传》等三十余部。张之简,1980年生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文学硕士。拥有十余年翻译经历,主要译著有《简单的艺术》《巫术植物》《幸运植物》《花间鸟语》《良好家教十诫》《如何养育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忒提斯情结》《恰到好处的界限》《允许自己不快乐》等。周行,南京大学硕士,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院(ESIT)中法英笔译硕士,出版译作数十种,包括《恰如其分的自尊》《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超人类革命》《生活之盐》《安迪·沃霍尔:15分钟的永恒》等。曾任职于中央级出版机构。
目录
《安全型依恋》
序言 孤独的脆弱
引言 介于独立和依赖之间
第一篇 情感安全:自主成长的基石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太多的亲近会让人变得依赖和脆弱。然而,研究证明恰恰相反:多抱抱婴儿,他们会成长得更好;多跟学生亲近,他们会学得更好!
1.依恋关系:未来社交能力的基础
2.接触的需求:必要的心理邻近
3.情感安全:有助于学习和心理发展
4.社会联结:对身心健康的有益影响
第二篇 在关系中寻找恰当的平衡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独立性和关系邻近并非对立的,而是互补的。我们不该为了促进一个而去打压另一个,而是寻找一种基于一定程度邻近的平衡,这种邻近可以让人获得持久的独立性。
5.害怕被拒绝:一种很常见的担忧
6.从情感依赖到正向依恋
7.敢于求助:幸福生活的关键所在
8.利他主义与幸福感
9.为人父母:在依赖与互依之间
10.自悯:发展积极互依
11.夫妻之间:不同目标和需求之间的平衡
第三篇 社会联结:十种必要的心理能力
社会关系是每个人幸福感的重要基础,但重要的是,所有对某种关系或某个团体的参与都需要足够的信任,这种信任尤其可以通过调动所谓“心理社会”的能力来建立。
12.共情:信任关系的基础
13.相互配合的情绪能力
14.积极情绪的作用
15.学校教育:合作比竞争更好
16.自尊与积极互依
第四篇 建立积极互依的方法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质量是幸福感重要的标志,因此进一步探究建立积极互依的方法似乎大有用处。
17.成年人的榜样作用
18.正念与心理灵活性
19.接纳和分享认可
20.情感聚焦疗法
第五篇 什么让生活具有意义
幸福,不仅仅是要享受快乐的时光,还要赋予这些时光以意义。而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意义来源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1.幸福感和参与感
22.适合的助人方式
23.行动杠杆
24.积极互依不只存在于人和人的关系中
结语 接受帮助是人性的一部分
《恰到好处的界限》
前言
第一篇 发现自我及其保护力量
第一章 通过自我调适实现美满人生
从身体对抗到心理反应/ 什么是防御机制?/ 构建自我的内在力量/ 一项幸福的发现/ 自我保护:27 个心理支柱
第二章 幸福守护者:七种最佳方式
幽默:对绝望的优雅表达/ 升华:简简单单的心灵抚慰/ 表达自我:既能说不,也能说是/ 积极预期:摆脱不确定性焦虑/ 深思熟虑:避免极端行为/ 求助于人: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 自我反省:更加明智的生活
第三章 独自承受:另一种生存方式
认同:通过他人构建自我的方式/ 引诱:一种别无选择的信息传递方式/ 搁置:与麻烦保持距离/ 理智化:用逻辑替代感受/ 压抑:一种虚假的选择性遗忘/ 置换:逃避冲突和困难的方式/ 逃避:要认清自保和怯懦的边界/ 利他主义:不自知的保护/ 情感倒置:笑是为了不哭/ 情绪隔离:想到却感觉不到/ 自我抵消:话音刚落就反悔了/ 躯体化:通过身体来表达痛苦/ 幻想: 并不稳定的避难所/ 自我贬低或超理想化:弄明白自己的忧虑
第四章 最后的依靠:用极端的方式保护自己
消极对抗:“我什么都没做,发那么大脾气!”/ 发泄行为:无法用语言排解的压抑/ 退行行为:“发觉自己就像个孩子”/ 分裂:非好即坏的两极世界/ 心理投射:“不是我,是别人”/ 否认现实:“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
第五章 一切都相似,一切都不同
女人真的比男人更加情绪化吗?/ 优秀的人注定都是不幸的?
第六章 自我之路:从婴儿期到青春期
我们的保护力量的来源/ 婴儿期:学习自我保护/儿童期:如何对抗焦虑/ 青春期:三种典型的防御机制
第二篇 心理防御机制的日常运用
第七章 与他人和谐相处
社会:灵活而适当的边界/ 家庭:从“自我”到“伙伴”/ 伴侣:互补性与一致性/ 职场:平衡自己与他人的需求
第八章 经历人生的特殊事件
恋爱:丢掉一切盔甲/ 分手:调动所有防御/ 哀悼:把生活一分为二/ 疾病:严重的挑战
第九章 从小错乱到大疯狂
神经症:“我的内心提出质疑,我的身体发出抗议”/ 抑郁:“对自我的失望把人压垮了”/ 过度敏感:“被有意地隐藏在面具之后”/ 疯狂:“爱之狂,恨之狂”
第三篇 自我治疗和帮助他人
第十章 睿智对待自我
一切皆非永恒/ 调动自己的内在防御机制
第十一章 帮助他人照顾自己
帮助亲友/ 帮助处于童年和青春期的孩子/ 何时以及如何帮助
结语
附录一 主要心理防御机制
附录二 学会评估自己的防御机制
致谢
《被傲慢绑架》
引言 自大又孤独的灵魂
第一章 自恋新态势
社会中,还存在着另一种现象,即围绕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矛盾和争斗,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微小差异的自恋”。
第二章 自我心理学
在自我心理学中,家庭环境和外部事件被赋予了极大的重要性,而冲动和幻想对自我意识的作用则没有那么直接。简而言之,人际关系才是根本。
第三章 自大的根源
傲慢自大,即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凡的人,源于家庭、个人、社会等层面的多种因素,任何单一层面的元素都无法完全解释它。
第四章 生物学视角
无论如何,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描述的世界一定是一个令人无法生活的世界,因为它太等级化、太可预测、太割裂了。
第五章 自我、神话与家庭传统
从父母有所偏爱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种同胞关系,就会产生受伤、扭曲的自我,这种自我又会不断影响到其他领域。
第六章 家庭关系中的自恋游戏
如果柔情、尊重或爱不被放在第一位,婚姻就会成为一种纯粹的商业契约,夫妻双方对待一切都斤斤计较。
第七章 自恋的文化原型
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有一些我们很熟悉的突出人物,每个人物都赋予了“自恋”一层特别的意义。
第八章 自恋者的四种类型
对自恋者来说,“他人”并非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存在,而是作为一个光源存在。自恋者需要他人的照亮,但不会给予对方任何价值或关注。
第九章 锋芒毕露的个性
这些不同的性格会使人际关系发生严重的扭曲。这些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让身边人的日子不好过。
第十章 层出不穷的自恋者
在这个时代,为什么突显自己变得如此重要?是为了填补上代人的创伤,还是由于我们作为父母希望让孩子免于经历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和变迁,因此传输给了孩子这一理想?
第十一章 不愉快的经历和感受
这些自以为是的人把我们推向极限,使我们产生各种不同寻常的情绪,甚至使我们的躯体出现疼痛。
第十二章 不同寻常的关系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过分自我的人总试图强加给对方一个形象。对方不再是伙伴或对等的人,而是要操纵、煽情或说服的对象。
第十三章 自恋创伤
自恋者身边的人会被对方激发的感情和情绪逼得自杀,他们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在控诉这种变态关系:“你只考虑你自己!”
第十四章 自恋工场
一旦媒体、金钱、名望和权力沆瀣一气,制造自恋的机器就开动起来。
第十五章 形形色色的自恋者
日常生活中自恋者通常没这么夸张,但他们的行为、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和个人风格也会让我们很快就能发现一些异常。
第十六章 如何与自恋者和谐相处
如何与自恋者相处,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到权力关系。如果是上下级,关系处理起来往往会比伙伴关系更为复杂。
尾声 日趋自恋的社会
《允许自己不快乐》
前言
引子 悬崖的诱惑
第一章 绝望的几种根源
不平等和不公平/暴力和虐待/哀悼和幻灭/想象中的未来/社交媒体的阴暗面/放大最糟糕的事情
第二章 幸福、奶油糖和明星
强制的幸福/幸福与奶油糖/自然发生的幸福/富豪名人的生活/伪装的幸福
第三章 意义、痛苦和逃避
意义因人而异/因痛苦而痛苦/羞耻:一种深藏不露的元情绪/如何避免感到不幸
第四章 逃避到无以为继
沉迷工作/自得其乐/玩物忘忧/脱离自我感受/逃避于愤怒中/过于关注他人/追求完美/不断寻求关注/藏身于正能量中/合理化/酒精、麻醉品和过度劳累/身体疼痛/沉浸于过去/受害者情结/其他方式
第五章 一场和未来错过的约会
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对行为和个人进行区分/最好的干预:接纳痛苦/关于死亡的思考/一场和未来错过的约会/心理痛苦的量表/预防计划/认知的不协调理论
第六章 连接自我
“文档更新”和“炸药负荷”/不存在所谓“消极”情绪
第七章 自我、知己与宠物
假装一切正常/社会资本/维恩图/在帮助他人中改变自己/知己与宠物
第八章 敢于求助
偏见与事实/什么时候该去求助/介入危机/心理治疗/善意和同情/与对方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两个脑袋胜过一个脑袋/如何摆脱自己的心理医生
第九章 自我帮助
静默/睡眠/深呼吸/体育锻炼/美食/读书/亲近自然/音乐/自己动手/任何对您有益的个人方式
第十章 寻找生命意义的路径
织造自己的美好记忆/接受生活暂时的不确定/消极的幸福/健康的自嘲/悲剧乐观主义/三种路径
第十一章 敢于脆弱的勇气
“快乐的傻子”/不快乐的权利/找回迷失的自我/临终意识:重新审视人生/更加敏锐的感知/谦卑而勇敢地分享痛苦/接受自己的脆弱
结语
后记
致谢
《被虚构的焦虑》
引言
事实与担忧
第一章 过度现代性
面对这些过度,关于未来的担忧对我们精神的侵入似乎越来越厉害。
第二章 青蛙的预言
有人预言,一个强加于我们的世界将会到来,它会强加于各个领域,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而且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第三章 把握分分秒秒
我们与时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我们甚至还没有完全了解这种改变的幅度。
第四章 未来忧郁症
全球有数亿人罹患抑郁症,而且患病人数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同时,存在一种新型病患,可称之为“后现代性患者”。
第二部分 以前更好
第五章 追寻失落的天堂
人们在面对未来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常常会产生“以前更好”这种怀旧之情。但是回顾过去也可以了解未做成之事,从中获得启发,再接再厉做出新的成绩。
第六章 对现实的否认
治疗未来焦虑的首要心理支持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变形式,这种支持就是对现实的否认,它满足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极端需求。
第三部分 面对未来
第七章 希望的可能性
等待会让我们从悲观或乐观的视角去看待未来。这种等待可以更加积极,并让我们在自己所希望、渴望或期盼的事物中进行自我投射。
第八章 探索未来的五个积极步骤
我们必须用新的问题来替代让人陷入困境的旧问题,从而转变三种消极能力,即无力感、迷失感和局促感。
第九章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改变自己
对于同一个现实,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感觉和生活经验做出自己的描绘。为了理解这些现实,我们应该以哲学的方式,即斯多葛主义和少许伊壁鸠鲁主义,退开一步。
第十章 关于未来的好消息
人们对事物改变得太多太快的失望情绪已经普遍存在。但不要忘记,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未来是有可能的。这是心态的问题。
结语
我们应该在不否认现实的前提下保持清醒,同时相信自己的命运和未来,一个与真实世界产生共鸣的未来。
致谢
序言 孤独的脆弱
引言 介于独立和依赖之间
第一篇 情感安全:自主成长的基石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太多的亲近会让人变得依赖和脆弱。然而,研究证明恰恰相反:多抱抱婴儿,他们会成长得更好;多跟学生亲近,他们会学得更好!
1.依恋关系:未来社交能力的基础
2.接触的需求:必要的心理邻近
3.情感安全:有助于学习和心理发展
4.社会联结:对身心健康的有益影响
第二篇 在关系中寻找恰当的平衡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独立性和关系邻近并非对立的,而是互补的。我们不该为了促进一个而去打压另一个,而是寻找一种基于一定程度邻近的平衡,这种邻近可以让人获得持久的独立性。
5.害怕被拒绝:一种很常见的担忧
6.从情感依赖到正向依恋
7.敢于求助:幸福生活的关键所在
8.利他主义与幸福感
9.为人父母:在依赖与互依之间
10.自悯:发展积极互依
11.夫妻之间:不同目标和需求之间的平衡
第三篇 社会联结:十种必要的心理能力
社会关系是每个人幸福感的重要基础,但重要的是,所有对某种关系或某个团体的参与都需要足够的信任,这种信任尤其可以通过调动所谓“心理社会”的能力来建立。
12.共情:信任关系的基础
13.相互配合的情绪能力
14.积极情绪的作用
15.学校教育:合作比竞争更好
16.自尊与积极互依
第四篇 建立积极互依的方法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质量是幸福感重要的标志,因此进一步探究建立积极互依的方法似乎大有用处。
17.成年人的榜样作用
18.正念与心理灵活性
19.接纳和分享认可
20.情感聚焦疗法
第五篇 什么让生活具有意义
幸福,不仅仅是要享受快乐的时光,还要赋予这些时光以意义。而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意义来源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1.幸福感和参与感
22.适合的助人方式
23.行动杠杆
24.积极互依不只存在于人和人的关系中
结语 接受帮助是人性的一部分
《恰到好处的界限》
前言
第一篇 发现自我及其保护力量
第一章 通过自我调适实现美满人生
从身体对抗到心理反应/ 什么是防御机制?/ 构建自我的内在力量/ 一项幸福的发现/ 自我保护:27 个心理支柱
第二章 幸福守护者:七种最佳方式
幽默:对绝望的优雅表达/ 升华:简简单单的心灵抚慰/ 表达自我:既能说不,也能说是/ 积极预期:摆脱不确定性焦虑/ 深思熟虑:避免极端行为/ 求助于人: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 自我反省:更加明智的生活
第三章 独自承受:另一种生存方式
认同:通过他人构建自我的方式/ 引诱:一种别无选择的信息传递方式/ 搁置:与麻烦保持距离/ 理智化:用逻辑替代感受/ 压抑:一种虚假的选择性遗忘/ 置换:逃避冲突和困难的方式/ 逃避:要认清自保和怯懦的边界/ 利他主义:不自知的保护/ 情感倒置:笑是为了不哭/ 情绪隔离:想到却感觉不到/ 自我抵消:话音刚落就反悔了/ 躯体化:通过身体来表达痛苦/ 幻想: 并不稳定的避难所/ 自我贬低或超理想化:弄明白自己的忧虑
第四章 最后的依靠:用极端的方式保护自己
消极对抗:“我什么都没做,发那么大脾气!”/ 发泄行为:无法用语言排解的压抑/ 退行行为:“发觉自己就像个孩子”/ 分裂:非好即坏的两极世界/ 心理投射:“不是我,是别人”/ 否认现实:“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
第五章 一切都相似,一切都不同
女人真的比男人更加情绪化吗?/ 优秀的人注定都是不幸的?
第六章 自我之路:从婴儿期到青春期
我们的保护力量的来源/ 婴儿期:学习自我保护/儿童期:如何对抗焦虑/ 青春期:三种典型的防御机制
第二篇 心理防御机制的日常运用
第七章 与他人和谐相处
社会:灵活而适当的边界/ 家庭:从“自我”到“伙伴”/ 伴侣:互补性与一致性/ 职场:平衡自己与他人的需求
第八章 经历人生的特殊事件
恋爱:丢掉一切盔甲/ 分手:调动所有防御/ 哀悼:把生活一分为二/ 疾病:严重的挑战
第九章 从小错乱到大疯狂
神经症:“我的内心提出质疑,我的身体发出抗议”/ 抑郁:“对自我的失望把人压垮了”/ 过度敏感:“被有意地隐藏在面具之后”/ 疯狂:“爱之狂,恨之狂”
第三篇 自我治疗和帮助他人
第十章 睿智对待自我
一切皆非永恒/ 调动自己的内在防御机制
第十一章 帮助他人照顾自己
帮助亲友/ 帮助处于童年和青春期的孩子/ 何时以及如何帮助
结语
附录一 主要心理防御机制
附录二 学会评估自己的防御机制
致谢
《被傲慢绑架》
引言 自大又孤独的灵魂
第一章 自恋新态势
社会中,还存在着另一种现象,即围绕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矛盾和争斗,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微小差异的自恋”。
第二章 自我心理学
在自我心理学中,家庭环境和外部事件被赋予了极大的重要性,而冲动和幻想对自我意识的作用则没有那么直接。简而言之,人际关系才是根本。
第三章 自大的根源
傲慢自大,即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凡的人,源于家庭、个人、社会等层面的多种因素,任何单一层面的元素都无法完全解释它。
第四章 生物学视角
无论如何,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描述的世界一定是一个令人无法生活的世界,因为它太等级化、太可预测、太割裂了。
第五章 自我、神话与家庭传统
从父母有所偏爱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种同胞关系,就会产生受伤、扭曲的自我,这种自我又会不断影响到其他领域。
第六章 家庭关系中的自恋游戏
如果柔情、尊重或爱不被放在第一位,婚姻就会成为一种纯粹的商业契约,夫妻双方对待一切都斤斤计较。
第七章 自恋的文化原型
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有一些我们很熟悉的突出人物,每个人物都赋予了“自恋”一层特别的意义。
第八章 自恋者的四种类型
对自恋者来说,“他人”并非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存在,而是作为一个光源存在。自恋者需要他人的照亮,但不会给予对方任何价值或关注。
第九章 锋芒毕露的个性
这些不同的性格会使人际关系发生严重的扭曲。这些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让身边人的日子不好过。
第十章 层出不穷的自恋者
在这个时代,为什么突显自己变得如此重要?是为了填补上代人的创伤,还是由于我们作为父母希望让孩子免于经历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和变迁,因此传输给了孩子这一理想?
第十一章 不愉快的经历和感受
这些自以为是的人把我们推向极限,使我们产生各种不同寻常的情绪,甚至使我们的躯体出现疼痛。
第十二章 不同寻常的关系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过分自我的人总试图强加给对方一个形象。对方不再是伙伴或对等的人,而是要操纵、煽情或说服的对象。
第十三章 自恋创伤
自恋者身边的人会被对方激发的感情和情绪逼得自杀,他们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在控诉这种变态关系:“你只考虑你自己!”
第十四章 自恋工场
一旦媒体、金钱、名望和权力沆瀣一气,制造自恋的机器就开动起来。
第十五章 形形色色的自恋者
日常生活中自恋者通常没这么夸张,但他们的行为、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和个人风格也会让我们很快就能发现一些异常。
第十六章 如何与自恋者和谐相处
如何与自恋者相处,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到权力关系。如果是上下级,关系处理起来往往会比伙伴关系更为复杂。
尾声 日趋自恋的社会
《允许自己不快乐》
前言
引子 悬崖的诱惑
第一章 绝望的几种根源
不平等和不公平/暴力和虐待/哀悼和幻灭/想象中的未来/社交媒体的阴暗面/放大最糟糕的事情
第二章 幸福、奶油糖和明星
强制的幸福/幸福与奶油糖/自然发生的幸福/富豪名人的生活/伪装的幸福
第三章 意义、痛苦和逃避
意义因人而异/因痛苦而痛苦/羞耻:一种深藏不露的元情绪/如何避免感到不幸
第四章 逃避到无以为继
沉迷工作/自得其乐/玩物忘忧/脱离自我感受/逃避于愤怒中/过于关注他人/追求完美/不断寻求关注/藏身于正能量中/合理化/酒精、麻醉品和过度劳累/身体疼痛/沉浸于过去/受害者情结/其他方式
第五章 一场和未来错过的约会
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对行为和个人进行区分/最好的干预:接纳痛苦/关于死亡的思考/一场和未来错过的约会/心理痛苦的量表/预防计划/认知的不协调理论
第六章 连接自我
“文档更新”和“炸药负荷”/不存在所谓“消极”情绪
第七章 自我、知己与宠物
假装一切正常/社会资本/维恩图/在帮助他人中改变自己/知己与宠物
第八章 敢于求助
偏见与事实/什么时候该去求助/介入危机/心理治疗/善意和同情/与对方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两个脑袋胜过一个脑袋/如何摆脱自己的心理医生
第九章 自我帮助
静默/睡眠/深呼吸/体育锻炼/美食/读书/亲近自然/音乐/自己动手/任何对您有益的个人方式
第十章 寻找生命意义的路径
织造自己的美好记忆/接受生活暂时的不确定/消极的幸福/健康的自嘲/悲剧乐观主义/三种路径
第十一章 敢于脆弱的勇气
“快乐的傻子”/不快乐的权利/找回迷失的自我/临终意识:重新审视人生/更加敏锐的感知/谦卑而勇敢地分享痛苦/接受自己的脆弱
结语
后记
致谢
《被虚构的焦虑》
引言
事实与担忧
第一章 过度现代性
面对这些过度,关于未来的担忧对我们精神的侵入似乎越来越厉害。
第二章 青蛙的预言
有人预言,一个强加于我们的世界将会到来,它会强加于各个领域,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而且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第三章 把握分分秒秒
我们与时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我们甚至还没有完全了解这种改变的幅度。
第四章 未来忧郁症
全球有数亿人罹患抑郁症,而且患病人数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同时,存在一种新型病患,可称之为“后现代性患者”。
第二部分 以前更好
第五章 追寻失落的天堂
人们在面对未来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常常会产生“以前更好”这种怀旧之情。但是回顾过去也可以了解未做成之事,从中获得启发,再接再厉做出新的成绩。
第六章 对现实的否认
治疗未来焦虑的首要心理支持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变形式,这种支持就是对现实的否认,它满足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极端需求。
第三部分 面对未来
第七章 希望的可能性
等待会让我们从悲观或乐观的视角去看待未来。这种等待可以更加积极,并让我们在自己所希望、渴望或期盼的事物中进行自我投射。
第八章 探索未来的五个积极步骤
我们必须用新的问题来替代让人陷入困境的旧问题,从而转变三种消极能力,即无力感、迷失感和局促感。
第九章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改变自己
对于同一个现实,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感觉和生活经验做出自己的描绘。为了理解这些现实,我们应该以哲学的方式,即斯多葛主义和少许伊壁鸠鲁主义,退开一步。
第十章 关于未来的好消息
人们对事物改变得太多太快的失望情绪已经普遍存在。但不要忘记,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未来是有可能的。这是心态的问题。
结语
我们应该在不否认现实的前提下保持清醒,同时相信自己的命运和未来,一个与真实世界产生共鸣的未来。
致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