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CO2电催化转化:理论方法与研究进展
作者:孙强,李亚伟,沈昊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9-01
ISBN:9787030722690
定价:¥10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的理论方法与前沿研究进展:从交换关联泛函的选取到电催化中的热力学模型、过渡态搜索、微动力学模拟和机器学习;从超碱原子团簇、超卤原子团簇和电子化合物对CO2的活化到金属电极、多相催化剂、单原子催化剂和拓扑量子材料对CO2的催化转化;从标度关系到副反应抑制;从单碳产物到多碳产物,多个领域交叉融合。
作者简介
暂缺《CO2电催化转化:理论方法与研究进展》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
1.1 CO2的排放与消耗概况 1
1.2 CO2的物理化学特性 3
1.3 CO2的活化 5
1.3.1 基本活化方式及沃尔什图 6
1.3.2 超碱原子团簇对CO2的活化 11
1.3.3 超卤原子团簇对CO2的活化 13
1.3.4 电子阴离子化合物对CO2的活化 13
1.4 CO2电催化还原概况 15
1.5 CO2电催化还原的基本步骤和影响因素 17
参考文献 18
第2章 理论计算方法 20
2.1 第一性原理计算 20
2.1.1 Born-Oppenheimer近似 20
2.1.2 密度泛函理论 21
2.1.3 交换关联能量泛函近似 22
2.2 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误差 24
2.2.1 方法误差 24
2.2.2 模型误差 27
2.3 电催化中的热力学理论 29
2.3.1 计算氢电极模型 29
2.3.2 质子-吸附氢穿梭模型 31
2.3.3 外延法校正模型 38
2.3.4 双参考模型 43
2.4 过渡态搜索算法 45
2.4.1 过渡态结构构建 46
2.4.2 过渡态计算 48
2.5 微动力学模拟 52
参考文献 62
第3章 金属电极还原CO2的理论研究 66
3.1 金属电极表面CO2电催化还原性能及变化趋势的理论研究 66
3.2 Cu电极表面CO2电催化还原的机理研究 69
3.2.1 单碳产物CH4的生成 69
3.2.2 双碳产物C2H4的生成 73
3.3 标度关系对传统金属电极性能的限制 75
3.4 基于理论策略对金属催化剂的改良 79
参考文献 81
第4章 副反应以及副反应抑制 82
4.1 氢解离反应 83
4.2 羟基消除反应 85
4.3 催化剂中毒 87
参考文献 88
第5章 多相催化剂还原CO2的理论研究 90
5.1 负载金属电极材料 90
5.1.1 金属纳米颗粒电极 91
5.1.2 一维纳米金属线电极 97
5.1.3 金属单原子催化剂 98
5.1.4 金属双原子催化剂 117
5.1.5 金属原子链催化剂 132
5.2 金属化合物电极材料 145
5.3 非金属电极材料 147
5.3.1 碳材料电极 147
5.3.2 其他非金属材料 153
参考文献 156
第6章 均相催化剂还原CO2的理论研究 162
6.1 金属大环类配体 163
6.2 吡啶结构 165
6.3 金属螯合配体结构 168
参考文献 170
第7章 展望 172
7.1 拓扑量子材料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应用 172
7.2 应用机器学习研究CO2电催化还原 177
参考文献 180
附录 182
附表1 电催化基本术语 182
附表2 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及常用前缀 183
附表3 常用单位换算 184
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
1.1 CO2的排放与消耗概况 1
1.2 CO2的物理化学特性 3
1.3 CO2的活化 5
1.3.1 基本活化方式及沃尔什图 6
1.3.2 超碱原子团簇对CO2的活化 11
1.3.3 超卤原子团簇对CO2的活化 13
1.3.4 电子阴离子化合物对CO2的活化 13
1.4 CO2电催化还原概况 15
1.5 CO2电催化还原的基本步骤和影响因素 17
参考文献 18
第2章 理论计算方法 20
2.1 第一性原理计算 20
2.1.1 Born-Oppenheimer近似 20
2.1.2 密度泛函理论 21
2.1.3 交换关联能量泛函近似 22
2.2 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误差 24
2.2.1 方法误差 24
2.2.2 模型误差 27
2.3 电催化中的热力学理论 29
2.3.1 计算氢电极模型 29
2.3.2 质子-吸附氢穿梭模型 31
2.3.3 外延法校正模型 38
2.3.4 双参考模型 43
2.4 过渡态搜索算法 45
2.4.1 过渡态结构构建 46
2.4.2 过渡态计算 48
2.5 微动力学模拟 52
参考文献 62
第3章 金属电极还原CO2的理论研究 66
3.1 金属电极表面CO2电催化还原性能及变化趋势的理论研究 66
3.2 Cu电极表面CO2电催化还原的机理研究 69
3.2.1 单碳产物CH4的生成 69
3.2.2 双碳产物C2H4的生成 73
3.3 标度关系对传统金属电极性能的限制 75
3.4 基于理论策略对金属催化剂的改良 79
参考文献 81
第4章 副反应以及副反应抑制 82
4.1 氢解离反应 83
4.2 羟基消除反应 85
4.3 催化剂中毒 87
参考文献 88
第5章 多相催化剂还原CO2的理论研究 90
5.1 负载金属电极材料 90
5.1.1 金属纳米颗粒电极 91
5.1.2 一维纳米金属线电极 97
5.1.3 金属单原子催化剂 98
5.1.4 金属双原子催化剂 117
5.1.5 金属原子链催化剂 132
5.2 金属化合物电极材料 145
5.3 非金属电极材料 147
5.3.1 碳材料电极 147
5.3.2 其他非金属材料 153
参考文献 156
第6章 均相催化剂还原CO2的理论研究 162
6.1 金属大环类配体 163
6.2 吡啶结构 165
6.3 金属螯合配体结构 168
参考文献 170
第7章 展望 172
7.1 拓扑量子材料在CO2电催化还原中的应用 172
7.2 应用机器学习研究CO2电催化还原 177
参考文献 180
附录 182
附表1 电催化基本术语 182
附表2 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及常用前缀 183
附表3 常用单位换算 184
猜您喜欢